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分析与温度场计算

作 者: 江善林
导 师: 梁维燕;邹继斌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电机与电器
关键词: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 趋肤效应 邻近效应 高频损耗 无位置传感器 暂态温度场
分类号: TM3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高、结构简单、功率因数高、控制特性好,特别适合高速运行,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业、电动工具、飞轮储能、高速离心机、高速压缩机等领域。绕组交流损耗、定子铁心损耗以及转子涡流损耗的准确计算是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高频损耗及温升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定子绕组高频铜耗、铁心损耗、转子涡流损耗的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驱动方式和转子位置检测误差对电机损耗的影响分析以及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三次谐波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验平台的构建;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温度场的双向耦合计算。对高频电流引起的绕组趋肤效应邻近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逆变器PWM谐波电流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绕组交流损耗的影响,得出了电机绕组的交、直流损耗比随PWM载波比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绕组交流损耗随电机槽口宽度和槽口高度的变化规律,对槽内不同位置处的导体交流损耗进行了对比,指出离槽口最近的导体交流损耗最大。通过分析导体直径对导体交、直流损耗的影响,得出在电流频率和幅值一定时,导体总损耗随导体直径变化存在极小值的结论。对保持导体总面积相等,采用多股并绕减小高频交流损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保持导体总面积一定时,不同并绕根数的绕组有不同的临界频率。在临界频率以下,并绕时绕组的交流损耗小于不采用并绕的绕组;在临界频率以上,采用并绕方式的绕组交流损耗反而比不采用并绕的绕组交流损耗大。实验研究了逆变器PWM谐波以及多股并绕对绕组高频交流损耗的影响,证明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高速电机频率较高,传统的铁耗计算模型需要测量硅钢片的高频损耗曲线或者根据经验系数进行估算,已经不能满足高速电机铁耗计算的要求,由此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电机旋转磁化和高频趋肤效应的变系数正交分解高频铁心损耗计算模型。该模型只需根据硅钢片厂家提供的交变磁化方式下测得的低频损耗曲线即可拟合出相关的损耗系数,因此特别适合高速电机的铁心损耗计算。实验证明该计算模型在高、低频时都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采用该计算模型分析了逆变器PWM谐波电流、永磁体充磁方向、磁钢斜边角以及温度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定子铁心损耗的影响。基于等效电流片原理建立了考虑气隙、保护套、涡流电枢反应以及电机有限长度影响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解析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定子谐波电流在转子中产生的涡流损耗进行了分析。采用时步有限元法研究了逆变器PWM谐波电流、定子槽口尺寸、气隙长度、保护套材料及厚度对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通过损耗分离实验,证明了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永磁同步电机可分为方波驱动永磁同步电机和正弦波驱动永磁同步电机,两种驱动方式电机的电流波形不同,因此电机的性能和损耗也有所不同。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驱动方式下的电机损耗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方波驱动方式下的电机损耗比正弦波驱动时大,而且随着转速的升高差值变大。研究了转子检测误差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损耗的影响,指出转子位置检测误差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影响较大。针对方波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永磁同步电机在高速时电机损耗较大,正弦波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起动困难和低速性能差的缺点,基于三次谐波法构建了方波和正弦波两种驱动方式相结合的新型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验平台。对三次谐波法转子位置估算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采用一阶保持法提高了转子位置估算精度,改善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对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恒电流控制和恒转矩控制两种控制策略下,温度对电机绕组交流损耗、定子铁心损耗以及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指出实现电机电磁场-温度场双向耦合计算,对准确计算电机性能和各部件温升的必要性。建立了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三维暂态温度场计算模型,采用迭代的方法实现了电磁场-温度场的双向耦合计算,分析了恒转矩控制策略下的高速电机各部件温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迭代法的双向耦合计算结果要比传统的单向耦合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1章 绪论  14-30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15
  1.2 高速电机的发展  15-18
  1.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8-29
    1.3.1 定子绕组高频铜损计算  18-19
    1.3.2 定子铁心损耗计算  19-24
    1.3.3 转子涡流损耗计算  24-25
    1.3.4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25-27
    1.3.5 绕组及转子温升计算  27-29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9-30
第2章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高频铜耗的研究  30-55
  2.1 引言  30
  2.2 导体的趋肤效应邻近效应  30-33
    2.2.1 趋肤效应  30-31
    2.2.2 邻近效应  31-33
  2.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高频铜耗的数值计算  33-48
    2.3.1 槽内导体的涡流损耗  33-35
    2.3.2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电流频率的关系  35-37
    2.3.3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绕组导体直径的关系  37-38
    2.3.4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并绕根数的关系  38-41
    2.3.5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槽口尺寸的关系  41-43
    2.3.6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绕组摆放位置的关系  43-44
