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

作 者: 王立端
导 师: 巴新生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公社公有制 社会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史
分类号: K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首先涉及怎样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应该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这一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框架下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可以选择四个视角,即马克思恩格斯探寻原始社会、农村公社的过程,他们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指导思想等视角以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涵义和性质,结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所有制为核心考察印度等国遗存的农村公社而抽象出来的公社公有制的一个假设概念,其所指是原始共产主义,其能指则是比较具体的印度等国的农村公社。探讨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不难发现,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其内在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与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怎样为社会主义现实服务紧密相连,当然还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构成了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干,由此衍生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许多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包括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农民战争问题、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奴隶制度问题等的深入研究,同时还拓展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以及中国和东方社会历史实际的深入研究,收获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推进了中国史体系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此外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还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认知模式,即重视理论模式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重经验考据的历史认知模式,转而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因此,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5
中文文摘  5-9
目录  9-17
绪论  17-33
  一、选题的动机和意义  17-19
  二、学术史回顾  19-29
  三、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  29-30
  四、论文内容和思路介绍  30-3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33-93
  第一节 准确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史的认识过程为视角  33-51
    一、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所有制为核心内容表述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分期  34-37
    二、十九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前,考察各种公社土地所有制形式,抽象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原始的"公社公有制"  37-45
    三、十九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找到了原始的公社公有制的历史事实依据,实现了对原始社会史的科学认识  45-51
  第二节 准确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村公社的认识过程为视角  51-65
    一、十九世纪50年代对农村公社的研究,形成了人类早期社会公社土地公有制的认识  51-55
    二、十九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后期,证明了公社土地公有制是人类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55-58
    三、十九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突破了"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的狭隘视野,形成了对农村公社的科学认识  58-65
  第三节 准确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以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方法为视角  65-74
    一、青年和中年马克思侧重于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农村公社所有制视为原始公有制的遗存进而推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  65-70
    二、晚年马克思侧重于经验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农村公社和原始社会史的实证研究,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证实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完善了唯物史观  70-74
  第四节 准确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以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指导思想为视角  74-75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与东方社会理论的区别  75-78
  第六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缘起和国内外争论的概况  78-93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缘起以及苏联和日本的争论  78-82
    二、中国学术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20—40年代)  82-88
    三、60—70年代国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  88-93
第二章 二十世纪50—6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  93-123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背景和促成争论的动力  93-98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概况  98-110
    一、原始社会说  98-103
    二、古代东方奴隶社会说  103-107
    三、特殊经济形态说  107-108
    四、铜器时代说  108-109
    五、原始大家长制家庭公社说  109
    六、混合形态说  109-110
  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特点  110-117
  第四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评价  117-123
第三章 新时期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  123-183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背景和促成争论的动力  123-130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优良学风的恢复是新时期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重要前提  123-126
    二、重视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解读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重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126-127
    三、60—70年代国外学术界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  127-130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概况  130-156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和性质  130-140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  140-143
    三、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放弃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143-144
    四、"亚细亚的"范围  144-146
    五、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否符合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社会历史实际  146-148
    六、对社会形态发展学说的争论  148-154
    七、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拓展研究  154-156
  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争论的特点  156-174
    一、争鸣持续的时间长、规模大、自由度更高  156-157
    二、参加者的范围广、层次多  157
    三、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广泛也更加深入  157-163
    四、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63-166
    五、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也反映出了学科特点  166
    六、与反封建专制主义有一定关系,起初还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166-174
  第四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评价  174-183
第四章 建国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代表性人物  183-203
  第一节 吴泽: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183-188
  第二节 朱晞: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无奴说"  188-191
  第三节 田昌五: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创立中国古代史新体系  191-197
  第四节 吴大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元多线"  197-200
  第五节 日知: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学科倾向的关联  200-203
第五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重要成果  203-22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中国化  203-220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联性  220-222
  第三节 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意义  222-227
第六章 结论  227-229
参考文献  229-249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249-251
致谢  251-253
个人简历  253-254

相似论文

  1.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K872
  2. 中国康藏研究史综论,K28
  3. 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K093
  4.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5. 《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K092
  6. 郑振铎戏曲史学论,J809.2
  7.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其方法论意义,C91-06
  8. 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K092
  9. 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K092
  10. 尹达史学研究,K092
  11.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特点,F021
  12. 论唐弢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I206.6
  13. 法律史的思维世界,D909.2
  14. 《荀子·非十二子》研究,B222.6
  15.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61
  16. 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A811
  17. 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K092
  18. 新中国60年的王充思想研究及其历史反思,B234
  19. 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I01
  20.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K092
  21. 庄子天下篇研究,B223.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