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华影业公司研究(1934-1942)

作 者: 郑健健
导 师: 周斌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影视文学
关键词: 新华影业公司 孤岛时期 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1934年底为筹拍创业之作《红羊豪侠传》而挂出“新华影业公司”的名号,到1942年中被并入日本侵略者的“汉奸电影”版图而见弃于时代洪流为止,新华影业公司存在的近八年时间里,较之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的别家电影公司,可谓历经艰险、命运多舛,所历经的社会语境也最为特异。新华影业公司最初崛起正逢左翼电影运动鼎盛之时,颇具商业头脑的新华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契机,在创业之初的几部电影广开财源之后立即投入左翼电影运动的浪潮,收获颇丰。但是,随着一九三七年日寇入侵,上海陷于“孤岛”状态,沪上几乎所有电影公司在一夕之间陷于绝境,只有新华影业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存,毅然走上了恢复制片之路。从1938年上半年开拍的新华复业之作《乞丐千金》开始,仅一年时间,新华共出品了大约18部影片。面对扩张的生产能力和膨胀的市场需求与新华有限的发行放映渠道之间矛盾的加剧,新华的首脑张善琨以现有的公司资本为基础,又注册了另外两家制片公司,以便摆脱合约所限,从而在沪上各家影院大肆铺开新华系影业公司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新华系的很多重要作品挂上的却是“华新”或者“华成”的牌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仅仅是新华影业公司为开拓发行和放映渠道的经营之举,“华新”、“华成”不过是换了块招牌的新华影业公司而已,也就是本文所称的“新华系统”。从总体上来看,新华影业公司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原因而明显地被历史性地划分为“孤岛”前后的两个大的发展分期,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叙述分析,本文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创立时期(1935年)、崛起时期(1935到1937年)、鼎盛时期(1938到1941年)和失落时期(1941到1942年),基本上对应各章节的叙述顺序。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新华影业公司在诞生之前的中国电影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环境,以及新华影业公司在此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创立过程。主要内容围绕新华影业公司的核心首脑——张善琨早年与电影产业相关的经历与活动,借此分析其中以及之后在新华影业公司的过程所展现的新华影业公司的领导入独特的经营理念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论述新华影业公司初期的发展道路与电影创作。这一时期新华影业公司敏锐地抓住市场动向,精准地把握观众心理,因此很快地崛起成为上海知名的电影公司。这一时期所关注的是新华在电影创作上的思想意识倾向,新华影人在草创时期立志做大做强电影业,以及提升电影艺术品位的努力。第三章分析新华影业公司所处“孤岛”时期的历史与社会语境及其对策,首先将“孤岛”作为历史范畴力图进行一个全面的阐释,用以还原当时巨大的社会环境的变迁给新华影业公司造成的独特语境,1937年底到1938年,包括新华影业公司在内的上海电影业近乎真空,而1938年率先复业拍片的新华影业公司更是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对于如何处理应对这种变局的论述是本章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从整体与部分的两个角度分别介绍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第四章从宏观角度出发,五、六两章则从微观入手,借由新华公司在孤岛时期的具体创作实绩,包括对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和具体的电影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的评析来详细探讨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面对异族侵略者的商业对策和政治角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新华影业公司在中国电影类型建设上所取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第七章叙述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在复杂而严酷的时代背景下的失落,这种失落既是在经营方针上的,也是在经营主体上的。新华影业公司并入日伪控制下的“中联”,作为独立的电影创作主体的地位不复存在,同时也丧失了其在民族意义上的所谓消极反抗行为的立场。结语部分总结新华影业公司系统在近八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经由个性彰显出的独特发展经验和教训,以及由此折射的对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绪论  10-24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10-13
  二、研究现状述评  13-17
  三、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问题  17-21
  注释  21-24
第一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创立  24-43
  第一节 新华影业公司创立之前的中国电影业  25-27
  第二节 新华创始人张善琨  27-32
  第三节 新华"前电影"时期的资本积累  32-35
  第四节 新华影业公司的创立  35-40
  注释  40-43
第二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崛起  43-83
  第一节 快速成长中的新华影业公司  44-49
  第二节 成长期的新华电影创作述评  49-72
  第三节 成长期的新华电影运作机制  72-78
  注释  78-83
第三章 "孤岛"语境中的"新华"策略  83-114
  第一节 "孤岛":作为历史分期的范畴  84-93
  第二节 商业对策:"孤岛"新华公司的繁盛  93-101
  第三节 政治角力:"孤岛"新华公司的策略  101-109
  注释  109-114
第四章 "孤岛"新华影业公司创作总论  114-129
  第一节 民族意识的商业诉求:新华公司制片的总体倾向  115-120
  第二节 电影空间的生产:古装片到时装片的内在线索  120-126
  注释  126-129
第五章 商业与政治的互动:"孤岛"新华的古装片创作  129-154
  第一节 《貂蝉》:沪港纽带与文化互动  131-135
  第二节 《木兰从军》:商业性质与视觉政治的错位  135-142
  第三节 《武则天》:宫闱斗争中的乱世隐喻  142-145
  第四节 《葛嫩娘》:女性角色的政治工具意义  145-148
  第五节 《西施》:孤岛影人的心迹剖白  148-150
  注释  150-154
第六章 电影类型化的开拓:"孤岛"新华的时装片创作  154-172
  第一节 《王先生》系列:小人物的乱世"喜剧化"求存  154-157
  第二节 《夜半歌声(续集)》:恐怖片的风格化延续  157-159
  第三节 《雷雨》、《日出》、《家》: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  159-164
  第四节 歌唱片、武侠片、以及类型杂糅  164-166
  第五节 《铁扇公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画创作  166-169
  注释  169-172
第七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沦陷与失落  172-188
  第一节 个人经验与历史撰述  173-178
  第二节 从"中联"到"华影"  178-183
  第三节 "后新华时代"的张善琨  183-185
  注释  185-188
结语 新华影业公司的经验与教训  188-206
  第一节 产业经验——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188-196
  第二节 "新华"教训——过度商业化与民族立场的丧失  196-203
  注释  203-206
参考文献  206-214
附录  214-230
  一、张善琨生平及制片年表  214-218
  二、新华影业公司电影存目  218-230
后记  230-232

相似论文

  1. 推动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研究,G852
  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F832.4
  3. 中国政策性银行商业化问题的法律研究,F832.3
  4. 主旋律电影改革开放三十年成长之路,J905
  5. TVB电视剧特色之研究,J905
  6. 中国动画电影现状研究,J954
  7. 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124;F224
  8. 数字电影时代的返璞归真,J905
  9.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J905
  10.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选择问题研究,F842.6
  11. 股改后山南农行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的兼容路径,F832.2
  12. 中国转基因种子市场放开、竞争风险与政府监管,F324.6
  13. 低碳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研究,X196
  14. CBA表演性啦啦队商业化运营的研究,G80-05
  15. 解析独立动画的商业化趋势,J218.7
  16. 新世纪以来话剧商业化的进程与思考,J824
  17. 虚拟社区发展危机及其对策研究,G206
  18. 品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的商业化SLOW空间设计,F273.2
  19. 卫星遥感商业化与国际合作法律问题浅析,D99
  20. 形象的商业化与形象权,D913
  21. 论国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F832.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