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

作 者: 谢建美
导 师: 李育民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晚清政府 主和派“制敌”思想和策略
分类号: K2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晚清政府主和派是在中西剧烈冲突、战争或互动的情况下,主张用缓和而非对抗、强硬的措施与列强周旋、交涉,尽可能使中外保持和平局面的一些政府官员。如果进一步扩展的话,还涉及部分士绅和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个比较松散、甚至偶有间断的“派别”——没有正式的规章和组织机构,甚至很大程度上只有相似立场与大体一致的观点。在对外交涉中,他们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同时,又通过奏折、朝议、书信等方式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对西方产生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认识,进而在晚清中外交涉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晚清政府主和派,可以更好地挖掘和揭示当时主和的实质与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艰难,凸显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平的实质和含义,对我们进一步融入世界做一个有益的借鉴。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陈述和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主和派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文的创新及不足。正文分为八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主和派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根源及产生前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为它的出现做一个铺垫。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主和派的发展。晚清政府主和派是一个比较分散、甚至稍有间断的群体,其发展与晚清中外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就权势、地位、人数和思想的变化来说,其发展经历了出现、“重生”、方式转变,挑战分化、挫折及全面崛起等几个大的变动。具体说来,第二章主要探究主和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考察了主和派在咸丰皇帝统治下的发展,认为它的发展与列强的侵略密切相关。当清政府批准“按照”条约的羁縻方针后,主和派势力终于完成了它鸦片战争之后的“重生”。第四章主要讨论中外“合作”时期主和派的人数进一步增多、范围的扩大,主和方式、主和观念及思想的转变。第五章主要探讨主和派势力在列强新挑战下经历的分化、挫折和崛起。同时,对它在各种情况下发展的表现、言论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第六章主要重点探究和剖析主和派“和”的内涵、目标以及他们主和的理由,强调其“和”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不完全是妥协。第七章主要介绍了主和派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的各种主张,包括羁縻、以夷制夷、以民制夷、信守条约、以商制夷等手段和方法,并将之与主战派实施的类似方法进行了比较。第八章主要介绍主和派对晚清皇权的影响,其势力在晚清各种政治纷争中的变化以及它与晚清政治进步的关系。结语:主要分析了主和派对晚清中国的影响、失败的原因、对今后发展的启示及对是否应该主和进行了初略的探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2
绪论  12-38
  一、选题的意义  12-14
  二、主和派的概念界定  14-19
  三、学术史回顾  19-33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33-36
  五、创新与不足  36-38
第一章 主和派出现的背景  38-71
  第一节 主和思想的渊源与实践  38-57
    一、传统文化中的主和思想  38-47
    二、古代中国的主和实践  47-57
  第二节 近代中西关系的大变动  57-61
  第三节 近代中西之间的差距  61-71
    一、西方的政治革新与科技进步  61-65
    二、东方的迟滞与徘徊  65-71
第二章 主和派的出现  71-99
  第一节 主和派的产生与失败  71-82
    一、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71-77
    二、失败的原因与表现  77-82
  第二节 主和派的重新出现和发展  82-96
    一、主和派的重新出现  83-88
    二、妥协羁縻下的发展  88-95
    三、战争结束后的削弱  95-96
  第三节 两次主和的比较  96-99
第三章 主和派的"重生"  99-136
  第一节 "重生"前的状况  99-109
    一、对主和势力的打压与清洗  99-103
    二、沿海"新"主和官员的出现  103-109
  第二节 "重生"的初步完成  109-122
    一、初步完成的酝酿  110-118
    二、初步完成的过程  118-122
  第三节 "重生"的巩固与完成  122-132
    一、巩固前的交涉  123-126
    二、巩固的表现与完成的过程  126-132
  第四节 主和派"重生"的特点  132-136
第四章 主和派的新变化  136-162
  第一节 中外"合作"下的发展  136-145
    一、"军事合作"与主和的增强  136-143
    二、"合作"深化与"借法自强"  143-145
  第二节 主和观念和思想的发展  145-158
    一、"守约"意识的增强  145-149
    二、"修约"问题的羁縻  149-153
    三、加强对教民的保护  153-158
  第三节 主和势力变化的剖析  158-162
第五章 跌宕起伏的变动  162-215
  第一节 日、俄挑战下的分歧和分化  162-182
    一、联日、防日的分歧  162-168
    二、和俄、协防的分歧  168-173
    三、"和""战"分化的出现  173-182
  第二节 挫折与全面崛起  182-206
    一、中法战争中的挫折  183-187
    二、甲午战争中的挫折  187-195
    三、主和派的全面崛起  195-206
  第三节 跌宕起伏的分析  206-215
    一、挑战分化的观察  206-210
    二、挫折变动的审视  210-212
    三、全面崛起的窥探  212-215
第六章 "和"的基本思想理论  215-239
  第一节 "和"内涵和目标  215-229
    一、结束和防止战争  215-217
    二、限制列强条约外侵权  217-220
    三、自身利权的重视和维护  220-224
    四、"和戎""自强"的革新意识  224-226
    五、平等友好交往的期待  226-229
  第二节 主和的理由  229-236
  第三节 简单的分析与评价  236-239
第七章 主要"制敌"思想和策略  239-277
  第一节 以夷制夷  239-252
    一、"夷俘"制夷  240-242
    二、"以夷制夷"  242-248
    三、"夷学制夷"  248-252
  第二节 "以商制夷"与"以民制夷"  252-261
    一、"以商制夷"  252-256
    二、"以民制夷"  256-261
  第三节 羁縻及变异  261-277
    一、传统羁縻中安抚方法的延续  261-268
    二、传统羁縻的变异  268-277
第八章 主和派与晚清政局  277-300
  第一节 主和派与皇权的弱化  277-282
    一、皇权"旁落"  277-280
    二、皇权下移  280-282
  第二节 主和派与晚清政治纷争  282-292
    一、主和派与"满汉之争"  282-285
    二、主和派与"叔嫂之争"  285-287
    三、主和派与"南北之争"  287-289
    四、主和派与主战派之争  289-292
  第三节 主和派与晚清政治的进步  292-300
    一、政府机构和制度的近代化  292-295
    二、与晚清进步势力的关系  295-300
结语  300-310
  一、主和派的影响  300-304
  二、主和失败的原因  304-306
  三、思考和启示  306-310
参考文献  310-322
附录  322-328
后记  328-329

相似论文

  1. 分头介入与各自为政,K256
  2. 论晚清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K252
  3. 试论袁世凯派驻朝鲜和清政府对朝鲜全面干涉政策的实施,K256
  4. 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舰船过程与其中的人事考察(1874—1884),K256
  5. 论晚清政府教育变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K252
  6. 试析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向南非的劳务输出,K257
  7.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922.295
  8.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K252
  9. 印花税在中国的移植与初步发展(1903-1927),F812.9
  10. 晚清汉译地理图说考述,K252
  11. 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K252
  12. 《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探析,K252
  13. 曾国藩的科技思想研究,K252
  14. 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K252
  15. 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K252
  16.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K252
  17. 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K252
  18. 十字架与樟脑,K252
  19. 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K252
  20. 人生轨迹与宦海沉浮:杨坊初步研究,K252
  21. 曾国藩治家思想研究,K25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清后期(1840~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