    2.3.7 绕组的交流损耗与逆变器载波频率的关系  44-48
  2.4 高频铜耗的实验研究  48-54
    2.4.1 空心线圈和高频铁氧体磁芯线圈的铜耗实验  48-51
    2.4.2 硅钢片铁心线圈的铜耗实验  51-52
    2.4.3 SPWM供电高速永磁电机绕组的铜耗实验  52-54
  2.5 本章小结  54-55
第3章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定子铁心损耗的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55-76
  3.1 引言  55
  3.2 铁心损耗的变系数正交分解计算模型  55-60
    3.2.1 正弦交变磁化方式下铁心损耗系数与频率的关系  55-57
    3.2.2 考虑磁化方式和趋肤效应的变系数铁耗计算模型  57-59
    3.2.3 高频铁心损耗实验  59-60
  3.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定子铁耗分析  60-75
    3.3.1 主磁场波形对铁心损耗的影响  60-69
    3.3.2 逆变器PWM谐波电流对铁心损耗的影响  69-72
    3.3.3 钕铁硼材料的温度敏感性对铁心损耗的影响  72-75
  3.4 本章小结  75-76
第4章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计算与实验研究  76-102
  4.1 引言  76
  4.2 转子涡流损耗解析计算  76-88
    4.2.1 等效电流片模型  76-81
    4.2.2 转子涡流场的解析模型建立  81-84
    4.2.3 方程求解  84-85
    4.2.4 涡流损耗计算  85-88
  4.3 转子涡流损耗数值计算  88-99
    4.3.1 逆变器PWM电流谐波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  88-92
    4.3.2 槽口宽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  92-93
    4.3.3 气隙长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  93-95
    4.3.4 保护套电导率和厚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  95-99
  4.4 转子涡流损耗分离实验  99-101
    4.4.1 无转子铁心实验  99-100
    4.4.2 转子堵转实验  100
    4.4.3 转子涡流损耗分离  100-101
  4.5 本章小结  101-102
第5章 驱动方式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损耗的影响  102-128
  5.1 引言  102
  5.2 驱动方式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损耗的影响  102-110
    5.2.1 驱动方式对铜损的影响  102-104
    5.2.2 驱动方式对铁损的影响  104-106
    5.2.3 驱动方式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  106-108
    5.2.4 驱动方式对总损耗的影响  108-110
  5.3 转子位置检测误差对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损耗的影响  110-113
    5.3.1 方波驱动时转子位置检测误差对电机损耗的影响  110-112
    5.3.2 正弦波驱动时转子位置检测误差对电机损耗的影响  112-113
  5.4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验系统  113-125
    5.4.1 反电势三次谐波提取电路分析  113-118
    5.4.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三次谐波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  118-120
    5.4.3 转子位置估算方法研究  120-125
  5.5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实验  125-126
  5.6 本章小结  126-128
第6章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温度场耦合分析  128-143
  6.1 引言  128
  6.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温度场耦合分析  128-131
  6.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三维暂态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131-138
    6.3.1 求解域及边界条件  131-132
    6.3.2 导热系数及表面散热系数的确定  132-136
    6.3.3 暂态温度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136-138
  6.4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温升实验研究  138-142
  6.5 本章小结  142-143
结论  143-145
参考文献  145-15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56-158
致谢  158-159
个人简历  159

相似论文

  1. 工业风机用无刷直流电机设计与驱动控制研究,TM33
  2. 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TM341
  3. 基于DSP2407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TM33
  4.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TM34
  5. 双轴独立自动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的设计,TM615
  6. 直驱式滚筒洗衣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TM925.33
  7. TPS磨损状态对汽车驾驶性能的影响,U464.136
  8. 基于DSP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TM33
  9.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研究,TM341
  10. 基于EKF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性能研究,TM341
  11. 无转子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研究,TM352
  12. 电子束光刻邻近效应校正技术研究,TN405
  13. 基于DSP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研究,TM33
  14.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PFC整流器的控制策略,TM461
  15. 基于模糊理论的SRM间接位置检测技术研究,TM352
  16. 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在变频空调中的应用研究,TP212;TM925.12
  17. 基于TMS320F2812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TM33
  18. 基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双轮驱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研究,U469.72
  19. 倾转旋翼机姿态控制问题研究,V249.1
  20.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1
  21.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研究,TM3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电机 > 交流电机 > 同步电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