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人间佛教的新形式

作 者: 觉醒
导 师: 徐洪兴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佛教哲学 都市佛教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
分类号: B9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演绎出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人间佛教”运动。海峡两岸佛教在“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把关注社会,融入世事,切入现实,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当今佛教发展的主轴。大陆佛教最近三十年来,都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中佛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是观察到这种现象,我称之为“都市佛教”,并以其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的研究”,对当代人间佛教所指向的对象及其内容作了初步的概括,并通过对其起源和在海峡两岸的不同发展现状也作了简要的考察,目的是突出人间佛教本身的特点及作用;第二章“人间佛教发展的新形式——都市佛教的出现”,通过分析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发展,提出其所面对的问题,并根据现实的情况提出“都市佛教”概念,目的是为化解当前人间佛教的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选项。同时对近年来都市佛教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作一概要性介绍;第三章“都市佛教及其特点”,提出“都市佛教”的概念以对当前都市佛教的现状作初步的界定,分析其与相关概念间的几组关系,着重考察了都市佛教的组织活动方式及都市佛教的特点;第四章“都市佛教的地位与功用”,考察分析了都市佛教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考察其对社会所具有的多种作用,目的是通过三、四两章的考察分析,使我们对都市佛教能有个全面的把握;第五章“从适应到批判——都市佛教的超越性价值”着重对都市佛教的不共世特征进行考察,分析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处理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应对社会的现代发展,保持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特征;第六章“从信持到发展——都市佛教的未来”,侧重对都市佛教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进行分析,对保证都市佛教未来发展方向所应注重的内容作了粗浅的说明,强调都市佛教未来发展中必须注重的内容。通过对“都市佛教”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人间佛教发展的新形式或新阶段,“都市佛教”还处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但它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并且随着我们城市化的进展,它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和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10
绪论  10-15
  一、中国佛教的近代发展简况  10-11
  二、"人间佛教"运动与都市佛教针对的问题  11-12
  三、都市佛教的研究情况与主要成果  12-13
  四、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方法和材料  13-15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研究  15-29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概念与特征  15-19
    一、"人间佛教"的界定  15-16
    二、"人间佛教"的特征  16-19
  第二节 "人间佛教"的历史发展追溯  19-23
    一、"人间佛教"提出的社会背景  19-21
    二、"人间佛教"的提出  21-22
    三、"人间佛教"的目标  22-23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现代发展  23-29
    一、台湾地区的"人间佛教"状况  23-25
    二、大陆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  25-29
第二章 "人间佛教"发展的新形式——都市佛教的出现  29-41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问题及"都市佛教"理念的提出  29-35
    一、"人间佛教"的问题  29-31
    二、"都市佛教"的提出  31-33
    三、"都市佛教"与当代佛教发展方向  33-35
  第二节 "都市佛教"的研究现状与成就  35-41
    一、"都市佛教"的研究现状  36-37
    二、"都市佛教"的研究成就  37-41
第三章 "都市佛教"及其特点  41-60
  第一节 关于"都市佛教"  41-50
    一、"都市佛教"的定义  41-44
    二、与"都市佛教"相关的几组概念及其关系  44-48
      1、"都市"、"都市中的佛教"与"都市佛教"  44-45
      2、"都市寺院"与"都市佛教"  45-46
      3、"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  46-47
      4、"都市佛教"与"人间佛教"  47-48
    三、"都市佛教"的组织及活动方式  48-50
