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初山左诗歌研究

作 者: 宫泉久
导 师: 裴世俊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地域文学 文化批评 清初 山左诗歌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0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繁盛是有清一朝异同寻常的文化现象,也是齐鲁文化史上的又一辉煌景观。在清初顺康时期的八十年时间里,山左诗歌不仅达到了自身前所未有的繁荣,更取得了公认的引领清初诗坛风气的地位。本文尝试从地域文学的视角,以文化批评的方法,全方位地梳理山左诗歌发展的脉络,结合对清初山左诗人的个案研究,探讨齐鲁文化濡染之下山左诗歌创作繁盛的特殊规律,揭示山左诗歌创作繁盛的文化成因,推动清初山左诗歌研究的深层进入,从而丰富和深化清代诗歌和诗歌史的研究。本文分三部分对清初山左诗歌进行研究论述。绪论简要介绍山左诗歌研究的缘起,山左诗歌的时空界定,学术界研究的成果以及薄弱之处,文化批评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本文的创新和突破之点。上编共有三章(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着重分析齐鲁文化对山左诗人的影响,表现为山左诗人在审美风尚上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推崇;在诗歌创作上对乡邦前辈的接受和广大;在诗学理论上对地域诗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第二章主要论述清初山左士风的诗坛展现,康熙朝的诗文化投入,为一代诗宗王士禛主盟诗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政治特权与诗文化的联姻,扩大了山左诗歌的诗坛影响力;自觉追求身份的归属,使山左诗人在拥有政治话语权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文化支持和优势。第三章重点探讨山左诗人结社交游活跃的内因及其对山左诗歌繁盛的影响,清初山左诗人结社交游的盛况是明末山左诗人结社交游的延续和发展,山左诗人藉此互通声气,以同声相引重,张大诗人群体的羽翼;山左诗人切磋技艺,交流见解,又激活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潜力。中编共有三章(第四章至第六章)。第四章从论述山左诗人对明七子诗歌的认真审视,对公安派和竟陵派诗歌进行公允的批评,对明代以来诗坛门户之习的抨击,阐述山左诗人的“明诗情结”,既是清初文化反思的一部分,也是明代诗学崇尚的延展和总结。第五章分析了清初山左“诗学之盛”,并成为清初诗学嬗变的标识的成因,山左诗人在对七子诗学崇尚承继和广大的同时,摆脱诗学理论分唐界宋的局限,使山左诗学从唐宋对立走向融合创造,最终进入了自成一家的诗学理论时代。第六章阐释了“齐气”这一地域文化性格在山左诗歌中的形象再现,“齐气”源远流长,它是齐鲁文化的历史产物,也是山左诗人的性格特征的高度概括,尚质务实,主张学务根本,经世致用,扶危济困,刚直不屈,淡于名利,山左诗歌中的“齐气”特色使其在中国诗史中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下编共有六章(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论述清初山左诗群中影响较大的诗人。山左遗民诗人徐夜深受明末著名诗人王象春侠诗的影响,诗作多以咏怀和议政为内容,具有激昂峻切、放拓自如的齐气诗风。宋琬诗学思想由宗法七子转向崇性尚奇,其诗多悲愤激宕之音,是被摧残压抑的个体生命的呐喊,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丁耀亢诗歌真实纪录了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位居下僚士人诧傺盘郁的情怀,其诗情与文纬,具有激楚苍凉之风格特点(第七章)。王士禛以神韵说理论和神韵诗歌创作主盟清初诗坛,享有“一代正宗”之誉,其在诗歌意境构造上,追求含蓄蕴藉,形象传神,美学风格上,推崇“清远”、“冲淡”,创作主体上,强调学问阅历的重要性,及诗人“伫兴而就”“兴会神到”的灵感作用,审美鉴赏上,注重联想想象的艺术创造力,将欣赏者导向潜在无穷的诗美境界。