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作 者: 朱升干
导 师: 郑典模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反相乳液聚合 动力学 分形维数 废水处理
分类号: TQ316.3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分别对淀粉、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并将接枝共聚物应用于模拟高岭土废水的处理,主要实验内容与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Span80+Tween6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在4.3-6.2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在4%-8%之间,油水体积比在1-1.6之间,可形成较为稳定的反相乳液体系。2)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反相乳液体系中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并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FTIR、SEM与XRD对淀粉接枝物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3.451mmol/L、反应温度为50℃、单体淀粉质量比为1.54:1的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与接枝率分别为93.06%、54.4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07万。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已成功与淀粉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丙烯酰胺接枝到淀粉分子表面,降低了玉米淀粉的结晶程度。3)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活化玉米淀粉,对活化玉米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使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反相乳液中引发活化淀粉制备了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采用FTIR、SEM对淀粉接枝物性能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球磨时间、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球磨时间1.57h,[(NH4)2S2O4]=2.39mmol.L"1, [NaHSO3]=1.695mmol.L"1,单体淀粉质量比为2.14:1,反应温度为51.20℃,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分别为97.01%±0.96%,65.92%±1.06%与85.2%±0.2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94.9万。淀粉经球磨活化处理后,淀粉颗粒的内部和表面破损,玉米淀粉结晶度下降,结晶区逐渐转化为无定型区,淀粉的反应活性提高,接枝共聚反应同时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与内部。4)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角度对接枝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接枝动力学方程:Rp∝[(NH4)2S2O4)] 0.571 [NaHSO3] 0.571 [St]0.592 [M]1.18[Span80]0.592 [Tween60]0.523 [Op10]0.523该动力学方程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相符。5)编写二维扩散限制凝聚DLA模型与具有一定凝聚概率的集团扩散限制凝聚DLCA模型的matlab程序,以模拟絮体的形成与生长过程。DLA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半径法计算模拟絮体获得的分形维数在1.30-1.77之间。随着模拟粒子的增加,分形维数呈现上下随机波动,整体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DLCA模拟结果表明:盒子法计算模拟的较大絮体平均分形维数在1.341-1.551之间。随着循环步数的增加,单个粒子的数目不断减少,簇团数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于已凝聚的簇团与其他粒子或簇团之间存在屏蔽效应,致使絮体呈现内部致密、外部疏松结构。6)采用制备的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聚合氯化铝互配,处理模拟高岭土废水,考察聚合氯化铝用量、St-g-PAM用量、混凝温度与pH值对浊度去除率、絮体分形维数、絮体粒径大小的的影响,结合显微拍摄与图片处理技术,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真实絮体的结构体现出自相似性与随机性,具有分形特征。絮凝过程的随机性使絮体分形维数与絮体粒径不呈现正相关性。实验确定最佳的絮凝条件为:混凝温度为25℃、pH值为6.5、PAC用量为21.5mg/L与St-g-PAM用量5mg/L,在此条件下,浊度去除率、絮体粒径、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98.05%、0.109mm与1.624。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第1章 文献综述  13-32
  1.1 淀粉基本结构与性质  13-15
    1.1.1 淀粉介绍  13-14
    1.1.2 淀粉的性质  14-15
  1.2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5-26
    1.2.1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15-19
    1.2.2 接枝亲水性单体  19-23
    1.2.3 淀粉接枝共聚物产物的应用  23-26
  1.3 反相乳液法聚合应用于淀粉接枝共聚  26-30
    1.3.1 反相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26-28
    1.3.2 反相乳液聚合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研究进展  28-30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30-32
    1.4.1 研究内容  30-31
    1.4.2 创新点  31-32
第二章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性能研究  32-40
  2.1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制备  32
  2.2 乳化剂HLB计算  32-33
  2.3 乳液性能检测  33
  2.4 结果与讨论  33-39
    2.4.1 乳化剂的种类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3-35
    2.4.2 复合乳化剂的HLB配比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35-36
    2.4.3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36-38
    2.4.4 油水体积比对反相乳液性能的影响  38-39
  2.5 结论  39-40
第三章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40-65
  3.1 实验原理  40-42
  3.2 实验部分  42-47
    3.2.1 实验原料  42-43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3
    3.2.3 工艺流程图  43-44
    3.2.4 产品检测  44-47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61
    3.3.1 单因素实验  47-53
