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作 者: 吴保传
导 师: 张岂之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历史学
关键词: 黄宗羲 宋明理学 气学 学术启蒙 转型观 社会权力
分类号: B249.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0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生活在“天崩地解”的社会转型时代。社会领域已经溃烂不堪,而学术领域却达至空前胜境。黄宗羲“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不仅承续了千百年来的学术智慧,而且还提出了学术启蒙引导和落实社会(政治)启蒙的社会转型观,这对现代社会仍有借鉴价值。黄宗羲的人生社会角色经历了“党人”、“游侠”和“厕身儒林”三个阶段。党社运动、豪杰精神和学术启蒙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人生路标和生活世界,社会角色和生活世界在交光互影、推波助澜中成就了伟大的早期启蒙学家。从黄宗羲来看,启蒙的实质是权利意识的觉醒,这是其社会转型观的核心内容。启蒙是黄宗羲思想进展的内在脉络,他通过启蒙来激发和实现权利意识。黄宗羲的启蒙思想有一个从社会启蒙向学术启蒙转变的成长过程,这是以黄宗羲对社会权力认识的前后变化为核心线索。早期的社会(政治)启蒙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建设来发挥社会权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天下为主”的理念和“自私自利”的权利。从《留书》对社会权力理性批判,到《汰存录》谨慎肯定,再到《明夷待访录》的制度建设,他逐渐肯定和发掘社会权力对于理想社会的建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震古烁今的早期社会启蒙思想。不过,《明夷待访录》里也表现出新的理论倾向,那就是,认为社会权力只有掌握在学校和士人手中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所以,黄宗羲特别注意发挥学校、士人在社会启蒙中的核心作用,这也开启了社会启蒙向学术启蒙的转变过程。过去,皇帝的政治权威是一切权力的源头,而黄宗羲作出了“哥白尼式”转变,认为权力应该来自于学术真理,而不是相反。这样他就重新调整了学术与权力间的主客关系,这和他调整“天下与“君主”的主客关系是相通的。既然学术真理是社会权力的源头,是社会权力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那么,致力于探索学术真理的学术启蒙就至为关键。学术启蒙是知识分子掌握和领导社会权力的新方式。黄宗羲的学术启蒙有两个成长阶段。以《明儒学案》为界,前期主要以蕺山慎独遗教为主,以阳明、江右王门为儒学正传,此时黄宗羲并未走出宋明理学架构;《明儒学案》目的并非仅仅为了阐扬师说,而是通过学术启蒙来提升和落实政治启蒙构想。黄宗羲晚年的学术启蒙不是早期政治启蒙的衰落,而是政治启蒙精神的提升和落实。首先,黄宗羲的气学是学术启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对宋明理学心学的禅学化倾向有批判,而且还对横渠廷相的气学有超越,从而建构起全新的气学。承认和肯定气化流行的创造功能和超越价值,这为学术启蒙提供了哲学动力。其次,黄宗羲的气学对明末清初的实学、史学都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早期学术启蒙的主要内容。黄宗羲的气学为明清实学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黄宗羲的实学思想也有个转变过程。早期实学没有走出宋明儒学架构,《明夷待访录》集中揭露心的消极因素、批判“以理杀人”的社会陋习,这是其实学思想的早期表现。晚年黄宗羲站在全新的气学立场上指出:宋明理学心学以及事功派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实学,尽管其中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真正肯定气化流行的创造功能和超越价值。黄宗羲提出实学必须要在气化流行中落实,否则便不是真正的实学,实学自身具有超越的价值取向。这推动了实学在明末清初由“思想学说”上升为“社会思潮”,成为早期学术启蒙的主要发展方向。黄宗羲的气学还促进了明清史学的转型。黄宗羲晚年气学思想对自己的史学观和明清史学观的转型都有直接影响。他在全新气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史的创新性、超越性等问题。气化流行的历时性展开形成了史学内容,气化流行的超越性形成了历史脉络即“经”。这使得黄宗羲不仅开创了浙东经史学派,而且还开辟了早期学术启蒙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哲学体系有不同的史学观。在宋明理学心学体系中形成了天理史观和良知史观。它们有共同缺陷:由于天理、良知的超越性和思辨性特征,他们都不能也不愿意承认史学有独立的教育功能和超越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取消了史学的其他社会功能。也有共同原因:都不能也不愿意承认气化流行对历史过程的积极价值。事实上,经史之学要想真正成为经世致用的学问,首先必须彻底承认和肯定气化流行的真实性、自足性、发展性和价值性。黄宗羲不仅重视气化流行的创造功能,还承认气化流行有超越价值取向。这样,他不仅扩大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而且提升和落实了史学的超越价值,从而推动了宋明史学由“主于道”向“主于事”的近代转变,这是早期学术启蒙的主要内容。黄宗羲的气学思想还对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直接影响。人生观上表现为追求豪杰精神;文学要以表达人生精神和人间至情为目标。黄宗羲不仅是宋明学术思想史的总结者,而且是早期学术启蒙的开创者,明清学术思想史转型的实质就是权利意识的启蒙,转型的脉络是社会(政治)启蒙转向学术启蒙。黄宗羲的社会转型观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学术转型带动社会(政治)转型;社会转型应以“天下万民”为重;学者在社会转型中要有文化权利和开拓精神。这对现代转型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前言  9-17
