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作 者: 邵志择
导 师: 高力克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近代史
关键词: 中国近代 报刊思想 起源 转折
分类号: G219.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3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起源问题一直是研究报刊史的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起源可上溯至王韬以及《循环日报》的论政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应从林则徐开始。本文认为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至维新时期都应该是起源的阶段,其中传教士的报刊事业对中国近代报刊业及报刊思想有接引之功;外人的商业性报刊至少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就职于商业报刊的中国主笔也对报刊理念进行过阐述,因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表述未能得到回应;维新时期的报刊勃兴标志着近代报刊事业的成熟,也因高层知识分子进入报业而使中国报业受到官方及民间的广泛承认,此后的报刊逐渐成为不可小视的一种社会力量。至维新时期,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基本完成,其标志就是文人论政办报模式的成型。但是因为这一模式是在既有权力体系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它不能在权力之外发挥独立的舆论力量,最终有可能被权力收编或被权力摒弃。庚子以后清廷实行新政,尤其是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之后,知识分子开始利用西方的宪政思想改造政治,他们以谋求开国会为目标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在这一运动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动员,造成了较为广泛的舆论政治,而立宪派的政党活动以及报刊力量是这一舆论政治运动的酵母,由此形成了以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口号的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的浪潮,这是舆论政治最显著的表现。由于立宪运动的关键在于改变权力的形成与分配机制,因此这一运动基本上与权力处于对立面,立宪派的报刊也就与权力对立。这种对立最后导致决裂,立宪派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因此立宪报刊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有较大的作用,这被梁启超成为“黑血革命”。在整个立宪运动的过程中,报刊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观念,这一时期中国的报刊思想已经基本完成了转折性的变革,即从向上建言性的办报取向改变为对权力进行批评监督的取向,并且试图在权力结构中成为独立的力量。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9
目次  9-13
1 绪言  13-25
  1.1 研究缘起  13-14
  1.2 与论题有关的献综述  14-18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  18-22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2-25
2 传教士报刊事业对近代中国报业的接引作用  25-69
  2.1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出版中文书刊的缘由  25-34
    2.1.1 早期出版物的出版动因  25-29
    2.1.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动机  29-34
  2.2 传教士的早期出版事业对中国人的影响  34-41
    2.2.1 地理观念的影响  35-36
    2.2.2 科学知识的影响  36-38
    2.2.3 新闻出版方面的影响  38-41
  2.3 鸦片战争以后至同光之际传教士的新闻出版业及其影响  41-54
    2.3.1 《遐迩贯珍》  42-47
    2.3.2 《六合丛谈》  47-50
    2.3.3 《遐迩贯珍》与《六合丛谈》的影响  50-52
    2.3.4 与《遐迩贯珍》、《六合丛谈》有关的中国文人  52-54
  2.4 传教士角色的分化与传教士办报取向的改变  54-65
    2.4.1 传教士角色的分化  54-56
    2.4.2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56-60
    2.4.3 广学会时期的《万国公报》  60-62
    2.4.4 《万国公报》对维新报刊的示范作用  62-65
  2.5 结论  65-69
3 同光之际沪、港报人群的报刊实践与报刊思想  69-101
  3.1 香港报人群:近代报人中国报人的第一次聚集  69-82
    3.1.1 香港早期的中文报纸  69-71
    3.1.2 以《循环日报》为中心的香港报人群  71-77
    3.1.3 香港早期报人群的新闻观念  77-82
  3.2 同光之际的《中报》报人群  82-96
    3.2.1 《中报》报人群  83-89
    3.2.2 早期《申报》报人群的新闻观念  89-96
  3.3 结论  96-101
4 办报:上书献策的另一种方式——从王韬开始的办报取向  101-135
  4.1 墨海书馆时期王韬对新闻纸的认识  101-107
  4.2 1862年以后王韬对新闻纸的看法  107-115
    4.2.1 改变对西方政教的认识  107-111
    4.2.2 重新认识新闻纸  111-113
    4.2.3 上书、入幕与办报  113-115
  4.3 上书论政办报论政  115-125
  4.4 上书情结与报刊论政  125-132
    4.4.1 文人论政的儒家底蕴  125-127
    4.4.2 上下悬隔:满清言路的窒塞  127-128
    4.4.3 从上书到办报  128-132
  4.5 结论  132-135
5 从译报到官报:官绅互动中的权力与报刊  135-173
  5.1 晚清官方的译报惯例及其影响  135-155
    5.1.1 林则徐开创的译报惯例  135-138
    5.1.2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译报  138-141
    5.1.3 洋务派的译报  141-146