    3.3.2 响应面优化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工艺过程  53-61
  3.4 产物检测  61-64
    3.4.1 产物的红外谱图测定  61-62
    3.4.2 产物的XRD测定  62
    3.4.3 产物的SEM测定  62-63
    3.4.4 共聚物分子量表征  63-64
  3.5 小结  64-65
第四章 活化淀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5-72
  4.1 实验原理  65
  4.2 活化淀粉制备  65-66
  4.3 活化淀粉性能测定  66
    4.3.1 粘度测定  66
    4.3.2 溶解度的测定  66
    4.3.3 糊化温度测定  66
    4.3.4 活化淀粉结构检测  66
  4.4 结果讨论  66-71
    4.4.1 球磨对活化淀粉粘度影响  66-68
    4.4.2 球磨时间对活化淀粉溶解度的影响  68
    4.4.3 糊化温度的测定  68-69
    4.4.4 球磨前后玉米淀粉SEM图  69-70
    4.4.5 球磨前后玉米淀粉XRD图  70-71
  4.5 结论  71-72
第五章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72-94
  5.1 实验原理  72-73
  5.2 丙烯酰胺精制  73-74
  5.3 单因素实验  74-81
    5.3.1 引发剂的选择  74-75
    5.3.2 球磨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5-76
    5.3.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6
    5.3.4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6-77
    5.3.5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7-78
    5.3.6 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8-79
    5.3.7 单体淀粉质量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79-80
    5.3.8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80-81
  5.4 响应面分析  81-91
    5.4.1 实验设计  81
    5.4.2 结果分析  81-91
  5.5 产物检测与分析  91-93
    5.5.1 红外检测  91
    5.5.2 SEM检测  91-92
    5.5.3 接枝共聚物分子量表征  92-93
  5.6 结论  93-94
第六章 活化淀粉反相乳液聚合接枝动力学研究  94-106
  6.1 实验部分  94-95
    6.1.1 活化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  94
    6.1.2 聚合速率的测定  94-95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5-101
    6.2.1 引发剂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95-96
    6.2.2 淀粉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96-97
    6.2.3 丙烯酰胺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97-99
    6.2.4 复合乳化剂浓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99-100
    6.2.5 反应温度对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  100-101
  6.3 聚合反应热力学研究  101-102
  6.4 聚合动力学机理探讨  102-106
第七章 絮体仿真模拟  106-122
  7.1 实验原理  106-107
  7.2 实验仪器与软件  107
  7.3 DLA模型模拟絮体生长过程  107-114
    7.3.1 絮凝体DLA模型程序说明  107
    7.3.2 DLA模型算法  107-108
    7.3.3 程序说明  108-109
    7.3.4 分形维数  109-110
    7.3.5 DLA模型模拟不同凝聚粒子絮体结构  110-113
    7.3.6 絮体分形维数计算  113-114
  7.4 DLCA模型模拟絮体生长过程  114-120
    7.4.1 模拟变量说明  114
    7.4.2 DLCA模型算法  114-116
    7.4.3 模拟结果分析  116-120
  7.5 絮体形成过程探讨  120-122
第八章 絮凝剂复配处理高岭土废水的响应面优化  122-143
  8.1 实验原理  122
  8.2 主要设备及原料  122-126
    8.2.1 主要设备及仪器  122-123
    8.2.2 主要原料  123
    8.2.3 絮凝实验  123-126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26-143
    8.3.1 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128-132
    8.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分析  132-141
    8.3.3 最佳条件分析  141-142
    8.3.4 实验讨论  142-143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143-147
  9.1 总结  143-145
  9.2 展望  145-147
致谢  147-148
参考文献  148-1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57

相似论文

  1. 双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TQ223.164
  2. 含苯并噁唑新型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O633.5
  3.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钢在高温高压水中分解回收的研究,TQ320.1
  4. 我国典型低挥发分煤热解成分的定量分析,TQ530.2
  5.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6. 基于物理模型的真实感流体实时仿真技术,TP391.41
  7. 涵道式无人飞行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22
  8. 月球车建模分析及滑转量估计研究,TP242
  9. 双足机器人快速步行动力学研究,TP242.6
  10. 准四足被动行走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研究,TP242.6
  11. 电动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特性分析与控制,TP242.2
  12.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13. 个性化人工膝关节设计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R318.1
  14. 罗非鱼片的超临界CO2干燥特性研究,TS254.4
  15. 消癌平制剂及其绿原酸单体的药动学研究与质量控制,R285
  16. 铜渣焙烧改性的实验研究,X758
  17. TiO2表面纳结构对其疏水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O614.411
  18. 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23.4
  19.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16.33
  20. 莴笋渗透脱水传质动力学及渗后热风干燥特性研究,TS255.52
  21. 大型变压器内局部放电激发超声波的机理及其传播特性研究,TM8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 生产过程 > 聚合反应过程 > 按方法分 > 乳液聚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