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牡蛎品种选育与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作 者: 王庆志
导 师: 李琪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水生生物学
关键词: 长牡蛎 群体选育 遗传力 遗传多样性 家系选育
分类号: S96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范围内养殖最广、产量最高的经济贝类,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海水养殖种类。由于我国养殖的长牡蛎品质低、规格差,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因此,培育出品质好、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是提高我国牡蛎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自2007年以来,我们构建了中、日、韩核心种质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了连续3代的选择,获得了各群体的快速生长选育系,建立了长牡蛎壳色(左壳纯黑、左壳纯白)和外套膜色(外套膜纯黑、外套膜纯黄)的新品系。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长牡蛎连续3代群体选育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比较了中、日、韩群体间重要数量性状的差异;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了连续选育对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估算了长牡蛎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了长牡蛎壳色和外套膜色系选育系的生长、遗传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理群体连续选育3代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第一代至第三代选育在提高3个群体长牡蛎的生长速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平均每代壳高增长8~14%。第一代选育,中、日、韩3个群体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567±0.044、0.684±0.041和0.269±0.049;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34±0.028、0.402±0.024和0.149±0.027。第二代选育,中、日、韩3个群体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34±0.262、0.584±0.133和0.573±0.015;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57±0.143、0.312±0.071和0.332±0.009。第三代选育,中、日、韩3个群体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12±0.411、0.868±0.547和0.676±0.307;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47±0.226、0.471±0.297和0.367±0.167。2不同地理群体选育第二代数量性状的比较不同群体间的主要数量性状差异显著。生长方面,日本群体的壳高和总重显著大于中、韩群体,表明日本群体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壳型指数方面,中国和韩国群体间无显著差异(P > 0.05),日本群体壳型指数C显著高于中、韩群体(P < 0.05),其余壳型指数均低于中、韩群体;颜色性状方面,不同群体的左壳、外套膜和闭壳肌痕的着色程度差异均极显著(P < 0.05),左壳的着色程度依次为,韩国群体>日本群体>中国群体,外套膜和闭壳肌痕的着色程度均依次为,日本群体>中国群体>韩国群体。3长牡蛎不同选育世代的遗传学分析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长牡蛎基础群体(F0)、连续3代选育群体(F1-F3)和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群体数量、亲缘关系度和家系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在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4.0~29.4,期望和观测杂合度值的范围分别为He = 0.925~0.956和Ho = 0.718~0.809。选育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较基础群体和野生群体未发生明显降低,仍保持较高水平。不同方法估计有效群体数量的结果表明,选育群体较基础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有效群体数并未显著减少。各群体的亲缘关系度(Rxy)值基本相同,范围为-0.015~0.054,选育群体内未发现含有大量个体的家系。因此,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基础群体和野生群体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对进一步的选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4长牡蛎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5日龄至25日龄幼体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61~0.771,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39~0.81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387、0.364、0.262、0.378、0.161,壳长的遗传力依次为0.383、0.398、0.302、0.361、0.139,为中等遗传力。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范围分别在0.091~0.820、0.224~0.360,表明以壳高或壳长为参数进行选育时,均可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效果。5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长牡蛎的壳高与壳长、壳宽、总重、壳重和肉重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 < 0.05),壳高与出肉率没有显著相关性(P > 0.05)。壳高与壳型指数A、B、E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 < 0.05);壳高与壳型指数C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 < 0.05);壳高与壳型指数D的相关性不显著(P > 0.05)。长牡蛎的5种壳型指数的遗传力较低,其中壳型指数B的遗传力为0.2±0.09,其它壳型指数的遗传力均低于0.1或为0。长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肉重和出肉率的遗传力依次为0.35±0.15、0.20±0.11、0.15±0.10、0.27±0.13、0.08±0.16、0.14±0.11和0.19±0.14。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壳高与其它性状表型相关的大小依次为壳重>总重>肉重>壳宽>壳长>出肉率,壳高与其它性状遗传相关的大小依次为肉重>壳长>壳宽>总重>壳重>出肉率。6长牡蛎不同生长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壳高的遗传力在100日龄至360日龄之间变化不大,大小为0.29~0.34,在500日龄时最小,为0.13±0.12。