  一、对象与意义  9
  二、现状与创新  9-15
  三、方法与思路  15-17
第一章 黄宗羲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社会角色变迁  17-54
  第一节 党社运动:政治变迁中的社会权力  17-37
    一、党社运动:明清之际士大夫政治参与的新变化  20-25
    二、党社运动:限制皇权专制的新力量  25-28
    三、"党"与"社"结合:社会权力的形成及其挫折  28-32
    四、党社运动对黄宗羲的影响  32-37
  第二节 游侠:社会转型中的豪杰精神  37-43
    一、从"毁家纾难"到"潮息烟沉"  37-40
    二、从为故国存信史到探求天下治乱兴衰  40-41
    三、从豪杰精神到天地元气  41-43
  第三节 儒林:文化转型中的学术启蒙  43-54
    一、黄宗羲与明末清初的两次学风变迁  44-48
    二、黄宗羲与明末清初的两次学术转变  48-54
第二章 《明夷待访录》:社会权力视野中的政治启蒙  54-73
  第一节 从《留书》到《明夷待访录》:社会权力认识的前后变化  55-68
    一、《留书·朋党》对社会权力的自觉批判  56-58
    二、《汰存录》对社会权力的谨慎肯定  58-59
    三、《明夷待访录》对社会权力的制度探讨  59-68
  第二节 从社会启蒙到学术启蒙:《明夷待访录》中启蒙形式的转变  68-73
    一、从《原君》到《学校》:从社会权力的主体看启蒙形式的转变  69-70
    二、从"天子未必是"到"殊途百虑":从社会权力的源头看启蒙形式的转变  70-71
    三、从"自私自利"到"豪杰精神":从社会权力的内涵看启蒙形式的转变  71-73
第三章 从阳明后学到东林新朱学:以两《学案》为中心的考察  73-119
  第一节 学风与政风:《明儒学案》学术启蒙的重要视角  73-82
    一、明代学风的转变  74-80
    二、学风与政风互动关系的新变化  80-82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禅学认定:黄宗羲对阳明学和朱子学的诠释要点  82-105
    一、阳明学的禅学认定及其批判  84-89
    二、阳明后学的禅学认定及其批判  89-100
    三、程朱理学的禅学认定及其批判  100-105
  第三节 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禅学化问题的解决及其学术新转向  105-119
    一、宋儒与明儒批判禅学的新转向  105-109
    二、"无善无恶"与"理气论":黄宗羲对宋明儒学禅学化的哲学探讨  109-119
第四章 黄宗羲气学的定位与早期学术启蒙  119-154
  第一节 黄宗羲气学超越义之建构  120-129
    一、黄宗羲对"气质之性"诸论的批驳与超越  120-127
    二、黄宗羲气学思想的理论进步性  127-129
  第二节 黄宗羲以前的"实学"及其特征  129-138
    一、"至虚为实":气学之实学  130-131
    二、"天下无实于理者":理学之实学  131-135
    三、"良知即实理":心学之实学  135-138
  第三节 黄宗羲气学之超越义与"实学"之演变  138-154
    一、黄宗羲早期实学及其理学、心学之批判  138-145
    二、黄宗羲晚年的实学与其气学之超越义  145-154
第五章 黄宗羲的气学与史学的新转向  154-195
  第一节 宋明以来史学地位的低落及其原因  155-174
    一、天理史观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156-162
    二、良知史观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162-166
    三、宋明以来史学功能的精神境界趋向与史学地位衰落的原因  166-174
  第二节 黄宗羲的气学与史学的近代意义  174-195
    一、"道无定体":学术史创新性之探讨  175-180
    二、"言性命必究于史":学术史超越义之重构  180-188
    三、"经术史裁":学术史超越义之落实  188-195
结论  195-202
  一、黄宗羲思想形成过程简论  195-196
  二、黄宗羲对明清学术思想史转型的论述  196-199
  三、黄宗羲转型观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199-202
黄宗羲年谱简编  202-212
参考文献  212-225
致谢  225

相似论文

  1.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析《灿烂千阳》,I207.42
  2. 明代社会的货币问题与黄宗羲的货币思想,F092
  3. 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B25
  4. 刘勰的文学风格论试析,I206.2
  5. 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B244
  6. 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想研究,B249.3
  7. 宋明理学静坐修习及其现代教育启示,B244
  8. 刑事司法参与型非政府组织研究,D926
  9. 论商业贿赂犯罪,D924.392
  10. 社会权力勃兴的行政法意义研究,D912.1
  11. 中国当代公民监督权问题研究,D921
  12. 黄宗羲“君臣观”的时代文化语境,K249
  13. 工夫所至即其本体,B249.2
  14. 论宋明理学教育传播的几个特点,B244
  15. 论居民自治权,D922.1
  16. 黄宗羲在儒家政治思想史上的时代超越,D092
  17. 论黄宗羲对王学的修正及对王学末流的救治,B249.3
  18.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B249.3
  19. 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界限和协调,D09
  20. 公证权若干问题研究,D926.6
  21. 《大学》与宋明理学,B24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黄宗羲(梨州,1610~169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