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

作 者: 陈旭升
导 师: 毛忠贵
学 校: 江南大学
专 业: 发酵工程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Streptomyces sp. M-Z18 响应面优化 两阶段pH值调控 双碳源发酵 代谢通量分析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 前体生物转化 前体转化耦合发酵
分类号: TQ92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微生物通过非核糖体合成方式催化2535个L-赖氨酸单体,以α-COOH和ε-NH2相互缩合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同型L-赖氨酸链状聚合物,分子量一般为25004500 Da。由于其具有抑菌性广、水溶性强、热稳定性好、pH值使用范围广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目前主要作为食品防腐剂应用在食品防腐和保鲜领域,已经在日本形成数十亿日元市场。同时,作为一种阳离子型生物聚合物,ε-PL还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和药物载体研究。因此,研究开发ε-PL发酵技术以提高ε-PL发酵水平,实现低成本、高效率ε-PL发酵生产,为我国建立ε-PL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利用一株ε-PL高产菌Streptomyces sp. M-Z18,提出了工业甘油、甘油和葡萄糖混合物、前体L-赖氨酸作为发酵底物的供给策略,通过发酵过程优化与调控技术,显著提高了ε-PL发酵水平;考察了甘油和葡萄糖作碳源引起ε-PL合成的差异;研究了Streptomyces sp. M-Z18转化前体L-赖氨酸合成ε-PL的机制;建立了转化前体L-赖氨酸耦合发酵生产ε-PL的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确定工业甘油作为发酵碳源的前提下,筛选出相匹配的牛肉浸膏、(NH4)2SO4、KH2PO4、K2HPO4、MgSO4·7H2O和FeSO4·7H2O作为Streptomyces sp. M-Z18合成ε-PL的营养成分;借助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甘油、硫酸铵和K2HPO4是影响ε-PL合成的关键营养成分;利用响应面分析构建出最优营养组合为:甘油60 g/L,(NH4)2SO4 5 g/L,牛肉浸膏10 g/L,KH2PO4 4 g/L,MgSO4·7H2O 0.8 g/L,FeSO4·7H2O 0.05 g/L。利用该优化培养基自然发酵生产ε-PL(pH值不控制),摇瓶ε-PL产量达到2.27 g/L,菌体干重达到7.75 g/L;5 L发酵罐分批发酵ε-PL产量为3.5 g/L,是出发培养基(M3G培养基)的3倍。(2)在研究pH值对ε-PL发酵过程影响的基础上,以最大ε-PL比合成速率为调控目标,建立了一种利用甘油为碳源的两阶段pH值控制策略发酵生产ε-PL工艺。该工艺使得ε-PL分批发酵产量和产率达到9.13 g/L和4.76 g/L/d,较最优单一pH值控制发酵(pH3.5)分别提高16.6%和52.1%。结合甘油和硫酸铵流加技术,ε-PL发酵产量达到30.11 g/L,ε-PL产率为4.18 g/L/d,转化率达到13.2%。根据葡萄糖和甘油发酵生产ε-PL的互补性优点,提出了甘油-葡萄糖双碳源发酵生产ε-PL工艺。研究发现,Streptomyces sp. M-Z18不仅能够同步消耗甘油和葡萄糖用于菌体生长和ε-PL合成,并且显著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ε-PL合成速率。当葡萄糖和甘油混合比例为30/30(w/w)时,发酵速率比任何单一碳源都显著提高:较葡萄糖快25.4%,较甘油快32.8%。甘油-葡萄糖双碳源(30/30,w/w)补料-分批发酵使得ε-PL发酵产量达到35.14 g/L,ε-PL产率为4.85 g/L/d,转化率为12.1%。(3)在考察甘油和葡萄糖对Streptomyces sp. M-Z18合成ε-PL影响时,发现甘油和葡萄糖引起了ε-PL合成的显著差异。通过对两种碳源下ε-PL发酵过程关键酶活性变化考察,发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发酵过程中表现出较高活性,而天门冬氨酸激酶(ASPK)和ε-PL合成酶(Pls)在以甘油为碳源的发酵过程中活性较高;两种碳源下ε-PL发酵过程代谢通量分析表明:以甘油为碳源减小了杂氨基酸合成和菌体合成通量,增大了磷酸戊糖途径、TCA循环回补途径、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合成途径和L-赖氨酸合成等途径的代谢流量,而TCA循环代谢通量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甘油作碳源能够使得更多的碳代谢流流向ε-PL的合成途径,减少了代谢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产物转化率;考察不同还原度碳源(葡萄糖酸、葡萄糖和山梨醇)对菌体生长和ε-PL合成影响,发现碳源还原度越接近前体L-赖氨酸还原度越有利于ε-PL合成。在上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甘油优于葡萄糖合成ε-PL的可能机制在于:①甘油作为小分子多元醇通过水取代机理稳定了酶的空间构象而提高了ε-PL合成途径中天门冬氨酸激酶和ε-PL合成酶活性,从而增大了ε-PL合成途径代谢通量,提高了ε-PL产量;②甘油与L-赖氨酸还原度相同,实现了底物和产物前体的氧化还原平衡,减少了代谢副产物生成,提高了产物转化率;③甘油比葡萄糖为ε-PL合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辅因子ATP。(4)利用两阶段培养方法考察前体L-赖氨酸对ε-PL合成影响时,发现低浓度(12 g/L)L-赖氨酸能够显著促进ε-PL合成。