      1、"都市佛教"的组织  48-49
      2、"都市佛教"活动的主体  49-50
  第二节 "都市佛教"的特点  50-60
    一、"都市佛教"的宗教性  50-52
    二、"都市佛教"的入世性  52-53
    三、"都市佛教"的对治性  53-55
    四、"都市佛教"的现代性  55-57
    五、"都市佛教"的都市性  57-60
第四章 "都市佛教"的地位与功用  60-80
  第一节 "都市佛教"的地位  60-66
    一、"都市佛教"的政治地位  60-63
    二、"都市佛教"的经济地位  63-65
    三、"都市佛教"在文化中的地位  65-66
  第二节 都市佛教的功用  66-80
    一、宗教信仰功能  66-68
    二、道德教化功能  68-70
    三、文化功能  70-72
    四、心理输导功能  72-74
    五、慈善公益功能  74-75
    六、环境保护功能  75-77
    七、经济旅游功能  77-78
    八、对外交往功能  78-80
第五章 从适应到批判——都市佛教的超越性价值  80-103
  第一节 佛教与中国社会适应的历史考察  80-83
  第二节 当代都市佛教的社会适应  83-92
    一、佛教与社会的适应概述  83-85
    二、当代都市佛教与社会的适应  85-88
    三、当代佛教的社会适应及其超越性价值  88-92
      1、佛教的适应与其超越性、批判性、神圣性之间的关系  88-89
      2、当代都市佛教的社会适应及其超越性价值  89-90
      3、当代都市佛教批判性价值的主要体现  90-92
  第三节 当代都市佛教与社会适应的内容  92-103
    一、都市佛教与社会适应内容概述  92-95
    二、都市佛教与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  95-103
      1、都市佛教活动基地与社会的适应  96-97
      2、都市佛教组织与社会的适应  97-98
      3、都市佛教活动主体与社会的适应  98-100
      4、都市佛教活动与社会的适应  100-103
第六章 从信持到发展——都市佛教的未来  103-124
  第一节 对三宝的信持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前提  103-109
    一、三宝简述  104-105
    二、都市佛教的三宝信持  105-109
      1、对佛宝的信持  105-107
      2、对法宝的信持  107-108
      3、对僧宝的信持  108-109
    三、三宝信持与都市佛教的未来  109
  第二节 提高僧众的素质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关键  109-117
    一、都市佛教中的僧众  110-112
      1、都市佛教僧众的来源  110-111
      2、都市佛教僧众的特点  111-112
    二、都市佛教僧众的地位与作用  112-113
      1、僧众是都市佛教活动的主体核心和佛陀正法的承继者  112
      2、僧众是都市佛教中的专家  112-113
      3、僧众是教徒信仰的指导者  113
    三、提高僧众的素质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关键  113-117
      1、坚持佛教信仰,保持都市佛教的纯正性、崇高性和超越性  114
      2、加强道风建设,让出家众真正成为信徒心目中的人天师表  114-115
      3、加强僧众教育,提高学修水平和综合素质  115-117
  第三节 健全和强化组织是都市佛教发展的保障  117-121
    一、都市寺院的管理  117-119
    二、各类佛教组织的管理  119-120
      1、居士组织的管理  119
      2、佛教教学或研究机构的管理  119-120
    三、强化佛教业务指导部门和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  120-121
  第四节 融入社会是都市佛教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121-124
简短的结论  124-126
参考文献  126-136
后记  136-138

相似论文

  1. 以哲学代宗教何以可能—冯友兰新理学的视角,B26
  2. 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B958
  3. 论人间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B948
  4. 论台湾报业之《人间福报》现象,G219.27
  5. 契嵩孝亲观探究,B948
  6. 现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对的问题研究,B948
  7. 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B948
  8. 梁启超佛学思想研究,B948
  9. 都市佛教的现代转型,B948
  10.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塑造手法研究,TU986.1
  11. 14-17世纪俄、中寺院经济比较研究,B949.2
  12.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思想研究,B82-05
  13. 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B949
  14. 浅论都市佛教旅游,F592.3
  15. 中国现代宗教空间设计初探,TU-86
  16. 慧远与东晋末期庐山地域的诗文创作,I206.2
  17. 以庄注老和郭象注庄,B235
  18.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B949
  19. 中国佛教的人文关怀及其现代意义,B94
  20. 中国佛家与儒家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B949
  21. 试论当代室外环境设计,TU98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