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

作 者: 苑青松
导 师: 周庆元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石门坎 言语生命 赋形 场域
分类号: G5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在贵州石门坎出现了一场蜚声中外的苗族文化振兴运动,它是由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带领汉族、苗族同事发起完成的,他们在封闭千年、处于整体性文盲状态的石门坎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两名博士、三十几位大学生和数千名高中文化水平的人,现在那里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还能讲上几句英语;创制了苗文,改变了花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首开我国近代双语教学的先河;掀起了石门坎区域全民阅读的巨大浪潮等等。按照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话说:“实现了教育的非常规发展”。实际上,石门坎所进行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初级的识字教育,那么,这种看似简单的识字教育却唤醒了花苗的生命意识,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本研究通过个案梳理,从生命存在与生命何以能够存在的层次上去回答“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全文内容具体划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的相关背景,阐明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叙事研究方法的选定以及研究限制等内容。第二章场域理论框架。导论部分为本研究设定了一个具体的研究框架,确立了研究基调,为本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石门坎的故事。本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石门坎故事描述:空间场域。本章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把石门坎的空间场域分为自然空间、学校空间和公共空间,并分别作细致地民族志描述,全面展现三大空间里的生命姿态、互动关系和发展变化。本章中关于自然空间的描述主要是呈现石门坎的空间特点,以及石门坎区域的社会结构,探析出自然空间与社会结构内在的同质性,并在这一背景下检视人言说生命的形式及诉求。学校空间的描述旨在展示新秩序、新结构的置入,新结构与旧结构所形成的对抗,重点呈现人在这一转换中的生命姿态。公共空间的描述,主要呈现了公共空间里的教育内涵,其本质体现为新结构的位移。这一部分为本研究确立了一个空间位置,它是石门坎教育投放的场所。第二节石门坎故事描述:信仰场域。本章描述了石门坎本土的原始宗教、外来的基督教和儒教,描述的重点不在宗教本体上,而着重关注其功能发挥的形式和效果,细致刻画花苗在不同宗教中的生命姿态;同时,文章还对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描述,努力发现互动规律,旨在揭示信仰与生命诉求的关系构型。为此,对每种信仰都进行了辨证性分析,指出信仰是一定时空内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第三节石门坎故事描述:文字场域。本章描述了苗文的创制,重点介绍了苗文创制所汲取和采用的元素。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外来因素在苗文创制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本土化倾向。苗文的创制过程,实际上是花苗历史记忆、生命经验、情感表达的一次重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它是花苗生命经验言说的赋形,其本身负载着深厚的情感经验、生命诉求和历史记忆等文化因子,苗文激起了花苗族群认同和生命资格确立的强烈诉求。第四章故事背后的“故事”。本章在第二、三、四章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语文是言语生命赋形的新学说,并对它作出了界说。这一新观点表明,语文不只是被挤干血肉和灵魂的、干瘪瘪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赋形。新学说反映了语文与生命之间的互存关系,呈现了语文的真实面相,为语文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五章叙事、时间和历史。本章从时间观上,探析石门坎叙事的深层结构,为“言语生命赋形说”提供哲学依据。结语部分对言语生命赋形学说的形成进行一种逆序的反观,为着更清楚地认识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姿态,以对“仅就文字论”保持警惕。在本部分中还说明了研究的界限,本研究只提出“言语生命赋形学说”,而在这一学说下语文具体内容的构建,则不再本研究之列,另当他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导论  12-2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14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4-16
  第三节 研究问题  16-17
  第四节 研究综述  17-22
  第五节 研究设计  22-23
  第六节 研究限制  23-25
第二章 一种自然的选择:场域理论  25-45
  第一节 路与门  25-30
  第二节 石门坎里的场  30-32
  第三节 何为场  32-35
  第四节 石门坎存不存在"场"  35-43
  第五节 如何入场  43-45
第三章 石门坎的故事  45-185
  第一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空间场域  45-149
    一、自然空间——"狮子洞"里的格温纳普凹地  45-75
    二、学校空间:新秩序的竖立  75-103
    三、公共空间:新秩序的位移  103-149
  第二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信仰场域  149-174
    一、花苗的"灵山"  150-157
    二、"废墟"上竖起的十字架  157-160
    三、耶稣还是爱稣  160-166
    四、塾师与儒教  166-174
  第三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文化(文字)场域  174-185
    一、苗文:一种历史的隐喻  175-176
    二、"波拉德"文字:历史隐喻的赋形  176-177
    三、一个现实的阈限  177-179
    四、漂亮的三重奏  179-185
第四章 故事背后的"故事"  185-202
  第一节 语文身份的历史回眸  185-195
    一、身份及身份的制造  185-186
    二、语文身份"被制造"的回顾  186-195
  第二节 "言语生命赋形"说的提出  195-202
    一、语文身份确立的民族志分析  195-199
    二、"言语生命赋形说"的提出  199-200
    三、"言语生命赋形"的界说  200-202
第五章 叙事、时间和历史  202-208
  第一节 叙事本质的概说  202-204
    一、为什么要叙事?  202-203
    二、石门坎叙事  203-204
  第二节 实践时间观的提出  204-208
    一、两种对立的时间观  204-205
    二、实践的时间观  205-208
结语  208-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0-220
后记  220-222
附录  222-247

相似论文

  1.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农村宗族活动中族员的行为策略研究,C912.82
  3. TD-SCDMA智能天线外场性能测试与评估,TN821.91
  4. 行政诉讼调解之正当性研究,D925.3
  5. 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H195
  6. 村落里的中国式“相亲”,C913.1
  7. 赋形波束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与分析,TN823.27
  8.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资本研究,F592.7
  9. 农村土地经营场域中的农户行为研究,F301
  10.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研究(1919-1927),K258
  11. 赋形波束波导缝隙阵列天线的仿真设计,TN823.24
  12. 高性能溅散板馈源天线的研究与设计,TN820
  13. 面向移动通信应用的新型领结形天线及基站阵列天线研究,TN828
  14. MIMO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研究,TN821.91
  15. 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H059
  16. 组形·借代·衬托,H122
  17. 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状况的实地研究,G78
  18. 新疆乌鲁木齐公共艺术的场域性研究,TU986
  19. TD-HSUPA系统若干关键算法的研究及仿真,TN929.533
  20. 毫米波通信车载天线的研究设计,TN828
  21. 描写句生成的写作学原理研究,H05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