表型相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范围为0.09~0.24。遗传相关在100日龄至360龄的范围为0.49~0.83,100日龄、200日龄和500日龄为负相关,分别为﹣0.38±0.88和﹣0.25±0.91。壳长在100日龄至500日龄时的遗传力为0.12~0.44。表型相关在100日龄至360日龄的范围为0.13~0.31,100日龄、200日龄与500日龄为负相关,分别为﹣0.02±0.10和﹣0.01±0.11。遗传相关在100日龄至360龄的范围为0.23~0.99,100日龄、200日龄、280日龄与500日龄为负相关,分别为﹣0.74±1.40、﹣0.38±1.23和﹣0.19±0.93。壳宽在280日龄至500日龄时的遗传力为0.14~0.39,在500日龄时最小,为0.14±0.12。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表型相关为0.01~0.23,遗传相关为0.44~0.98。总重在280日龄至500日龄时的遗传力为0.15~0.42,在500日龄时最小,为0.15±0.14。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值均较小,表型相关为0.12~0.30,遗传相关﹣0.28~0.25。7长牡蛎壳色的家系选育第350和450日龄时,壳黑组和壳白组的壳高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壳黑组、壳白组和对照组在不同生长阶段存活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在左壳黑的家系中,各家系内均未出现1级着色(白壳)的个体,所有家系主要为3、4级着色的个体;在左壳白的家系中,2个家系主要为1、2级着色,2个家系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4级着色个体;在对照家系中,各家系主要为2、3级着色。推测左壳的白色对黑色具有显性效应。8长牡蛎外套膜色的家系选育第350和450日龄时,不同外套膜色的交配组的壳高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各交配组的存活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在外套膜纯黑家系中,各家系均未出现1级着色(黄色)的个体,3、4级着色的个体合占比例在90%以上;在外套膜纯黄家系中,YY1家系90%以上为1级着色, YY2家系中1、2、3、4级着色的个体各占一定比例。在外套膜纯黑和纯黄的正反交家系中,1、2、3、4级着色个体的比例相近。推测外套膜的黄色对黑色具有显性效应。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19
前言  19-2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20-39
  第一节 长牡蛎生物学概述  20-31
    1.1.1 分类地位  20-21
    1.1.2 形态特征  21-23
    1.1.3 食性与食料  23
    1.1.4 繁殖  23-28
    1.1.5 环境耐受性  28
    1.1.6 世界分布及养殖概况  28-31
  第二节 长牡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31-37
    1.2.1 群体遗传学  31-32
      1.2.1.1 遗传多样性  31
      1.2.1.2 养殖群体对野生群体的影响  31-32
      1.2.1.3 近交衰退  32
    1.2.2 选择育种  32-33
      1.2.2.1 群体选育  32
      1.2.2.2 家系选育  32
      1.2.2.3 遗传力估计  32-33
      1.2.2.4 遗传相关与基因型环境互作  33
      1.2.2.5 选择育种计划  33
    1.2.3 杂交育种  33-34
    1.2.4 多倍体育种  34
    1.2.5 性控育种  34
    1.2.6 基因组学  34-35
    1.2.7 分子标记  35
    1.2.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5-37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7-39
    1.3.1 研究目标  37
    1.3.2 研究内容  37-38
    1.3.3 技术路线  38-39
第二章 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的群体选育  39-87
  第一节 三个不同地理群体的第一代选育、遗传反应和现实遗传力  39-50
    0 前言  39-40
    2.1.1 材料和方法  40-44
      2.1.1.1 亲贝来源和选择强度  40-42
      2.1.1.2 亲贝促熟  42
      2.1.1.3 受精卵获得  42
      2.1.1.4 幼体培育及采苗  42-43
      2.1.1.5 养成和取样  43
      2.1.1.6 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遗传力估计  43-44
      2.1.1.7 数据分析  44
    2.1.2 结果  44-47
      2.1.2.1 选择强度和亲本数  44
      2.1.2.2 壳高生长的比较  44-45
      2.1.2.3 遗传参数及比较  45-47
    2.1.3 讨论  47-50
  第二节 三个不同地理群体的第二代选育、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  50-57
    0 前言  50-51
    2.2.1 材料和方法  51-52
      2.2.1.1 亲贝来源和选择强度  51
      2.2.1.2 亲贝暂养  51-52
      2.2.1.3 受精卵获得  52
      2.2.1.4 幼体培育及采苗  52
      2.2.1.5 养成和取样  52
      2.2.1.6 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遗传力估计  52
      2.2.1.7 数据分析  52
    2.2.2 结果  52-55
      2.2.2.1 有效群体和选择强度  52-53
      2.2.2.2 壳高生长的比较  53
      2.2.2.3 遗传参数  53-55
    2.2.3 讨论  55-57
  第三节 长牡蛎不同地理群体选育第二代数量性状的比较  57-66
    0 前言  57-58
    2.3.1 材料和方法  58-61
      2.3.1.1 材料  58
      2.3.1.2 测量方法  58-60
      2.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0-61
    2.3.2 结果  61-64
      2.3.2.1 不同群体生长性状和壳型指数的比较  61-62
      2.3.2.2 个体大小校正后长牡蛎不同群体生长性状和壳型指数的比较  62-63
      2.3.2.3 长牡蛎颜色性状在不同选育群体中分布频率的比较  63-64
    2.3.3 讨论  64-66
  第四节 三个不同地理群体的第三代选育、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  66-75
    0 前言  66-67
    2.4.1 材料和方法  67-68
      2.4.1.1 亲贝来源和选择强度  67-68
      2.4.1.2 亲贝暂养  68
      2.4.1.3 受精卵获得  68
      2.4.1.4 幼体培育及采苗  68
      2.4.1.5 养成和取样  68
      2.4.1.6 选择反应和遗传力估计  68
      2.4.1.7 数据分析  68
    2.4.2 结果  68-72
      2.4.2.1 亲本和选择强度  68-69
      2.4.2.2 壳高生长的比较  69
      2.4.2.3 总重生长的比较  69-71
      2.4.2.4 遗传参数  71-72
    2.4.3 讨论  72-75
  第五节 长牡蛎不同选育世代的遗传学分析  75-87
    0 前言  75-76
    2.5.1 材料和方法  76-78
      2.5.1.1 样品采集  76
      2.5.1.2 DNA 提取  76-77
      2.5.1.3 微卫星分析  77
