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作 者: 刘海东
导 师: 刘国亮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乘用车 轻量化 绿色效应 工业工程(IE)思想 评价方法 模糊物元 欧氏贴近度
分类号: X8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第三次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资源耗竭、能源耗竭、环境恶化与人口激增一道袭来,因之,问题要严重、复杂得多。人类从三次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是,追求绿色效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绿色效应的广义定义是指,人类以生产、生活中的绿色伦理、理念与行为,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形成人类社会生态圈,使人类与自然(生物)界和谐共处,有益于人类自身,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绿色效应的狭义定义则是指,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采用绿色理念、绿色技术、环境管理技术与相应的环境标准,使产品具有节能、节材、减排、回收重用(熔)功能,从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为5330.00(万辆),是1960年的231.74倍;且大陆自主品牌乘用车整备质量的均值较发达国家同类车高8~10%,其年石油消耗量均值是日本同类车的2.5倍,欧洲同类车的2.27倍。因此,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消耗的石油占其石油消耗总量的30.46%,占其年石油进口总量的56.26%;该保有量年消耗的铁矿石,分别占中国大陆铁矿石消耗总量和铁矿石进口量48.77%和21.8%;该保有量在其孕育期与运行期内CO2排放量分别占中国大陆同期CO2排放总量的15.33%和4.22%。为了应对乘用车保有量所引发的上述问题,人们主要采取减轻乘用车的整备质量——乘用车轻量化的方式。虽然降低乘用车的整备质量可以减少乘用车在其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但从乘用车轻量化的生命周期来看,由于不同的轻量化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够简单地认为乘用车轻量化一定能够产生降低乘用车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排放效果,即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一定会提高;而需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给予综合的评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对绿色效应的问题进行了溯源,并提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概念及问题。(2)以工业工程(IE)消除无效劳动思想对乘用车整备质量进行分析,将乘用车整备质量分解为有效整备质量、无效整备质量和条件无效整备质量;进而提出乘用车轻量化应最大程度地消除无效整备质量,以使乘用车整备质量逐渐趋于其理论极限。(3)依据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定义,提出以L2R(轻量化,the Lightweight, L;再使用化,Reusing, R;再循环化,Recycling, R)为准则来追求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以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契合;并应用目标分解法及相关文献,构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4)提出以4F法(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Environment Factor Flow,Information Flow,)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耦合,计算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影响因子。(5)构造了基于欧氏距离的模糊物元法,用以评价、优化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6)构造了3组共12个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用以对不同的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进行评价和比较。在案例研究中,对H型乘用车12个轻量化方案评价的结果表明,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和采用的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及所建立的4F—LCA系统是有效的。(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综合评价的优先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绿色效应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方案3#-1)绿色效应。(2)由敏感性分析(见本文7.7节)可知,当H型乘用车以铝合金结构白车身和镁合金铸件构造轻量化方案3#-3时,其绿色效应取决于再生铝、镁合金的比例,当再生比例超过60%时,此方案方可成为第3组评价方案中的最优方案。(3)当再生材料比例不足,方案3#-3的绿色效应不足以满足要求时。此时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再生镁合金铸件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为优,其次为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合金铸件的绿色效应。若以单项指标来评价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可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论。(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矿产资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对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对资源的消耗量又低于原生普钢结构白车身和铸铁件(方案3#-1)。(2)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能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节能效果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节能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4)。(3)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环境影响潜值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减排效果优于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而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的减排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导论  14-38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4-30
    1.1.1 研究的背景  14-28
    1.1.2 研究的意义  28-3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0-3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30-3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1-32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32-33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3-35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33-34
    1.3.2 研究技术路线  34-35
    1.3.3 主要的研究方法  35
  1.4 可能创新之处  35-38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38-60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8-40
  2.2 增长的极限理论  40-42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42-46
  2.4 循环经济理论  46-48
  2.5 经典与现代IE 思想  48-53
    2.5.1 IE 的定义  49-50
    2.5.2 IE 理论基础  50-51
    2.5.3 IE 消除无效劳动思想与其可介入的新领域  51-53
  2.6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绿色效应评价  53-60
第三章 乘用车轻量化与其绿色效应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60-82
  3.1 绿色效应理念的形成  60-63
    3.1.1 绿色效应思想溯源  60-62
    3.1.2 绿色产品与绿色效应  62-63
  3.2 乘用车轻量化  63-70
    3.2.1 乘用车轻量化问题的提出  63-64
    3.2.2 乘用车轻量化的概念  64
    3.2.3 乘用车轻量化的技术理论基础  64-66
    3.2.4 乘用车轻量化效果的定义  66
    3.2.5 乘用车轻量化的理论极限  66-70
  3.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  70-75
  3.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特征  75-80
  3.5 本章小结  80-82
第四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82-106
  4.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目的与评价主体的选择  82-85
    4.1.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特点  82-83
    4.1.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目的  83
    4.1.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主体的选择  83-85
  4.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定义、类别与评价模型  85-92
    4.2.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定义与绿色效应评价的类别  85-86
