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

作 者: 祁世明
导 师: 李基安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汉语变异 概念整合理论 复合词 层创意义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共变现象。(W.Bright,1964)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语言产生变异,并充分体现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最为敏感。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词汇系统也就直接作出反映,大量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与创新是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另一方面,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诸要素毫无疑问也制约新词语产生的组合形式和变异方向。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结合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符号表意系统。语音、方块字、句法、语义等因素对汉语造词都产生影响。汉语新词语中,除了音译的外来词和旧词新用外,大部分是非组构性的复合词。传统语义学虽然认识到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和核心,语义造词是语言生成的根本,但其单一、孤立和静止的语义观对语言生成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认知语言学坚持从现实——认知——语言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经历客观和主观两个过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语言。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语言认知是以现实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基于心理空间的概念化的过程。语义层源于概念的建构,并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来表征内容。Jackendoff(1983,1987,1990)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建立了基于概念结构的概念语义理论,认为概念就是“能体现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心理表征”,(Jackendoff,1990:11)概念相当于语义,概念结构也就是语词的心理表征结构。Gilles Fauconnier(1985/1994,1997)、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2002)先后提出并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当今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得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证实。概念整合理论对自然语言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整合过程中层创结构的形成而引起层创意义的产生对汉语新词语合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基于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2005年始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新词语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汉语新词语中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在深入探讨新词语产生的理据和生成过程之前,本文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变革和发展已使当代汉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大量新词语不断出现,并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旨在概括汉语变异的现状,提出研究汉语衍生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本文根据语料对汉语新词语变异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指出变异中新词语组合方式和结构特征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在于说明探讨汉语变异的可行性;接着,本文在分析汉语已有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对词语生成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新词语的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理据的解释具有一定优势,并尝试运用整合理论对语料中的双音节复合名词、隐喻词、仿拟词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语料分析本文总结汉语变异的时代性、能产性、经济性等认知特征,并得出启示,即汉语造词和运用应该遵循语言规范性。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4
第一章 绪论  14-24
  1.1 缘起  14-15
  1.2 文献综述  15-20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20-22
  1.4 论文架构  22-24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  24-41
  2.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4-28
    2.1.1 语言的社会性  24-25
    2.1.2 语言的体验性  25-26
    2.1.3 语言的象似性  26-28
  2.2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  28-40
    2.2.1 政治与语言生活  28-29
    2.2.2 科技与语言生活  29-33
    2.2.3 经济与语言生活  33
    2.2.4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  33-37
    2.2.5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  37-39
    2.2.6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  39-40
  2.3 小结  40-41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  41-69
  3.1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  41-53
    3.1.1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  41-44
    3.1.2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  44-47
    3.1.3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  47-53
      3.1.3.1 词语长度  47-48
      3.1.3.2 词语构成材料  48
      3.1.3.3 结构方式  48-51
      3.1.3.4 词性分布  51-53
  3.2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  53-68
    3.2.1 词族现象明显  53-57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  57-59
    3.2.3 ABB 式叠词的变异  59-62
    3.2.4 被字结构的变异  62-64
    3.2.5 外来词  64-68
  3.3 小结  68-69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  69-93
  4.1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69-74
    4.1.1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  69-71
    4.1.2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  71-74
  4.2 字本位  74-77
  4.3 词本位  77-81
  4.4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  81-88
  4.5 汉语词义的理解  88-90
  4.6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  90-92
  4.7 小结  92-93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  93-124
  5.1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  93-104
    5.1.1 概念的产生  93-95
    5.1.2 词义与概念  95-96
    5.1.3 概念结构  96-97
    5.1.4 心理空间和映射  97-101
    5.1.5 概念整合理论  101-104
  5.2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  104-121
    5.2.1 组构论与整合论  104-107
    5.2.2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  107-109
    5.2.3 双音节复合名词  109-116
      5.2.3.1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111-113
      5.2.3.2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113-116
    5.2.4 隐喻词  116-117
    5.2.5 仿拟词  117-121
  5.3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121-123
  5.4 小结  123-124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  124-131
  6.1 时代性  124-126
  6.2 能产性  126-128
  6.3 经济性  128-129
  6.4 社会心理  129-130
  6.5 小结  130-131
第七章 结语  131-134
  7.1 启示  131-132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132-133
  7.3 对本研究的展望  133-134
参考文献  134-146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  146-148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  148-150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  150-152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  152-155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  155-158
附录6:English Summary  158-169

相似论文

  1.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2. 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解读双关语翻译,H315.9
  3. 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H146
  4.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H15
  5. 幽默解读中的支配原则分析,H030
  6. 英语名名复合词复杂结构的再审视,H319
  7. 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H04
  8.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研究,H315
  9. 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H146
  10. 寓言意义成因的整合研究,I057
  11. 英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概念整合,H315.9
  12. 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读,H030
  13. 从认知视角分析隐喻,H05
  14. 现代汉语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H146
  15. 用概念整合理论探析隐喻的在线处理机制,H05
  16. 现代汉语连动式兼语式复合词研究,H146
  17. 概念整合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初探,G633.3
  18. 从认知角度论汉语网络词汇的隐喻特征,H136
  19. 现代汉语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H136
  20. 古今汉语偏义式复合词对比研究,H141
  21. 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H0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