      2.5.1.4 PCR 产物电泳检测和条带判读  77
      2.5.1.5 统计分析  77-78
    2.5.2 结果  78-84
      2.5.2.1 遗传多样性  78
      2.5.2.2 遗传分化  78-81
      2.5.2.3 有效亲本  81
      2.5.2.4 亲缘关系度和家系结构  81-84
    2.5.3 讨论  84-87
第三章 长牡蛎的家系选择育种  87-130
  第一节 长牡蛎幼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87-97
    0 前言  87-88
    3.1.1 材料和方法  88-90
      3.1.1.1 实验设计  88
      3.1.1.2 孵化与苗种培育  88
      3.1.1.3 数据分析  88-89
      3.1.1.4 遗传参数计算  89-90
    3.1.2 结果  90-94
      3.1.2.1 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的表型参数  90-92
      3.1.2.2 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92
      3.1.2.3 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和表型变量间的原因协方差组分  92
      3.1.2.4 不同生长时期壳长与壳高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  92-94
    3.1.3 讨论  94-97
      3.1.3.1 长牡蛎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  94-95
      3.1.3.2 长牡蛎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95-97
  第二节 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97-105
    0 前言  97-98
    3.2.1 材料和方法  98-99
      3.2.1.1 实验设计  98
      3.2.1.2 孵化与苗种培育  98
      3.2.1.3 采苗及养成  98
      3.2.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98
      3.2.1.5 建立分析模型  98-99
      3.2.1.6 统计分析  99
    3.2.2 结果  99-103
      3.2.2.1 生长性状表型参数  99
      3.2.2.2 性状的相关分析  99-102
      3.2.2.3 遗传参数分析  102-103
    3.2.3 讨论  103-105
  第三节 长牡蛎生长性状不同生长阶段的遗传参数估计  105-113
    0 前言  105-106
    3.3.1 材料和方法  106-107
      3.3.1.1 实验设计  106
      3.3.1.2 孵化与苗种培育  106
      3.3.1.3 采苗及养成  106
      3.3.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06
      3.3.1.5 建立分析模型  106
      3.3.1.6 统计分析  106-107
    3.3.2 结果  107-111
      3.3.2.1 生长性状表型参数  107-109
      3.3.2.2 壳高的遗传参数估计  109
      3.3.2.3 壳长的遗传参数估计  109-110
      3.3.2.4 壳宽的遗传参数估计  110-111
      3.3.2.5 总重的遗传参数估计  111
    3.3.3 讨论  111-113
  第四节 长牡蛎壳色的家系选育  113-122
    0 前言  113-114
    3.4.1 材料和方法  114-116
      3.4.1.1 家系构建  114
      3.4.1.2 孵化与苗种培育  114
      3.4.1.3 采苗及养成  114
      3.4.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14-116
      3.4.1.5 统计分析  116
    3.4.2 结果  116-120
      3.4.2.1 受精卵大小及其孵化率  116
      3.4.2.2 牡蛎的生长与存活  116-119
      3.4.2.3 牡蛎的壳色  119-120
    3.4.3 讨论  120-122
  第五节 长牡蛎外套膜色的家系选育  122-130
    0 前言  122
    3.5.1 材料和方法  122-124
      3.5.1.1 家系构建  122-123
      3.5.1.2 孵化与苗种培育  123
      3.5.1.3 采苗及养成  123
      3.5.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23
      3.5.1.5 统计分析  123-124
    3.5.2 结果  124-129
      3.5.2.1 受精卵大小及其孵化率  124-125
      3.5.2.2 牡蛎的生长与存活  125-128
      3.5.2.3 牡蛎的外套膜色  128-129
    3.5.3 讨论  129-130
总结  130-131
参考文献  131-146
致谢  146-148
个人简历  148-149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149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3.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4.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5.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6.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7.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8.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9.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0.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不同壳色选育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发育研究,S968.3
  11.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2. 新疆烟粉虱生物型及B型烟粉虱对吡丙醚抗药性风险评估,S433
  13.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4.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15.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16. 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661.2
  17. 新疆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R394
  18. 中国野生秋子梨群体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评价,S661.2
  19. 12个STR基因座在四个品种犬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在个体识别中的应用,S829.2
  20. 荞麦种质CHS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S517
  21. 杂草稻ORFs区域遗传多样性及籼粳血缘分化,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 > 贝类养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