    5.1.4 出使官员对西方新闻纸的认识及译报  146-149
    5.1.5 民间的回响:维新知识分子与译报  149-154
    5.1.6 从译报到"议报"、"政报"  154-155
  5.2 官方对报刊的控制与利用  155-170
    5.2.1 官方对报刊的认识与控制  155-159
    5.2.2 官报概念的出现:《时务报》改官报之争  159-170
      5.2.2.1 康有为对《时务报》的控制意图  159-161
      5.2.2.2 《时务报》改官报之争  161-168
      5.2.2.3 "时务官报"的余响  168-170
  5.3 结论  170-173
6 维新报人群与文人论政办报模式的形成  173-215
  6.1 维新报人群形成的政治背景  173-175
  6.2 以《时务报》为核心的维新报人群  175-182
    6.2.1 《时务报》的创办人  175-180
    6.2.2 《时务报》报人群  180-182
  6.3 维新报刊合力的形成  182-194
    6.3.1 《时务报》与《国闻报》  183-185
    6.3.2 《时务报》与两湖地区的维新报人  185-188
    6.3.3 《时务报》与《知新报》  188-190
    6.3.4 《时务报》与其他维新报刊  190-192
      6.3.4.1 《农学报》与《时务报》  190-191
      6.3.4.2 《蒙学报》与《时务报》  191
      6.3.4.3 《渝报》、《蜀学报》与《时务报》  191-192
    6.3.5 京师"总报局"  192-194
  6.4 维新报人群的特点  194-204
    6.4.1 维新报人群的知识层次  195-198
    6.4.2 维新报人的政治意识  198-204
      6.4.2.1 士大夫的身份意识  198-199
      6.4.2.2 轻新闻、重论政  199-201
      6.4.2.3 义利之辨  201-202
      6.4.2.4 与权力的密切关系  202-204
  6.5 文人论政办报模式的成型  204-213
    6.5.1 高级知识分子进入报业  205-206
    6.5.2 强烈的政治使命感  206-210
    6.5.3 与权力若即若离的关系  210-212
    6.5.4 非商业性  212
    6.5.5 同人性质  212-213
  6.6 结论  213-215
7 宪政框架下的报刊思想——以梁启超立宪时期报刊思想的转折为例  215-245
  7.1 戊戌时期  216-217
  7.2 《消议报》及《新民丛报》前期  217-225
    7.2.1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218-222
    7.2.2 《清议报》及《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222-225
      7.2.2.1 强调言论出版自由的价值  222-223
      7.2.2.2 重视报刊监督政府的功能  223-225
  7.3 政党报刊的尝试:从《时报》到《政论》  225-233
    7.3.1 《时报》:没能成为党报的党报  227-230
    7.3.2 梁启超心目中的政党与党报:政闻社与《政论》  230-233
  7.4 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中流社会的报刊功能  233-236
    7.4.1 中流社会  233-235
    7.4.2 中流社会的报刊功能: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以造成健全舆论  235-236
  7.5 权力的对立面:宪政框架内的报刊地位  236-242
  7.6 结论  242-245
8 结语  245-259
  8.1 儒家知识分子与权力  245-247
  8.2 权力的变迁与近代报刊及报刊思想的发展  247-256
  8.3 报刊现代化的目标: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力量  256-259
征引参考书目  259-273

相似论文

  1.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2. 传播学与数学的历史渊源研究,O11
  3. 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克隆起源的3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类型研究,R737.11
  4.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的转折关系研究,H314
  5. 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G649.29
  6. 佩兹利纹样的流变与应用研究,J53
  7.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管弦乐队发展史略,J609.2
  8.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递进复句之间的关系研究,H146
  9. 传感数据起源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P393.08
  10. 高负荷氦气压气机叶栅和级性能研究,TH45
  11. 青铜带钩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K878.8
  12. 赋体探源的探源,I206.2
  13. 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起源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G843
  14. 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及劳动力发展的政策研究,F249.2
  15. 西昆仑山前皮牙曼构造中新世以来变形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P618.13
  16. 早期基督教堂空间形制的起源问题,TU-86
  17.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制度研究,D924.1
  18. 基于SSIS的数据起源追踪系统研究与实现,TP311.52
  19. 海南仡隆人群mtDNA谱系和族源初探,Q987
  20. “中美轮胎特保案”的起源、发展及影响研究,F752.62
  21. 不同起源柳杉群落结构特征对比研究,S718.5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学、新闻事业 > 世界各国新闻事业 > 中国 > 新闻事业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