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

作 者: 陈艳红
导 师: 肖巍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 有效结合
分类号: D6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6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通识教育是源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并在美国发展成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曾于20世纪初即被引入我国,后来为专业教育模式所挤压。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实施,我国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界展开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通识教育的视角,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采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及其结合。首先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新形势,梳理了通识教育的谱系,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性质和目标,通识教育的实践历程及内容演变,以及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势。然后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取代论”,即通识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论;“平行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之间互不隶属,永不相交;“融入论”,即思想政治教育被融入到通识教育之中;“叠加论”,即思想政治教育被叠加到通识教育之上。这四种关系论都有可取之处,但亦都存在潜在冲击。接着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有通识教育的支持,通识教育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该“结合论”表明,两者的教育逻辑一致,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可以达致两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有效结合。最后展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结合的若干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向人的本位回归;两者在“第一课堂”的结合要考虑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在“第二课堂”的结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养成作用,并选择合适的结合点。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前言  9-17
  一、问题的提出  9-12
  二、研究综述  12-14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7
第一章 通识教育新形势  17-42
  一、通识教育的谱系  17-26
    1. 何谓“通识教育”  17-19
    2. 通识教育与其他相关概念辨析  19-21
    3. 通识教育实践历程及内容演变  21-26
  二、通识教育兴起的动因  26-34
    1. 科学技术进步引发的新问题  26-28
    2. 知识经济的要求  28-30
    3.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教育挑战  30-34
  三、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势  34-42
    1. 国情决定有特色的通识教育  35-36
    2. 我国通识教育尝试面临的困惑  36-42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42-62
  一、关于“取代论”  42-47
    1. “取代论”基本观点  42-44
    2. “取代论”分析  44-47
  二、关于“平行论”  47-52
    1. “平行论”基本观点  47-48
    2. “平行论”分析  48-52
  三、关于“融入论”  52-56
    1. “融入论”基本观点  52-54
    2. “融入论”分析  54-56
  四、关于“叠加论”  56-62
    1. “叠加论”基本观点  56-57
    2. “叠加论”分析  57-62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  62-90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62-67
    1.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有通识教育的支持  62-64
    2. 通识教育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  64-65
    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  65-67
  二、“结合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表征  67-71
    1. 两者的教育逻辑一致  67-69
    2. 两者教育功能互补  69-70
    3. 两者的教育内容渗透  70-7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有效结合  71-79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者结合的应然  72-74
    2. 两者有效结合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然  74-79
  四、两者结合中的借鉴  79-90
    1. 可资借鉴的通识教育方法  79-81
    2. 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81-83
    3. 更加活跃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83-90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结合的若干思考  90-118
  一、在“第一课堂”的结合  90-99
    1. 课程设置  90-94
    2. 教学内容  94-97
    3. 教学方式  97-99
  二、在“第二课堂”的结合  99-104
    1. 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第二课堂的养成作用  99-101
    2. 第二课堂的结合点  101-104
  三、关于两者结合的可行性  104-118
    1. 前景  105-107
    2. 课程  107-109
    3. 教师  109-118
参考文献  118-124
后记  124-125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3.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G642.3
  4.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5.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6.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8.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9.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10.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11.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267.6
  12. 税务系统反腐倡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812.42
  13.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4.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5.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6.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G641
  17.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18.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9.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20. 外国留学生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研究,G648.9
  21.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