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

作 者: 阮登方
导 师: 涂艳国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佛教教育 戒定慧 戒定慧教育 觉悟教育
分类号: B9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六世纪成道以后,以大慈悲心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就是自觉、觉他的原理,其教理的内容实在讲是非常的丰富,而所有这些后来被结集为经、律、论三藏的佛教经典。佛教界认为三藏经典就是诠释戒、定、慧三方面,换句话说,佛陀所说一切教理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的。其实佛经浩瀚如海,法门无量,但其中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关系到戒定慧,确实是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教育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例如,从戒定慧中的戒学发展成律宗,定学发展成禅宗,慧学发展成天台宗与华严宗等宗派。本研究只对戒定慧教育的精神、思想及其实践性进行研究而不注重于研究律宗、禅宗、天台宗的起源和演变,但也涉及对戒定慧教育的思想来源的研究。因此,笔者对本主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戒定慧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的辨析;二是对戒定慧的教育理念及其特色的探究;三是对戒定慧践行教育的原则、方式的分析;最后是戒定慧对当今佛教教育以及世俗教育的启示。从戒定慧的教育理念看,戒定慧是一种觉悟教育。戒定慧教育是培养人们从自己的觉悟至他人的觉悟的整个过程。通过佛的教导使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转染为净、解脱烦恼、转“无明”为智慧。佛教认为无明是人生苦恼的根源,人生所有痛苦、烦恼都由“无明”而生起。所谓无明,是指没有觉悟到社会的真相、人生的实相、宇宙的真谛。只有觉悟才能断惑证真、除迷识得正知、解脱人生的苦恼。正因为如此,佛陀的教化是一种觉悟的教育。众所周知,教育不论是在何处、在何时,都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生圆满的一条极好的道路。不过,如果教育工作中的人没有保持觉醒性,就会影响教育取向及教育质量。笔者认为戒定慧的觉悟教育对我们当前的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从戒定慧教育践行看,信仰佛教必须了解佛教的真正意义,教法的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所以要普遍推广佛教的知识,以便人们对佛教教育形成正确的看法。戒定慧教育是整个佛教教育中最重要的项目。其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运用,不仅是出家僧尼二众觉悟解脱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群有何帮助,这就是戒定慧教育的作用和效果问题。因此,开展戒定慧教育,必须以全面落实佛教教育的核心理念为统领,以“利他即是自利”的核心价值为根本,切实贯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要求。从戒定慧教育对当今佛教教育的启示看,为了佛法久住世间,必须重视健全僧格的培养。在初出家阶段,好多人都找不到修行的门路,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把戒定慧思想运用到生活当中。如此,才能健全僧格,才不会在纷呈多变的尘世中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丢失本分。佛陀正是出于对佛法久住世间的考虑,嘱咐弟子们从身口意等方面应当做到的事项。如果能够按照佛陀的教诫米做,不仅能够令正法久住,还能够迎来佛教辉煌的未来。戒定慧教育对当代世俗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修行戒定慧就有能力消除产生烦恼的根源,自我内心就会处于平衡状态。戒定慧教育启示我们,和谐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社会的道德建设,还要提倡人去清醒的发现其个性,完善其个性,回归自我本处,能够自我适应。在修学过程中,人会通过逐步的成长,通过人的个性化表达,而促成自我的成熟,消除个人的不稳定因素,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5-7
Abstract  7-11
导论  11-21
  一、问题的提出  11-13
  二、文献综述  13-17
  三、研究的意义  17-18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8-19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9-21
第一章 戒定慧概述  21-33
  一、戒定慧的起源和发展  21-24
    (一) 戒定慧的起源  21-22
    (二) 戒定慧的发展历程  22-24
  二、戒定慧的内涵  24-27
    (一) 戒的名义与种类  24-26
    (二) 定的名义与种类  26
    (三) 慧的名义与种类  26-27
  三、戒定慧之间的关系  27-33
    (一) 定慧并重  27-30
    (二) 戒定慧相辅相成  30-33
第二章 戒定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特色  33-64
  一、戒定慧教育的核心理念  33-47
    (一) "觉悟"教育  33-35
    (二) "自觉"教育  35-42
    (三) "觉他"教育  42-47
  二、戒定慧教育中的教学理念  47-51
    (一) 教师观与学生观  47-49
    (二) 教法观与学法观  49-51
  三、戒定慧教育的特色  51-64
    (一) 以戒为师  51-56
    (二) 自净其意  56-60
    (三) 以慧立业  60-64
第三章 戒定慧教育的原则和方式  64-98
  一、戒定慧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64-80
    (一) 四摄法  64-68
    (二) 四悉檀  68-72
    (三) 六度法  72-80
  二、戒定慧教育的主动性方式  80-98
    (一) 归向"善知识"  82-86
    (二) 归依"自性三宝"  86-89
    (三) 实施"四依法"  89-94
    (四) 实践"六合法"  94-98
第四章 戒定慧教育对当今佛教教育及世俗教育的启示  98-104
  一、戒定慧教育对当今佛教教育的启示  98-101
    (一) 提升学僧的僧格  98-99
    (二) 使佛教正法久住  99-101
  二、戒定慧教育对当今世俗教育的启示  101-104
    (一) 培养健全人格  101-103
    (二) 完善教育方法  103-104
结论  104-106
参考文献  106-113
后记  113

相似论文

  1.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B947
  2.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研究,I207.419
  3. 佛教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G641
  4. 蒋维乔思想研究,B26
  5. 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B948
  6. 讲学以刻经,B948
  7. 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B948
  8. 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B949.333
  9. 汉藏教理院(1932-1950)研究,B949.2
  10. 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B948
  11. 宗教传播与化世的新范式,B91
  12. 本源一心,所异者跡,B948
  13. 闽东地区“释教” 的形成与仪式形态之研究,B948
  14. “四预流支”之研究,B948
  15.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16. 罗教与禅宗的修行观比较,B948
  17.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18. 论禅定与心理分析,B948
  19.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20.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21. 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B94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