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孔教思潮研究

作 者: 崔宇
导 师: 程志华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康有为 孔教 孔教思想 宗教
分类号: B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康有为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饱读诗书,知识面非常宽广,长大后又有多次机会接触到西方知识,对自己触动和影响很大。另外,康有为有很深的宗教情怀。康有为生活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冲击以及国内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儒学面临着严重危机。为了拯救儒学,拯救中国文化,康有为从今文经学出发,试图开出一条儒学宗教化的路子。以康有为为首的一批爱国志士,面对中国的国情非常震动,他们积极活动,努力寻求救国良方。康有为最终选择以孔教——孔子为教主的中国式宗教——为切入点号召和凝聚国人,并以调动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来发展孔教,以抵制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侵略。康有为认为,只有在中国发展壮大孔教,才能抵抗以基督教为主西方宗教文化的入侵。在康有为看来,宗教具有统合民心、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因为宗教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国家摆脱野蛮进到文明,而且可使个人摆脱丑恶进到善良。由此,他得出了立国不能无教、立人亦不能无教的结论。康有为认为,中国文化不仅缺乏西方的宗教传统,而且已有宗教观念亦是“多神论”,仅被西方耻笑为“蛮俗”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就外来宗教而言,又不适合中国的情况,未能发挥宗教之作用。但是他指出,实际上中国早就存在着另一种宗教,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这就是以孔子为教主的孔教。为“复原”孔教,康有为致力于从学理上创立孔教理论体系。概括地看,其理论创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塑孔子形象,论证孔教的宗教性。他认为,“六经”皆孔子假托先王所作。孔子不仅是“素王”,实际上乃“万世教主”,其所创之儒教教义最完善、最合理;孔子是改制创教的教主,孔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样,都是制度化的宗教。康有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论证孔教的宗教性,论证孔子的合法地位。二是引进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以及进化论思想,赋予儒学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将儒学改造。三是把孔子所做的《六经》视为具有宗教性质的经典,在借鉴世界宗教、改造孔教的基础上,力图创建中国式的宗教礼拜仪式。康有为认为孔教应该以“六经”为“圣经”,以“忠爱仁恕”为信条,以尊孔之典、祀孔之规为宗教仪式。另外他还设定了孔教会的章程,倡导孔子纪年,在推广释奠礼的基础上,康有为等人还推崇颂经和念圣辞。四是结合“大同说”,构建彼岸世界。在康有为看来,彼岸世界是任何宗教不可或缺者的重要内容,基督教彼岸世界是“天堂”,佛教的彼岸世界是涅槃,中国的道教则把得道成仙视为彼岸世界,他所设计的孔教的彼岸世界就是“大同”世界。康有为所“复原”的孔教,不仅不再是“蛮俗”之教,而且优于其他宗教。对此,康有为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孔教的优越性:一是孔教为“人道教”,其他宗教是“神道教”。“人道教”重人,以人为中心;“神道教”尚鬼,顶礼膜拜的对象是超自然的,具有神秘色彩。因为当时已经不是上古时期的野蛮时代,而是文明之世,因此“人道教”优于“神道教”。二是孔教内涵广博,包罗万象,“无一不举”,可以包容其他宗教和宗教以外的其他事物,它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又深刻。他甚至断言,孔教亦适用于其他所有有生命的天体。康有为主张孔教的信奉者应当像其他宗教一样,赴世界各地传教,以弘扬孔教之教旨、教义。康有为在对孔教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耶教、佛教虽然都有可贵之处,但并不适合中国,只有孔教最适合中国。论文中论述了与康有为关系密切的陈焕章、梁启超、谭嗣同的孔教思想,希望通过对比比较的论述方式使大家能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理解康有为的孔教思想。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他举起了民主和革命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批孔运动,并最终加速了孔教的灭亡,因此仅以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对他的孔教思想加以分析,从而希望能从更深层次揭示康有为孔教思想本质。康有为所处的近代社会,面对的形势和境遇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他预借孔子之名复兴儒学、创建孔教的一个重要背景;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谋求摆脱尴尬境遇的一条新的出路。因此,无论从政治和文化角度,还是从宗教信仰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康有为发动的孔教运动,在否定传统经学方面,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人们的变法图强精神。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政治、文化、哲学、精神信仰、凝聚国魂、保存中国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1章 绪论  13-28
  1.1 选题和选题意义  13-15
    1.1.1 选题  13
    1.1.2 选题的意义  13-15
  1.2 文献综述  15-22
    1.2.1 关于孔教思想的研究  17-19
    1.2.2 关于孔教和宗教的研究  19
    1.2.3 关于儒学与孔教的研究  19-20