利用同位素标记方法(L-(U-13C)赖氨酸)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NMR)研究L-赖氨酸转化机制时,发现L-赖氨酸是作为整体直接参与ε-PL合成,且细胞转化前体L-赖氨酸比例为40%左右,该比例不会随着前体L-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对甘油、pH值、L-赖氨酸和细胞膜通透性等因素的考察基础上,建立了Streptomyces sp. M-Z18转化前体L-赖氨酸合成ε-PL体系并强化了该转化过程。通过对转化过程的研究,发现转化体系合成ε-PL来源于两条途径:①转化外源L-赖氨酸合成ε-PL途径;②转化甘油形成内源L-赖氨酸合成ε-PL途径。(5)在考察pH值对5 L发酵罐规模Streptomyces sp. M-Z18转化前体L-赖氨酸合成ε-PL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5 L发酵罐规模补料-分批转化体系,使得ε-PL合成能力达到15 g/L。前体L-赖氨酸添加方式对ε-PL发酵过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后期添加1 g/L L-赖氨酸有利于实现发酵与前体L-赖氨酸转化的同步进行。结合甘油单一碳源和甘油-葡萄糖双碳源发酵生产ε-PL工艺,初步建立转化前体L-赖氨酸耦合发酵生产ε-PL工艺。两种ε-PL生产工艺分别实现ε-PL发酵产量达到33.76 g/L和37.6 g/L。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24
  1.1 ε-聚赖氨酸研究进展  10-17
    1.1.1 ε-聚赖氨酸性质和应用  10
    1.1.2 ε-聚赖氨酸产生菌选育  10-12
    1.1.3 ε-聚赖氨酸发酵生产  12-14
    1.1.4 ε-聚赖氨酸聚合度控制  14
    1.1.5 ε-聚赖氨酸分解酶  14-15
    1.1.6 ε-聚赖氨酸合成机理  15-17
  1.2 微生物全细胞生物转化  17-20
    1.2.1 游离态全细胞转化(Free-whole-cell biotransformation)  18-19
    1.2.2 固定化全细胞转化(Immobilized cell biotransformation)  19-20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0-24
    1.3.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20-21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1-24
第二章 以甘油为碳源Streptomyces sp. M-Z18 合成ε-聚赖氨酸的营养组分构建  24-38
  2.1 前言  24-25
  2.2 材料与方法  25-26
    2.2.1 菌株  25
    2.2.2 培养基  25
    2.2.3 培养条件  25
    2.2.4 分析方法  25-26
  2.3 结果与讨论  26-35
    2.3.1 营养条件对ε-聚赖氨酸发酵的影响  26-30
    2.3.2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ε-聚赖氨酸合成关键营养成分  30-31
    2.3.3 响应面方法优化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关键营养成分比例组成  31-34
    2.3.4 Streptomyces sp. M-Z18 发酵ε-聚赖氨酸最佳营养条件的确定  34-35
    2.3.5 Streptomyces sp. M-Z18 在优化前后培养基中ε-聚赖氨酸发酵过程比较  35
  2.4 本章小结  35-38
第三章 以甘油和甘油-葡萄糖为碳源Streptomyces sp. M-Z18 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过程优化与调控  38-52
  3.1 前言  38-39
  3.2 材料与方法  39-40
    3.2.1 菌株  39
    3.2.2 培养基  39
    3.2.3 培养方法  39-40
    3.2.4 分析方法  40
  3.3 结果与讨论  40-50
    3.3.1 甘油为底物的两阶段pH 值控制策略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  40-45
    3.3.2 甘油-葡萄糖双碳源发酵策略生产ε-聚赖氨酸  45-49
    3.3.3 不同ε-聚赖氨酸发酵策略的比较  49-50
  3.4 本章小结  50-52
第四章 以葡萄糖与甘油为碳源Streptomyces sp. M-Z18 合成ε-聚赖氨酸过程差异解析  52-66
  4.1 前言  52-53
  4.2 材料与方法  53-58
    4.2.1 菌株  53
    4.2.2 培养基  53
    4.2.3 培养条件  53
    4.2.4 酶活性测定  53-55
    4.2.5 代谢网络的构建  55-57
    4.2.6 代谢通量计算  57
    4.2.7 分析方法  57-58
  4.3 结果  58-62
    4.3.1 葡萄糖与甘油发酵生产ε-PL 过程参数比较  58-59
    4.3.2 ε-聚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差异  59-60
    4.3.3 葡萄糖与甘油合成ε-聚赖氨酸代谢通量比较  60-62
    4.3.4 不同还原度碳源对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  62
  4.4 讨论  62-63
  4.5 本章小结  63-66
第五章 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前体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过程机制与强化  66-78
  5.1 前言  66-67
  5.2 材料与方法  67-69
    5.2.1 菌株  67
    5.2.2 培养基  67-68
