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

作 者: 谷学峰
导 师: 张书学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 “史学革命” 资产阶级史学 阶级观点 马克思主义史学 政治批判
分类号: K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国史学领域曾发生过一场规模宏大的所谓“史学革命”运动,这场“史学革命”给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还直接左右了其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史学的发展走向。本文通过对这场“史学革命”的考察分析,旨在准确把握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探求史学与政治的微妙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的政治、文化、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史学也面临着转型,即由现代多元史学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型,也就是说新中国要建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1958年“大跃进”时期,史学领域出现了“史学革命”运动。“史学革命”,是对以批判资产阶级史学、建立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人民史体系为中心的一系列运动的总称,其内容涵盖史学界的“厚今薄古”大讨论,对所谓“资产阶级”史学及史学家的批判,“打破王朝体系”,“构建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人民史体系”,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写史、编教材活动,史学的“大跃进”等等。这场“史学革命”运动以“厚今薄古”大讨论为其开端,在“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中达到高潮,由于“史学革命”本身所主张观点的不合理性,随着“拔白旗、插红旗”运动的结束而渐趋衰弱。“史学革命”中的一些荒唐做法,引起了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的反对与批评,不过,“史学革命”的影响却难以彻底清除。随着1966年前后阶级斗争形势的高涨,“史学革命”的提法被套用,以吴晗、翦伯赞为首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几乎都遭到了政治批判,甚至有些历史学家为此付出了生命。从本质上来说,“史学革命”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学革命。1958年的“史学革命”并没有展现学术正常发展进步的一面。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而是对其进行的公式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运用,并且还否定了此前史学工作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当时提出的“人民史体系”的史学编纂体系,是阶级斗争观点在史学研究中极端运用的体现,不能够反映整个中国历史的实际面貌。“史学革命”是社会变动与史学工作者思想认识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1958年“史学革命”实质上是当时各种政治运动在史学领域的综合反映。当时的国家开展的每一项政治运动可以说都直接冲击、影响着史学领域的工作。史学工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也推动着“史学革命”的开展,他们按各自的理解把阶级斗争观点运用到当时的史学研究之中,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学术问题。可见,史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动息息相关,这种相关性反映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与当时史学家的治学心态,也反映了史学变动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诠释密切相关。“史学革命”的要害在于把阶级斗争观点全面引入到史学领域,把政治标准作为区分资产阶级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标准。“史学革命”中,在“左”的政治路线的影响下,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斗争的观点逐渐上升到历史观的层面,并且脱离了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甚至被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解。“史学革命”给中国史学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史学的政治化倾向,从而使史学丧失了学术自身,走向了“文革”中的“影射史学”之绝境。“史学革命”提出了史学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没有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史学革命”对史学遗产强调批判,缺乏继承,严重削弱或中断了一些优良的治史传统。民国史学有两大传统:一是注重史料;一是注重借鉴西方史学。建国后,这两大治史传统皆被严重削弱或中断,至少不再被视为治史的重要方面。“史学革命”展开了对所谓“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错误批判,削弱了中国史学的研究力量,使一批学有专长且正值学术盛年的学者无法专注甚至一度中断了史学研究。这些都警示我们要做好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工作。“史学革命”提出了史学革新的问题,这一点容易被人所忽视。当时,“史学革命”中有人提出“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观点,这体现了当时史学面对现实政治需要作出的一种主动适应。虽然,这一观点因其不合理性遭到了批判。但是,它却带给我们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随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的问题意识。“史学革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来讲,虽然其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如,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就在此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可以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史学革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正确处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正确处理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关系,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通过对“史学革命”的考察,我们看到了建国后中国史学发展的曲折一面,但是这并不是抹杀和无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更不能把中国史学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取消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重新迸发了生机与活力,但也不能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有些问题还需我们重新审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需要在结合中国史学传统与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文明及不同学科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自身,发展自身,强化在中国学术领域中的主流地位,并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1
ABSTRACT  11-14
前言  14-28
第一章从"史学改造"到"史学革命"  28-56
  第一节 建国初期对"旧史学"的改造  28-47
  第二节 由"改造"向"革命"的转向  47-56
第二章 1958年的"史学革命"运动  56-102
  第一节 史学大跃进的发动  56-62
  第二节 史学研究目的及领域的变化:"厚今薄古"与"古为今用"  62-75
  第三节 对"旧史学"的否定:批判"资产阶级"史学  75-88
  第四节 新历史体系的构建:所谓的"人民史"的编纂  88-92
  第五节 撰史主体的变更:群众性写史活动  92-97
  第六节 全方位的史学"大跃进"  97-102
第三章 个案研究:"史学革命"在山东大学历史系  102-121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山大历史系  102-104
  第二节 由"厚古薄今"到"厚今薄古"的转变  104-110
  第三节 "拔白旗、插红旗"运动  110-113
  第四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教材、写史活动  113-116
  第五节 响应号召、打破常规的"大跃进"  116-121
第四章 1958年后对"史学革命"的批评与纠正  121-133
  第一节 "史学革命"阵营的分化  121-123
  第二节 对"史学革命"的补偏救弊  123-133
第五章 "史学革命"的畸变与影响  133-162
  第一节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与史学的极端意识形态化  133-141
  第二节 政治对史学的强势介入  141-152
  第三节 史学界的全面"革命"  152-158
  第四节 "影射史学"的泛滥  158-162
结语  162-175
附录:1958年"史学革命"相关事件编年  175-188
参考文献  188-205
致谢  205-20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07-208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08

相似论文

  1. 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K093
  2.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研究,K092
  3. 《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K092
  4. 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K092
  5. 植根时代的思想旗帜,A811
  6. 王符《潜夫论》政治批判思想研究,K234.2
  7. 尹达史学研究,K092
  8. 鸳鸯蝴蝶派评价史研究,I206.6
  9.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K092
  10. 传播与交融,K248
  11. 被政治批判摧折的艺术探索,I207.42
  12. 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K092.65
  13. 克里斯托弗·希尔史学思想初探,K095.61
  14. 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I109.9
  15. 清代云南人口研究,K249
  16. 明代中泰外交关系研究,K248
  17. 滇盐与明清云南社会经济述论,K248
  18. 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K092.5
  19. 汉代士人与司马迁,K234
  20. 元朝粮食问题研究,K247
  21.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K0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