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高频结构的研究

作 者: 陆德坚
导 师: 刘濮鲲;王自成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专 业: 物理电子学
关键词: 行波管 毫米波源 高频特性 慢波系统 返波振荡
分类号: TN1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结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正在开展的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项目,从输能装置、慢波系统的色散和耦合阻抗特性、返波振荡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的高频结构及其特性,并设计了Ka波段宽带输能装置和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为毫米波行波管高频结构的研究及工程实现提供可行的方案和方法支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一、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宽带输能装置的分析与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该输能装置设计中因结构尺寸小而遇到的问题,接着从理论上作了初步设计,提出了同轴转脊型波导转矩形波导的方案,并用HFSS对该输能装置进行仿真分析及对参数优化,以降低带宽内的驻波系数,同时兼顾降低工艺的难度,以方便工程实现,结果在26.5-40GHz带宽内驻波系数小于1.75,实现了宽带传输。二、慢波系统高频特性的仿真研究。总结并比较了理论计算、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主要的高频特性研究方法。对计算机模拟的谐振法、准周期边界条件法、微扰法及直接场提取法等进行比较并总结其实施方法,指出直接场提取法在空间谐波和返波振荡的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优点,其计算效率和精度也优于其他方法。最后用螺旋线慢波系统和休斯型耦合腔慢波结构两个例子证明了直接场提取法的准确性。三、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基于降低工艺难度的目的,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正绕和反绕螺旋线半径不相等的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并仿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阻抗在螺旋带内半径较大时没有明显下降;减小螺旋线宽度有利于降低相速度和提高耦合阻抗;在一定范围内,相速度随螺距的减小而增大。在这基础上,为8 mm行波管设计了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达到了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基波耦合阻抗,增强抑制返波振荡的能力,展宽带宽及降低对电子光学系统的要求等目的。四、毫米波行波管返波振荡的仿真研究。研究了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的螺旋线、反绕双螺旋线、新型反绕双螺旋线及Ferruleless型耦合腔等典型慢波系统的返波振荡问题。结果表明:(1)由于夹持杆和纵向翼片加载的影响,螺旋对称性受到破坏,螺旋线慢波系统中出现非常明显的角向谐波次数和轴向谐波次数不相等的空间谐波分量;(2)螺旋线慢波系统万模对应的归一化频率(kα)较小,在π模附近,有产生返波振荡的危险;(3)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抑制返波振荡的能力大大增强,在Ka波段基波耦合阻抗提高约54%,负一次返波阻抗减小,可以工作的归一化频率(kα)提高了约一倍,而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的返波振荡抑制能力与反绕双螺旋线的基本一致;(4)为了避免返波振荡,Ferruleless型耦合腔慢波系统的工作频带的选择应远离单腔相移为π,2π的频点。五、准周期边界条件法在耦合腔结构高频特性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准周期边界条件法在耦合腔高频特性研究的应用中会出现的伪解,提出相移法和能量法对伪解进行辨别,并初步探讨了产生伪解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去除伪解的理论分析法和相移法,其中相移法具有普遍性。最后给出了休斯型耦合腔的算例作为例证。为准周期边界条件法在耦合腔高频特性研究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26
  1.1 行波管概述  12-16
    1.1.1 行波管的作用及地位  12-14
    1.1.2 行波管的原理及基本构成  14-15
    1.1.3 行波管的分类  15-16
  1.2 毫米波行波管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6-19
    1.2.1 毫米波行波管面临的挑战  17
    1.2.2 毫米波行波管国内外发展现状  17-18
    1.2.3 毫米波行波管的发展趋势-MPM、MMPM  18-19
  1.3 毫米波行波管高频结构的研究现状  19-20
    1.3.1 慢波系统  19
    1.3.2 输能耦合装置  19-20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20-22
    1.4.1 主要工作  20-22
    1.4.2 创新点  22
  1.5 整个学位论文的组织  22-23
  参考文献  23-26
第二章 Ka波段毫米波行波管宽带输能装置的分析与设计  26-35
  2.1 设计方案  27
  2.2 概念设计  27-30
  2.3 计算机仿真设计及优化  30-32
  2.4 结果与讨论  32-33
  2.5 小结  33
  参考文献  33-35
第三章 慢波系统高频特性的仿真研究  35-50
  3.1 高频特性研究方法  35-39
    3.1.1 理论计算  35-37
    3.1.2 实验研究  37-38
    3.1.3 计算机模拟  38-39
  3.2 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  39-43
    3.2.1 谐振法  39-40
    3.2.2 准周期边界条件法  40
    3.2.3 微扰法  40-42
    3.2.4 直接场提取法  42-43
  3.3 典型慢波系统高频特性  43-47
    3.3.1 螺旋线慢波系统  43-44
    3.3.2 休斯型耦合腔慢波结构  44-47
  3.4 小结  47-48
  参考文献  48-50
第四章 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0-61
  4.1 理论分析  51-52
  4.2 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方案  52
  4.3 模拟分析  52-57
    4.3.1 螺距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  53-54
    4.3.2 螺旋带内半径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  54-55
    4.3.3 螺旋带宽度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  55-56
    4.3.4 螺旋带厚度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  56
    4.3.5 纵向翼片加载对色散特性及耦合阻抗特性的影响  56-57
  4.4 8 mm行波管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的设计  57-58
  4.5 小结  58-59
  参考文献  59-61
第五章 毫米波行波管返波振荡的仿真研究  61-74
  5.1 理论分析  62-64
    5.1.1 场方程  62-63
    5.1.2 返波振荡  63-64
  5.2 模拟分析  64-66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66-72
    5.3.1 螺旋线慢波系统  66-68
    5.3.2 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  68-69
    5.3.3 新型反绕双螺旋线慢波系统  69-71
    5.3.4 Ferruleles S型耦合腔结构  71-72
  5.4 小结  72-73
  参考文献  73-74
第六章 准周期边界条件法在耦合腔结构高频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74-84
  6.1 存在问题  74-77
  6.2 伪解的辨别  77-81
    6.2.1 相移法  77-80
    6.2.2 能量法  80-81
  6.3 伪解的去除  81
  6.4 应用算例  81-83
  6.5 小结  83
  参考文献  83-84
第七章 结束语  84-87
  7.1 总结  84-86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86-8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7-88
致谢  88

