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个水稻亚种间新组合高产机理研究

作 者: 刘玉龙
导 师: 肖层林;邓应德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组合 干物质积累量 叶面积指数 叶片披垂度 叶片卷曲度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64S/R292、Y58S/R292和籼籼交杂交组合丰源优299为材料,分析供试材料的株高、穗层高、上三叶叶长及叶宽、叶片卷曲程度、叶基角及叶披垂度等形态指标及其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同时对其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生育后期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与产量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培矮64S、Y58S程氏指数为9,R292程氏指数为17。两组合亲本间程氏指数相差8,属于籼粳杂交组合。培矮64S/R292、Y58S/R292株高显著高于丰源优299。三个供试组合剑叶叶层高差异不显著。两个籼粳交杂交组合由于株高显著高于对照材料,使整个有效光合面积从空间上相对对照材料占有优势。2、培矮64S/R292和Y58S/R292的倒3叶、倒2叶、剑叶的叶长都比对照材料长,但相差不显著。倒3叶、倒2叶、剑叶叶宽显著大于对照。说明培矮64S/R292和Y58S/R292有效光合面积高于对照,主要是由于倒三片叶叶片宽度显著大于对照。培矮64S/R292和Y58S/R292倒三叶叶片基角与对照相差不显著,倒三叶叶片卷曲程度显著大于对照,披垂度显著小于对照。从而使倒三叶叶片不至于披垂,遮阴下部叶片。具有更好的光和态势。3、倒三叶叶长、叶宽对提高成熟期干物质重和稻谷产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作用。倒三叶披垂度与蜡熟期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成熟期干物质重和稻谷产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由此看出倒三叶披垂度大,使叶片之间相互荫蔽,不利于稻谷产量的提高。4、培矮64S/R292、Y58S/R292两个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生育前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对照材料丰源优299相差不显著,齐穗期以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稻谷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对照的原因。培矮64S/R292、Y58S/R292、丰源优299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分别为22.26%、22.97%、28.79%,茎鞘干物质转换率分别为20.87%、22.38%、28.71%;培矮64S/R292、Y58S/R292两项指标极显著低于丰源优299。说明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64S/R292、Y58S/R292存在干物质积累量大,但转换率较低的问题。5、分蘖期、孕穗期、始穗期,培矮64S/R292、Y58S/R292叶面积指数与对照丰源优299相差不显著;齐穗期、蜡熟期、成熟期,培矮64S/R292、Y58S/R292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丰源优299。叶面积指数与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相关程度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增加干物质积累量。6、三个供试组合叶绿素含量前期相差不显著,孕穗期至蜡熟期培矮64S/R292、Y58S/R292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三个组合叶绿素含量均降低,组合之间相差不显著。三个组合的丙二醛含量相差不显著,丙二醛含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丙二醛含量高不利于产量的提高。7、由此认为,在保证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前提下,提高干物质的转化率,改善“流”的畅通程度,是进一步提高亚种间杂交组合产量的重要途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19
  1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目标与育种技术路线  11-12
  2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12-13
  3 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  13-14
  4 超级杂交水稻高产生理研究  14-15
    4.1 干物质量积累  14
    4.2 LAI、叶绿素含量和光和速率  14-15
    4.3 程氏指数  15
  5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  15-16
    5.1 广适性不强  15-16
    5.2 优质高产协调性不够  16
    5.3 良种未能与良法结合  16
  6 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展望  16-17
    6.1 进一步提高超级稻品质与综合抗性  16
    6.2 高产与抗倒伏矛盾的调和是研究的重点  16-17
    6.3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主要途径  17
    6.4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与适宜栽培技术同步研究  17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19
第二章 形态机理研究  19-28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9-21
    1.1 试验材料  19
    1.2 试验方法  19-21
      1.2.1 田间种植方法  19-20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0-21
    1.3 数据处理  21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27
    2.1 亲本程氏指数测定  21-23
      2.1.1 父本R292程氏指数  21-22
      2.1.2 母本培矮64S程氏指数测定  22
      2.1.3 母本Y58S程氏指数测定  22-23
    2.2 穗层和剑叶叶层结构  23
    2.3 倒三叶形态表现  23-24
    2.4 叶片卷曲度及叶片披垂度  24-25
    2.5 穗粒性状结果与分析  25-26
      2.5.1 穗部性状结果  25
      2.5.2 穗部性状与干物质相关性分析  25-26
    2.6 主要株型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26-27
  3 小结与讨论  27-28
第三章 生理机理研究  28-39
  1 材料和方法  29-30
    1.1 试验材料  29
    1.2 田间种植方法  29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9-30
  2 结果与分析  30-38
    2.1 供试组合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  30-32
    2.2 供试组合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  32-34
    2.3 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总量表现  34
    2.4 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  34-35
    2.5 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干物质量  35-36
    2.6 叶面积指数  36-37
      2.6.1 各个时期叶面积指数  36
      2.6.2 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性  36-37
    2.7 叶绿素含量  37
    2.8 丙二醛含量及相关性表现  37-38
      2.8.1 丙二醛含量  37-38
      2.8.2 丙二醛含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8
  3 小结与讨论  38-39
总结与讨论  39-42
参考文献  42-46
致谢  46-47
作者简介  47

相似论文

  1. 灌浆期弱光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模拟研究,S512.1
  2. 武汉市人工绿地三维绿量的测算,S731.2
  3. 基于环境星CCD数据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模型研究,S512.1
  4. 华北平原水分胁迫对小麦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S513
  5. 小麦苗期整株净光合速率及大田冠层相关性状的QTLs,S512.1
  6. 冬小麦和夏玉米气孔阻力与冠层阻力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S513
  7.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光合潜力研究,S513.032
  8. 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S512.1
  9. 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S512.1
  10. 绿洲灌区小麦//玉米田间水分的蒸散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S513
  11. 地方稻种大白秋抗旱性基因的初步定位,S511.22
  12. 烤烟节水灌溉制度与优化灌溉指标研究,S572
  13. 固定道耕作结合垄作沟灌对春小麦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研究,S512.12
  14. 氮肥对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S511
  15. 四种湿地植物生长特性与污水净化效果研究,X173
  16. 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及产量构成特征的影响,S512.11
  17. 新疆棉花遥感估产单产模型研究,S562
  18. 超级稻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营养、生理和生态特性研究,S511
  19. 水稻不同品种抗旱机理和相关农艺性状QTL干旱特异表达研究,S511
  20. 崇明岛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特点及其碳储量估测,S791.3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