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作 者: 王征
导 师: 刘国彬;许明祥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土壤呼吸 季节变化
分类号: S7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黄土高原丘陵区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植被恢复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环境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对生态建设效应评估需求,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固存的时空变化特征,探求植被恢复后SOC库组分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认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提供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植被恢复类型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固碳效应影响显著,人工乔灌林地土壤固碳的长期效应优于退耕撂荒地和天然草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植被恢复短期内(0-10/15yr),天然灌木林地SOC密度(SOCD)积累最快(0.93 t·hm-2·yr-1),人工乔木、人工灌木、撂荒及天然草地SOCD增加不明显。植被恢复20/25yr后,人工乔木、灌木林地SOCD年积累速率显著增加到0.53-0.66 t·hm-2·yr-1,显著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植被恢复是小流域SOCD空间再分布的主导因素。SOC含量沿土壤剖面而降低,表层(0-5cm)SOC截流最显著,也是SOC变动的敏感层。地形对SOC累积有显著影响,其中坡向对SOC截流影响最大,其次是坡位,而坡度的影响较小。2) SOC成层比例(stratification ratio of SOC, SR)是指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和土壤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SR(0-5/20-30cm)>2是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关键指标。SR与SOCD随年限的变化规律一致,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变化与SR相同。SR指示了不同植被类型SOC截流和土壤质量的差异,人工乔木、灌木林SR(0-5/20-30)和SOCD、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显著高于撂荒地。坡耕地改造为梯田或果园,SR受耕作干扰,没有显著变化。SR(0-5/20-30cm)与SOCD和土壤质量指标显著相关。3)人工乔木林对深层(50-200cm)土壤SOC储量有显著提高。2m土层SOC储量比1m土层的SOC储量高1/3左右。深层SOC储量在重建15-24yr有显著的提高。重建9-34yr,2m土层的SOC储量显著增加达43.02 t·hm-2,比1m土层的高8.36 t·hm-2。在估算该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如果只考虑1m土层SOC储量,将会严重低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4)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量有显著差异,非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是土壤碳排放的重要环节;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起主导作用,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总量则主要受易氧化S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阳坡9年人工林(ch9h)、阴坡9年人工林(ch9y)和阳坡25年人工林(ch25)非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为0.20-0.49μmol·m-2·s-1,显著低于生长季节,但仍占有较高比例(生长季节呼吸速率的10-18%)。温度是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分、易氧化SOC和微生物量碳变化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ch25的易氧化S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ch9h和ch9y,导致ch25的总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ch9h和ch9y。5)人工林地SOC库组分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性,这种动态变化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在生长季节SOC含量有降低趋势,与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相反。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SOC在春季和秋季有较高的含量,而夏季和冬季处于较低值,中等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易氧化SOC的形成。SOC含量变化与SOC活性组分含量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SOC库季节变化的主要部分可能是SOC的活性组分,土壤表层0-5cm是土壤碳释放的主要层次。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20
  1.1 引言  13
  1.2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地利用变化  13-15
    1.2.1 土壤碳库组分  13-14
    1.2.2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气候变化  14
    1.2.3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地利用变化  14
    1.2.4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14-15
  1.3 土壤有机碳成层性与有机碳积累  15-16
  1.4 深层土壤有机碳与土地利用变化  16-17
  1.5 土壤有机碳主要的输出途径:土壤呼吸  17-18
  1.6 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因素  18-20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20-27
  2.1 研究意义  20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0-21
    2.2.1 研究目标  20
    2.2.2 研究内容  20-21
  2.3 材料与方法  21-27
    2.3.1 研究区概况  21
    2.3.2 研究方法  21-27
第三章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截流的变化  27-32
  3.1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的变化  27-28
  3.2 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变化  28-29
  3.3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差异  29-30
  3.4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小流域内的空间分布  30
  3.5 讨论  30-31
  3.6 小结  31-32
第四章 土壤有机碳成层性对土壤有机碳截流和土壤质量改善的指示作用  32-38
  4.1 SR 与SOCD 随植被恢复年限变化的相关性  33
  4.2 SR 与土壤质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变化特征  33-34
  4.3 不同植被和耕作类型的SR 与SOCD 和土壤质量的关系  34-35
  4.4 SR 与SOCD 及土壤质量的相关性  35-36
  4.5 小结  36-38
第五章 人工乔木林对土壤深层有机碳的影响  38-42
  5.1 SOC 含量层次间差异性  39
  5.2 浅层和深层SOC 含量和储量差异  39-40
  5.3 讨论  40-41
  5.4 小结  41-42
第六章 人工乔木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42-54
  6.1 人工乔木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43-44
  6.2 人工乔木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44-46
  6.3 人工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季节变化  46-48
  6.5 讨论  48-52
    6.5.1 土壤呼吸日变化  48-49
    6.5.2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与温度、水分以及土壤有机碳库季节变化的关系  49-51
    6.5.3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51-52
  6.6 小结  52-5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54-57
  7.1 主要结论  54-56
  7.2 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7
致谢  67-68
作者简介  68

相似论文

  1.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4.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库和土壤呼吸,S714
  6.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7.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154.4
  8. 2000~2007年不同管理措施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S812
  9. 不同施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S158
  10. 雅泸高速高寒高海拔山区路段边坡植被恢复探讨,U418.9
  11. 毛竹林土壤碳素周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95.7
  12. 江西耐寒桉树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792.39
  13.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14. 骏枣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665.1
  15.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K928.5
  16. 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X171.4
  17. 构树叶部累积重金属的季节特征及保护酶的适应机制研究,X53
  18. 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践研究,X703
  19. 高寒退化草地狼毒群落种子库功能群特征及植被恢复研究,S812
  20. 中亚热带不同常绿阔叶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14.3
  21. 不同种源翅荚木光合特性的研究,S792.9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土壤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