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折射光纤系统中耦合暗孤子对的传输特性研究

作 者: 何其
导 师: 肖燕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光学
关键词: 双折射 耦合变系数Ginzburg-Landau方程 交叉相位调制 啁啾孤子对
分类号: O4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实际应用的光纤由于椭圆度和拉制时应力不均匀等原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式双折射,入射到光纤中的孤子被分解为两个正交方向上的偏振分量,这种孤子称为矢量孤子,因此当短矢量暗光孤子脉冲用于长距离通信时,可大大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对于具有恒定模式的光纤有两个主轴,如果光脉冲沿着这两个主轴入射可保持其偏振态。这种双折射叫线性双折射,当足够强的光场入射光纤时,非线性效应变得重要,就能引起非线性双折射。在线性双折射光纤中我们考虑两个孤子脉冲具有相同的频率但是沿着两个正交的不同的主轴传输。两脉冲之间最重要的一个非共振的相互作用就是交叉相位调制效应,这个特点可以由耦合的Ginzburg-Landau方程来描述。经过计算和模拟,得到了一些新的孤子组合方式在双折射光纤中的传输特点。最后用拟解法得到高双折射光纤中的一组精确暗孤子理论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所研究满足双折射光纤传输特性的耦合Ginzburg-Landau方程。最后介绍用于研究光纤中脉冲传输问题的常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步傅立叶变换法(FFT)。(2)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线性双折射光纤系统基于耦合复变系数Ginzburg-Landau方程,提出用啁啾类亮—暗和啁啾类暗—暗两组孤波对作为初始脉冲在这种非线性光纤系统中传输特性。(3)利用拟解法得到高双折射光纤中的一组精确暗孤子理论解,并用数值方法讨论了传输特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第一章 前言  10-19
  1.1 光通信的介绍  10
  1.2 光孤子通信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10-13
  1.3 双折射光纤中矢量孤波研究的意义  13-14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15
  参考文献  15-19
第二章 光脉冲在双折射光纤中传输的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19-27
  2.1 双折射光纤介绍  19-21
  2.2 折射光纤中光传输的基本模型  21-22
  2.3 分步傅立叶变换方法  22-24
  2.4 本章小结  24
  参考文献  24-27
第三章 啁啾类孤波对的传输特性研究  27-38
  3.1 耦合孤子的研究背景  27-28
  3.2 耦合啁啾类孤波的传输特性和数值模拟  28-35
  3.3 本章小结  35-36
  参考文献  36-38
第四章 高双折射光纤中矢量孤子传输稳定性研究  38-44
  4.1 高双折射光纤中矢量孤子研究背景和现状  38-39
  4.2 矢量暗孤子精确解及其传输特性  39-42
  4.3 本章小结  42
  参考文献  42-44
第五章 总结  44-4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研究项目  45-46
致谢  46-47
个人简历  47-49

相似论文

  1. 基于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环镜梳状滤波器研究,TN713
  2. 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应用于传感的研究,TP212
  3. 基于SOA中XGM、XPM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研究,TN929.1
  4. 不同结构的电控双折射无刻痕光栅研究,TN15
  5. 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的研究,TN253
  6. 在广义琼斯矩阵下激光谐振腔内本征态分析,TN248
  7. 基于光纤非线性的全光码型转换研究,TN929.11
  8. 非均匀光纤系统中啁啾类亮矢量孤子对传输特性的研究,TN929.11
  9. 相位差法波前探测器设计,P111
  10. 偏振OCT信号提取与处理,TN911.7
  11. 几种光子晶体光纤的双折射和带隙特性分析,TN253
  12. 云母晶体最大双折射率温度效应的研究,O436.3
  13. 基于高双折射光纤Sagnac环的可调谐梳状滤波器研究,TN713
  14. 单模光纤中偏振态的发生和检测研究,TN253
  15. 石英晶体双折射率色散关系的高精度测量,O436.3
  16. 血红细胞的横向光阱力及光驱动双折射微粒的研究,O431.2
  17. 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中色散管理技术及非线性效应研究,TN929.11
  18. 聚碳酸酯注塑制品环境应力开裂行为研究,TQ320.662
  19. 交叉相位调制对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影响,TN929.11
  20. 宽光谱窄带可调谐滤光片的研究,TH744.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光学 > 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