王苹虽奉田雯诗学理论为圭臬,但其诗歌逸蕴清响,不涉理路,而又含意清远,切合神韵之“悟”道,成为神韵诗风的心灵契合者(第八章)。金台诗人田雯诗学思想求新求奇,诗歌创作力争不同凡响,务必出奇制胜,具有“奇伟钜丽”风格。颜光敏诗歌高华丽则,“语关时事略模糊”,是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雅正之音。曹贞吉诗歌早年宗法七子,后折而入宋,其“感而多风”的诗作充斥“盛衰之感”。谢重辉诗歌刊落繁华而情韵盎然,朴拙的诗风深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蕴涵(第九章)。赵执信“越轶山左门庭”,向神韵说公开挑战,以“诗之中须有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论诗,标举“自写性真,力去浮靡”,其诗常常发微抉隐,出人意想之外,抒发主体的个性精神充分而毫不掩饰,是盛世元音中的异响。冯廷櫆自觉远离神韵主流诗风,诗学崇尚转益多师,他以清才健笔抒写奇情险语,以山水景物体现清丽淳朴,诗歌清警绝俗,风格超峻(第十章)。孔尚任敏锐地观察到神韵说的局限和弊端,其论诗力倡“真性情”,提出了真诗在野的新异观点,诗作发情畅志,抒发了抑郁穷愁的坎坷宦情(第十一章)。蒲松龄诗歌既奏出太平盛世的田园哀歌,也抒发了孤介耿直的偃蹇情怀,直抒性情,不拘一格,其古体诗直追汉魏,古朴自然,近体诗或苍劲清新,或幽奇冷艳,诗歌风格多样,在文言小说之外别树一帜(第十二章)。结语论述山左诗歌在清代诗史中的价值及影响。“一代正宗”王士禛之后,山左诗坛渐渐消失其眩目之辉煌,但它和清代诗歌的发展态势依旧习习相关,无论“格调说”、“肌理说”,还是性灵说,皆不同程度地延承渔洋之衣钵,尤其性灵说更是脉理相通,可以说神韵说影响有清一代。而清初山左诗学重真情抒发和真诗在野的理论,为“高密诗派”所标榜,衣被各地,至于清末达二百年之久,山左诗歌影响可谓彬彬盛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2
绪论  12-23
附录:《国朝山左诗钞》所录山左诗人及选诗数量  23-28
上编  28-59
  第一章 齐鲁文化与清初山左诗歌  28-37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  28-32
    第二节 齐鲁文化对山左诗人的影响  32-37
  第二章 清初风云际会与山左诗人  37-46
    第一节 清初康熙朝的诗文化投入  37-38
    第二节 政治特权与诗文化的联姻  38-43
    第三节 山左诗人身份的自觉归属  43-46
  第三章 清初山左诗人的结社交游  46-59
    第一节 源于明季的清初山左诗人结社  46-49
    第二节 清初山左诗人踪迹南北的交游  49-53
    第三节 山左诗人结社交游的内因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53-59
中编  59-99
  第四章 清初山左诗人的“明诗情结”  59-71
    第一节 山左诗人对明代诗歌的审视  59-63
    第二节 山左诗人对七子派的批评  63-66
    第三节 山左诗人对公安、竟陵派的褒贬  66-68
    第四节 山左诗人对门户之习的抨击  68-71
  第五章 清初山左诗人的诗学崇尚  71-85
    第一节 七子诗学崇尚的承继和光大  71-75
    第二节 山左诗学从崇唐黜宋到融合创造  75-82
    第三节 山左诗人各自成家的诗学理论  82-85
  第六章 清初山左诗歌中的“齐气”  85-99
    第一节 孕育于齐鲁文化的“齐气”  85-87
    第二节 山左诗人“齐气”的人格诠释  87-92
    第三节 山左诗人“齐气”的诗歌解读  92-99
下编  99-230
  第七章 山左诗歌的激楚悲凉之风  99-133
    第一节 齐风大出歌诗后:徐夜诗歌的齐气  99-108
      一 家学门风,源流有自  99-101
      二 乱世中的刚肠戾气  101-105
      三 寄情山水的人格精神  105-108
    第二节 融才情于骚怨的“诗人之雄”宋琬  108-119
      一 从宗法七子到崇性尚奇的诗学思想  108-112
      二 摧残压抑的个体生命的呐喊  112-119
    第三节 鳞甲未成悲偃伏:亢厉激越的丁耀亢诗歌  119-133
      一 放意山水田园的侘傺情怀  119-123
      二 物无所附的悲怆亢越之音  123-129
      三 情文辉映的激楚悲凉诗风  129-133