    1.2.4 对孔教思想以及孔教运动中的人物以及哲学思想的研究  20-22
  1.3 主要研究内容  22-26
    1.3.1 相关概念界定  22-23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3-26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26-28
    1.4.1 研究方法  26
    1.4.2 创新点及难点  26-28
第2章 孔教概述及对比研究  28-51
  2.1 康有为孔教的社会历史背景  28-39
    2.1.1 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  28-35
    2.1.2 民初孔教发生的背景  35-39
  2.2 儒教的发展过程及定性  39-45
    2.2.1 儒学与孔教  39-40
    2.2.2 儒学与宗教  40-43
    2.2.3 儒教与孔教  43-45
  2.3 孔教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45-48
  2.4 康有为与其他宗教  48-51
第3章 康有为孔教思想  51-104
  3.1 孔教的由来及发展  51-53
  3.2 康有为孔教思想的由来及概述  53-71
    3.2.1 康有为孔教思想综述  53-56
    3.2.2 康有为提出孔教说的动因  56-63
    3.2.3 康有为孔教说的目的  63-71
  3.3 康有为倡导的孔教运动  71-76
  3.4 康有为提出孔教思想  76-81
  3.5 康有为孔教思想内涵的诠释  81-104
    3.5.1 孔教的教义  81-86
    3.5.2 孔教的理论体系  86-95
    3.5.3 孔教的特征  95-98
    3.5.4 孔教的矛盾  98-104
第4章 康有为同时期重要人物的孔教思想  104-142
  4.1 陈焕章在孔教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孔教思想  104-114
    4.1.1 倡明孔教的必然性  104-106
    4.1.2 陈焕章倡导孔教的活动  106-109
    4.1.3 陈焕章对孔教思想的阐释  109-114
  4.2 梁启超对孔教思想的阐释和发展  114-122
    4.2.1 梁启超孔教思想的三次转变  114-119
    4.2.2 梁启超其他有关的孔教思想  119-122
  4.3 谭嗣同解读与实践孔教思想  122-132
  4.4 陈独秀的孔教思想  132-142
    4.4.1 陈独秀孔教思想的观点和看法  132-134
    4.4.2 陈独秀关于定孔教为国教的态度  134-136
    4.4.3 陈独秀对孔教利弊的分析  136-138
    4.4.4 科学地分析孔教与不可调和的态度  138-142
第5章 康有为孔教后期发展及孔教思想的影响  142-174
  5.1 孔教思想在港澳地区及海外传播  142-148
    5.1.1 孔教在香港的发展  143
    5.1.2 孔教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  143-148
  5.2 康有为孔教思想孔教运动走向终结剖析  148-163
    5.2.1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深思  149-151
    5.2.2 从初衷和出发点来审视  151-153
    5.2.3 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角度来权衡  153-154
    5.2.4 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  154-156
    5.2.5 从实践模式的角度评判  156-158
    5.2.6 社会各界的反对  158-163
  5.3 孔教思想的影响  163-174
    5.3.1 政治方面影响  164-165
    5.3.2 哲学、文化方面影响  165-170
    5.3.3 精神信仰方面影响  170-171
    5.3.4 凝聚国魂保存中国  171-174
参考文献  174-181
致谢  181-18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83

相似论文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2.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困惑与引领路径研究,G641
  3.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4.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5.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G641
  6. 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B91
  7. 城市化视角的东乡族流迁人口宗教生活考察,B968
  8.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9. 应用于中国当代宗教领域的胶合木建筑设计初探,TU366.2
  1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G641
  11. 从私人葬礼到公共娱乐活动:罗马角斗娱乐中的宗教因素,K126
  12. 美国公民宗教及其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研究,B92
  13. 无神论的确立与东正教的衰落,B976.2
  14. 生存意义的寻求,B91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罗斯宗教哲学自由观的比较研究,B512
  16. 以哲学代宗教何以可能—冯友兰新理学的视角,B26
  17.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研究,K876.3
  18. 近代来华传教士报刊与中国女性观念启蒙,G219.29
  19. 古罗马维斯塔贞女研究,K126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仁慈专制”统治下的印度人口普查研究,K351
  21. 陇右唐人小说研究,I207.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近代哲学(1840~1918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