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研究

作 者: 杨秀峰
导 师: 李洪河
学 校: 河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八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传播路径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意识形态的传播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长期革命的政党变成了一个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放松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对建国初期国内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顺利保障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稳固了新生的政权。中共八大是新中国第一次党代会,大会确立了党在当时的路线和方针。八大前后,毛泽东所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典范。这两个文件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对当时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传播学的视角,对建国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其他传播的分析,还原了一个清晰的新中国初期政治传播图像。大众传播中的广播,书籍和报纸,作为当时传播的主要形式,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的传播;组织传播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传播,本文对组织传播的运行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新中国的宣传网制度是人际传播的主体,本文通过对宣传员和报告员制度的分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其他传播包含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群众运动,本文通过对这些传播方式的研究,从中得出些许多经验和教训。当今社会,西方敌对势力仍然没有放弃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渗透与诋毁,社会思潮在国内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后,群众的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更为活跃。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现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新的科技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起到了以往传媒不可比拟的作用。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积极探索多种传播渠道,健全新闻传播的法律制度,并且力求传播内容的通俗化。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中国化马克思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绪论  10-16
第一章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概述  16-24
  1.1 传播媒介  17
  1.2 传播主体  17-18
  1.3 传播内容  18-19
  1.4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  19-21
    1.4.1 巩固和稳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  19-20
    1.4.2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0-21
  1.5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征  21-24
    1.5.1 民主革命时期宣传体制的延续  21
    1.5.2 苏联传播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21-24
第二章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传播  24-30
  2.1 会议制度  24-25
  2.2 党内学习制度  25-27
  2.3 组织传播的优点:组织纪律保障了传播的运行  27-28
  2.4 组织传播的缺点:传播流程封闭、效率低下  28-30
第三章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  30-36
  3.1 报刊  30-31
  3.2 广播  31-32
  3.3 书籍  32-34
  3.4 大众传播的优点:传播效率高、受众范围广泛  34-35
  3.5 大众传播的缺点:媒体自由度不高  35-36
第四章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际传播  36-40
  4.1 宣传员制度  36-37
  4.2 报告员制度  37-38
  4.3 人际传播的优点:针对性比较强、受众印象深刻  38-39
  4.4 人际传播的缺点:宣传员个人文化素质决定了传播效果  39-40
第五章 八大前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传播  40-44
  5.1 学校教育  40-41
  5.2 群众运动  41-42
  5.3 其他传播评价  42-44
第六章 新中国意识形态传播对当今的启示  44-50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4-45
  6.2 加强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管理  45-46
  6.3 积极探索多种传播路径  46-47
  6.4 传播内容通俗化、大众化  47-48
  6.5 增强群众民主意识,提高信息反馈能力  48-50
结束语  50-52
参考文献  52-56
致谢  56-5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7-58

相似论文

  1.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2.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4.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5.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6.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7.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8.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9.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实践,D261
  11. 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论析,D261.1
  12. 当前中国社会向心力提升路径研究,D61
  13.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研究,D663.5
  14. 论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经验启示,D663.5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科技活动及其价值探析,D231
  16.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262.6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及价值探析,D61
  18. 国共两党海峡两岸互动政策论析,D618
  19. 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D663.5
  20.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26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史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