  第八章 山左诗歌中的盛世元音  133-154
    第一节 绝世风流的“一代正宗”王士禛  133-147
      一 神韵为宗的诗学三变  133-137
      二 神韵说的美学意蕴  137-141
      三 神韵诗歌创作的实绩  141-147
    第二节 神韵诗风的心灵契合者-王苹  147-154
  第九章 “金台十子”中的山左诗人  154-189
    第一节 崇尚奇丽的田雯诗歌  154-165
      一 求新求奇的诗学思想  154-158
      二 冷眼阅世的疏离之情  158-162
      三 “奇伟钜丽”的诗歌风格  162-165
    第二节 雅正丽则的颜光敏诗歌  165-173
      一 “语关时事略模糊”的隐约情怀  165-167
      二 “铲镂万态而归于大雅”的诗章  167-171
      三 “高华丽则,端本雅正”的诗风  171-173
    第三节 感而多风的曹贞吉诗歌  173-182
      一 坎坷嵚崎的人生际遇  173-174
      二 师法三唐的澹语至情  174-177
      三 雄浑奔逸的盛衰之感  177-182
    第四节 不为盛世争妍竞媚的谢重辉诗歌  182-189
      一 绝世独立的傲岸个性  182-185
      二 声杂徵羽的变雅之音  185-188
      三 朴拙而具情韵的诗风  188-189
  第十章 山左诗歌中的变徵之音  189-208
    第一节 “越轶山左门庭”的赵执信  189-200
      一 儒家传统诗学精神的回归与扬厉  189-194
      二 磊落不可一世之精神的抒发  194-200
    第二节 “清警绝俗”的冯廷櫆诗歌  200-208
      一 转益多师的诗学崇尚  200-201
      二 迈古骇今的奇情险语  201-205
      三 吏隐金门的山林清趣  205-208
  第十一章 “发情畅志”的孔尚任诗作  208-219
    一 发情畅志和真诗在野的诗学思想  208-214
    二 抑郁穷愁的坎坷宦情  214-219
  第十二章 蒲松龄诗歌的多元风格  219-230
    一 太平盛世的田园哀歌  219-224
    二 孤介耿直的偃蹇情怀  224-227
    三 苍劲古朴、自然顺畅的诗歌风格  227-230
结语  230-231
注释  231-250
参考文献  250-2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55-256
后记  256

相似论文

  1. 清初中俄东北边事法律问题研究,D929;D99
  2.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外来词研究,H136
  3. 清初至清中叶文言冥婚小说研究,I207.419
  4. 汪琬诗歌研究,I207.22
  5.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传播,K249
  6.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I206.7
  7. 清初诗人剧作论,I207.3
  8. 毛奇龄骈文研究,I207.22
  9. 杜甫文赋注解研究,I207.22
  10.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评点研究,I207.41
  11. 《梦娜在希望之乡》中的犹太情结,I712.074
  12. 清初学者李来章理想思想研究,K249
  13. 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J209.2
  14. 清初兴亡悲剧研究,I207.37
  15.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女强男弱”现象研究,I207.419
  16. 清初河南儒学家冉觐祖研究,B249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I06
  18. 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史研究,B979
  19. 张自烈生平与著述考略,K248.3
  20. 清初学人潘耒述论,K092
  21. 景德镇明末清初民窑青花艺术与八大山人绘画的比较,J20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