相似论文

  1. 模块化双管发射技术的研究,TN957.3
  2. 18-40GHz连续波行波管慢波电路仿真的研究,TN124
  3. XXXX型行波管在生产中的绝缘打火问题研究,TN124
  4. 行波管阴极的显微研究,TN124
  5. 螺旋双梳齿加载圆波导慢波结构的注—波互作用研究,TN124
  6. 螺旋线行波管的优化设计,TN124
  7. 8mm介质分布加载回旋行波管高频结构的研究,TN124
  8. 微波固态功率驱动模块及其关键技术研究,TN62
  9. 低相噪毫米波点频源研究,TN015
  10. 双梳齿加载圆波导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研究,TN124
  11. 螺旋线行波管单周期PIC模拟,TN124
  12. Ka波段螺纹波导回旋行波管高频特性及线性理论研究,TN124
  13. 回旋行波管的模拟研究,TN124
  14. Ka波段倍频回旋行波管高频结构的研究,TN124
  15. 基于环形集成LC元件的平面EMI滤波器研究,TN713
  16. 行波管用碳纳米管场发射阴极组件的研制,TB383.1
  17. 三维Delaunay局部加密网格划分在行波管模拟软件中的应用,TN124
  18. 行波管夹持杆衰减涂层轴向衰减分布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TN124
  19. 宽带行波管中功率凹陷抑制的研究,TN124
  20. 宽带螺旋线行波管的若干问题研究,TN124
  21. 新型曲折波导行波管的研究,TN1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真空电子技术 > 微波电子管 > 行波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