    4.2.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模型的类别  86-92
  4.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98
    4.3.1 乘用车轻量化与其绿色效应的本质及内涵  92-93
    4.3.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93-94
    4.3.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94-95
    4.3.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95
    4.3.5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95-96
    4.3.6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基准问题  96-98
  4.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评价流程  98-104
    4.4.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信息准备  98-100
    4.4.2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的初评  100-102
    4.4.3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的改善性评价  102-103
    4.4.4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评价报告  103-104
  4.5 本章小结  104-106
第五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因子的计算方法  106-130
  5.1 三次能源革命与4F 法的提出  106-109
    5.1.1 三次能源革命  106-107
    5.1.2 4F 法的提出  107-108
    5.1.3 4F 法与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  108-109
    5.1.4 4F 系统的框架  109
  5.2 物流系统的构建  109-113
    5.2.1 构建物流系统的准则  109-110
    5.2.2 物流边界的确定  110
    5.2.3 物料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  110-111
    5.2.4 矿产资源耗竭的计算  111-113
  5.3 能流系统的构建  113-116
    5.3.1 构建能流系统的准则  113
    5.3.2 能流系统的设计  113-114
    5.3.3 能源消耗的计算  114-116
  5.4 环境因子流的设计  116-124
    5.4.1 环境因子流的形成  116
    5.4.2 环境影响因子的计算  116-124
  5.5 本章小结  124-130
第六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综合评价方法  130-150
  6.1 问题的提出  130
  6.2 选择绿色效应评价方法的准则与常见的评价方法  130-133
    6.2.1 选择绿色效应评价方法的准则  130-131
    6.2.2 常见评价方法的简述  131-133
  6.3 基于欧氏距离的模糊物元评价的基本原理  133-139
    6.3.1 物元与模糊物元  133-139
  6.4 权重的确定  139-146
    6.4.1 赋权的方法  139-140
    6.4.2 主、客观复合赋权法  140
    6.4.3 应用AHP 及IAHP 法确定权重  140-145
    6.4.4 应用目标距离法确定权重  145
    6.4.5 遴选权重方法  145-146
  6.5 构造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  146-147
    6.5.1 建立各类物元  146-147
    6.5.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综合评价  147
  6.6 本章小结  147-150
第七章 案例研究  150-200
  7.1 评价方案及系统边界的确定  150-154
    7.1.1 评价对象  150
    7.1.2 评价方案的构建  150-152
    7.1.3 评价方案的范围界定  152-154
  7.2 评价方案清单分析  154-165
    7.2.1 评价方案1~# -1 清单分析  154-155
    7.2.2 评价方案1~# -2 清单分析  155-156
    7.2.3 评价方案1~# -3 清单分析  156-157
    7.2.4 评价方案1~#-4 清单分析  157-158
    7.2.5 评价方案2~# -1 清单分析  158-159
    7.2.6 评价方案2~# -2 清单分析  159-160
    7.2.7 评价方案2~#-3 清单分析  160-161
    7.2.8 评价方案3~#-1 清单分析  161-162
    7.2.9 评价方案3~#-2 清单分析  162-163
    7.2.10 评价方案3~#-3 清单分析  163-164
    7.2.11 评价方案3~#- 4 清单分析  164
    7.2.12 评价方案3~#-5 清单分析  164-165
  7.3 环境影响评价  165-179
    7.3.1 第1~# 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165-171
    7.3.2 第2~#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171-175
    7.3.3 第3~# 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175-179
  7.4 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179-182
    7.4.1 第1~#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179-180
    7.4.2 第2~# 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180-181
    7.4.3 第3~# 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181-182
  7.5 资源耗竭影响评价  182-184
    7.5.1 第1~# 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182-183
    7.5.2 第2~#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183-184
    7.5.3 第3~#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184
  7.6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综合评价  184-187
    7.6.1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物元  184-185
    7.6.2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模糊物元  185
    7.6.3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平方差物元  185-186
    7.6.4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权重  186-187
    7.6.5 构造待评价方案目标层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187
  7.7 待评价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187-196
    7.7.1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物元  187-189
    7.7.2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模糊物元  189-191
    7.7.3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平方差物元  191-192
    7.7.4 建立敏感性分析目标层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192-196
  7.8 本章小结  196-200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200-202
  8.1 研究的结论  200-201
  8.2 研究的展望  201-202
参考文献  202-21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212-213
致谢  213

相似论文

  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4. 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X826
  5.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TU43
  6. 环境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F239.6
  7.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G633.55
  8. 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F224
  9. 木棉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研究,TS102.2
  10. 乘用车试验设备采购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研究,F426.471
  11.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中型卡车车架改进设计及其试验研究,U463.32
  12. 被动式采暖建筑热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TU832
  13. 纯电动乘用车适用环境及产业化研究,U469.72
  14. 营运客车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仿真与评价,U467.14
  15.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布局及评价研究,U492.1
  16. 新型乳化沥青混合料及修补技术研究,U414
  17. 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性能研究,U414
  18.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功能及其耐久性评价方法研究,U416.216
  19. 失眠症的不同医师辩证论治随机对照评价方法研究,R256.23
  20. 儿童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方法研究,R197.3
  21.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G642.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一般性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