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制备与光伏性能研究

作 者: 邓丹
导 师: 陈红征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关键词: 窄带隙聚合物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无机纳米晶 有机-无机复合
分类号: O63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能够采用低成本的溶液加工方法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达到7.73%,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制约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是共轭聚合物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不相匹配以及其载流子迁移率低。合成新的窄带隙聚合物材料对于改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对近红外区太阳光的吸收,从而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有重要意义。无机纳米半导体材料具有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如果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引入无机半导体纳米晶(如ZnO, CdS, CdSe, TiO2等),将会有利于电荷的分离和传输,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本论文着重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而展开研究工作。论文的第一章综述了聚合物光伏材料及其在光电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第二章采用Stille偶联的方法,以4H-环戊[2,1-b:3,4-b’]双噻吩为给电子单元,将其与四种吸电子单元——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4,7-二溴-2,1,3-苯并噁二唑、4,7-二溴-2,1,3-苯并硒二唑和1,7-二溴-N,N’-双(2-乙基已基)-3,4,9,10-花酰亚胺共聚,合成出3种窄带隙聚合物光伏材料(P1,P3和P4)。三种聚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80-750 nm,光学带隙在1.3-1.5 eV之间,热分解温度大于200℃,有潜力成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活性层材料。基于环戊双噻吩的窄带隙聚合物合成较为困难,论文第三章以双噻吩吡咯为给电子单元,以3,6-二溴-苯酰亚胺、二苯基吡咯并吡咯二酮和2,5-二溴噻吩-3-甲酸已酯为吸电子单元,采用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了基于双噻吩吡咯的三种新型共轭聚合物(P6,P7和P8)。这三种聚合物的光学带隙在1.6-2.0 eV之间,HOMO(最高占据轨道)能级位于-5.4--5.1 eV,热重分析显示三种聚合物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明三种聚合物都可作为光伏材料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第四章,我们对基于以上六种聚合物的光伏器件进行了研究,其中将5种聚合物(P3-P8)与1-(3-甲氧基羰基)丙基-1-苯基[6,6]C61 (PCBM)共混,制备了5种本体异质结光伏器件,其中基于P7/PCBM的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22%。论文第五章将Zn0和CdS纳米晶分别与聚合物复合,制备了PCPDTBT/ZnO纳米晶和MEH-PPV/CdS纳米晶两种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复合前后的荧光变化,确认了给体-受体两相界面间发生了由分子能级差引发的光致电荷转移,并进一步研究了两种复合材料的光伏性能。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性能更佳的共轭聚合物/无机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材料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次  9-12
1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其器件的发展  12-44
  1.1 引言  12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12-13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原理  13-19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13-17
    1.3.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17-19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  19-33
    1.4.1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19-23
    1.4.2 共轭聚合物  23-30
    1.4.3 有机/无机纳米晶复合光电材料  30-33
    1.4.4 电极材料  33
  1.5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指标  33-35
  1.6 影响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因素  35-41
    1.6.1 光敏层材料对太阳光谱的吸收  35
    1.6.2 光敏层薄膜的表面形貌  35-41
    1.6.3 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  41
    1.6.4 电极接触界面的影响  41
  1.7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41-44
2 基于环戊双噻吩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4-62
  2.1 设计思路  44
  2.2 合成实验部分  44-55
    2.2.1 主要原料与仪器  44-45
    2.2.2 合成路线  45-47
    2.2.3 中间体以及聚合物的合成  47-55
  2.3 结果与讨论  55-61
    2.3.1 聚合物合成  55
    2.3.2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5-57
    2.3.3 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分析  57-58
    2.3.4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分析  58-59
    2.3.5 聚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59-61
  2.4 本章小结  61-62
3 基于双噻吩吡咯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2-78
  3.1 设计思路  62
  3.2 合成实验部分  62-72
    3.2.1 试剂与仪器  62-63
    3.2.2 合成路线  63-65
    3.2.3 中间体以及聚合物的合成  65-72
  3.3 结果与讨论  72-77
    3.3.1 单体和聚合物合成  72
    3.3.2 聚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72-74
    3.3.3 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分析  74
    3.3.4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分析  74-75
    3.3.5 聚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75-77
  3.4 本章小结  77-78
4 六种聚合物的光伏性能研究  78-84
  4.1 基于六种聚合物器件的制备  78
    4.1.1 聚合物/PCBM复合器件的制备  78
    4.1.2 P3HT/P1复合器件的制备  78
  4.2 六种聚合物器件的光伏性能  78-83
    4.2.1 器件3和4的光伏性能  78-79
    4.2.2 器件1的光伏性能  79-80
    4.2.3 器件6-8的光伏性能  80-82
    4.2.4 基于P7/PCBM光伏器件的优化  82-83
  4.3 本章小结  83-84
5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84-94
  5.1 基于PCPDTBT/ZnO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致电荷转移  84-89
    5.1.1 复合材料的制备  85
    5.1.2 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  85
    5.1.3 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  85-86
    5.1.4 复合材料的荧光与光致电荷转移作用  86-89
  5.2 基于MEH-PPV/CdS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伏性能研究  89-93
    5.2.1 MEH-PPV/CdS纳米晶复合薄膜及相应光伏器件的制备  89
    5.2.2 MEH-PPV/CdS纳米晶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  89-90
    5.2.3 MEH-PPV/CdS纳米晶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  90
    5.2.4 MEH-PPV/CdS纳米晶复合材料的荧光与光致电荷转移作用  90-92
    5.2.5 MEH-PPV/CdS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光伏性能  92-93
  5.3 本章小结  93-94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4-96
  6.1 主要结论  94-95
  6.2 创新点  95-96
参考文献  96-106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106

相似论文

  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TM914.4
  2. 伊通河底泥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S153
  3. 高无机/有机比复合乳液性能研究,TB33
  4. 规整性3-取代聚噻吩电子给体的制备及特性探讨,O633.3
  5. 三空缺钨硅酸盐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O614
  6. 聚苯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环氧树脂防腐涂料中的应用,TQ637
  7. 含卟啉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及光学性质的研究,O437
  8. 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电学性能研究,TB383.2
  9. 噻吩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研究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研究,O621.3
  10. 噻吩—苯并噻二唑—芴类小分子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TM914.4
  11.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O631.3
  12. 含苯并噻二唑、噻吩和卟啉的窄带隙聚合物及卟啉类有机染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TM914.4
  13. 水杨酸根插层层状氢氧化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1
  14. 含三苯胺、苯并噻二唑聚苯乙烯撑衍生物和三苯胺有机染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O633.5
  15. 具有D-A结构的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在光伏领域中的应用,TQ320.7
  16. 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研究,TP212.3
  17. 多酸及其表面修饰后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73-3
  18. 纳米复合中性阴离子受体的合成及光学传感性质研究,TB383.1
  19. 三种分离介质的合成及对蛋白吸附性能的研究,O647.33
  20. 基于本体异质结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研究,TM914.4
  21. 类水滑石的有机化修饰及在PVC中的应用研究,TQ325.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 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 > 高聚物的化学性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