    5.2.3 培养条件  68
    5.2.4 ε-PL 纯化方法  68
    5.2.5 核磁共振(NMR)检测方法  68
    5.2.6 外源L-赖氨酸进入ε-PL 比例计算  68-69
    5.2.7 分析方法  69
  5.3 结果与讨论  69-76
    5.3.1 L-赖氨酸对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  69
    5.3.2 L-赖氨酸对ε-聚赖氨酸发酵过程参数的影响  69-70
    5.3.3 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L-(U-13C) 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  70-71
    5.3.4 营养及培养条件对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外源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的影响  71-73
    5.3.5 细胞膜通透性对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外源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的影响  73-75
    5.3.6 ATP 添加对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外源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的影响  75-76
  5.4 本章小结  76-78
第六章 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前体L-赖氨酸耦合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  78-86
  6.1 前言  78
  6.2 材料与方法  78-79
    6.2.1 菌株  78
    6.2.2 培养基  78
    6.2.3 发酵培养条件  78-79
    6.2.4 分析方法  79
  6.3 结果与讨论  79-85
    6.3.1 5 L 发酵罐上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前体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  79-82
    6.3.2 前体L-赖氨酸添加方式对ε-聚赖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  82-83
    6.3.3 Streptomyces sp. M-Z18 转化前体L-赖氨酸耦合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  83-85
  6.4 本章小结  85-86
结论  86-88
创新点  88-89
致谢  89-90
参考文献  90-101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1-102
附录二:代谢反应化学计量式  102-103
附录三:化合物缩写  103-104
附录四:ε-聚赖氨酸氢谱  104

相似论文

  1. 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及其代谢流量分配解析,TQ223.122
  2. 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及其代谢流量分析的研究,TQ223.122
  3.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研究及代谢通量分析,R151
  4. ~(13)C代谢通量分析及优化设计的应用与研究,Q493
  5. ~(13)C标记技术测定Escherichia coli TUQ2厌氧中心碳代谢途径通量分布,Q25
  6. β-甘露聚糖酶基因测序、克隆表达及其工程菌的代谢通量研究,Q78
  7. 琥珀酸工程菌的发酵优化及E.coli TUQ13中心碳代谢的~(13)C通量分析,TQ922.9
  8. 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的红法夫酵母虾青素高产株选育,TQ920.1
  9. Z. mobilis木糖代谢通量分析及关键酶基因的改造,Q78
  10. ~(13)C标记技术测定zwf敲除E.coli厌氧中心代谢通量的初步研究,Q789
  11. D-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及代谢通量分析,TQ921.3
  12. 高产虾青素红法夫酵母的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代谢通量分析,TQ920.1
  13. 产琥珀酸大肠杆菌代谢工程的研究,TQ920.1
  14. 短小芽孢杆菌生物合成D-核糖及代谢通量分析的研究,TS201
  15. 完全密闭发酵条件下酿酒酵母的生长代谢及其代谢通量分析,TS261.11
  16. 宏观和微观代谢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生物过程研究—维生素B_(12)发酵过程优化,TQ924
  17. 锌离子添加和颗粒尺度调控对自絮凝酵母SPSC01乙醇耐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TQ223.122
  18. 玫瑰孢链霉菌代谢通量分析及戊糖磷酸途径改造,R915
  19. 酵母细胞超高浓度乙醇连续发酵振荡行为的研究,TQ223.122
  20. 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TQ35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其他化学工业 > 发酵工业 > 发酵法制氨基酸 > 赖氨酸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