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原因探讨

作 者: 任海云
导 师: 杜水生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 18000-8000年 稻作农业 起源原因
分类号: S511-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关于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问题,已有不少探讨,而且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中国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中国是独立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研究者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生地上。目前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主要有“长江流域起源说”、“华南腹地中心起源说”等观点。就稻作农业起源原因的讨论方面,涉及比较少,是研究中的一个缺环。本文选取距今18000-8000年,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为时空框架,梳理这一时空下的考古遗址,进行分期,并观察、对比分析两区的文化面貌。在此基础上,试结合气候环境研究成果,对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生原因作初步的探索。文中把长江流域洞穴遗址分为四期:第一期,包括吊桶环下层文化,距今23000年。第二期,包括吊桶环中层文化、仙人洞下层文化和燕耳洞遗址文化遗存,距今20000-15000年。第三期,包括吊桶环上层文化早段、仙人洞上层文化早段、樟脑洞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四期,包括吊桶环上层文化晚段、仙人洞上层文化晚段以及玉蟾岩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2000-9000年。长江流域露天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十里岗地点、乌鸦山红色土堆积,距今20000-15000年。第二期,仅八十垱遗址CI区第八至十层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三期,包括彭头山文化一至三期、上山遗址文化遗存、小黄山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2000-8000年。长江流域洞穴遗址和露天遗址在相应的年代范围内,文化面貌比较一致。岭南地区在该时段内主要是洞穴遗址,洞穴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白莲洞第一期,距今20000-18000年。第二期,庙岩遗址文化遗存,距今15000-12000年。第三期,包括甑皮岩遗址一至四期、鲤鱼嘴遗址一期、独石仔上中下文化层、黄岩洞遗址文化遗存、牛栏洞遗址第二期等,距今12000-8000年。两区文化面貌对比显示,20000-15000年前,长江流域和岭南经历相似的文化发展阶段。20000或18000前,已出现的小石片石器占据传统砾石工业的地位,而15000年起,传统砾石工业重返其主导地位。这时起,两区文化出现差异,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野生稻植硅石。12000年前起,两区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但差异是主要的,这种差异表明两区最终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长江流域稻作遗存发现较多,不仅有人工驯化稻粒,陶器胎壁中也可见稻秆、稻壳等羼和物。两区生计方式均为渔猎采集,但采集渔猎的内容是不同的,岭南渔捞的主要对象是淡水螺蚌类,长江流域也捕捞,但淡水螺蚌类仅占较小部分。长江流域12000年前起,开始栽培野生稻,到9000年左右,水稻可能已经出现规模种植。经过对比,本文认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最可能发生的地域是长江流域。岭南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全球气候变化对这里的影响比较小,气候变化不很大,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很大。这里植物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活动在该区域的人类遭遇食物紧缺的机率几乎不存在。岭南考古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其揭示的生计方式,正是当地人适应环境的生计应对。而长江流域地理位置相对靠北,处于中国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导致食物的季节性危机。水稻的驯化、稻作农业的出现也是人类的生计应对。气候改变带来的环境变化迫使人类走向食物生产。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1 研究简况和研究方法  8-11
  1.1 研究简况  8-10
  1.2 研究方法  10-11
2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岭南地区遗址文化面貌及比较  11-35
  2.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址及其文化面貌  11-23
    2.1.1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分期  11-21
      2.1.1.1 洞穴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11-15
      2.1.1.2 露天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15-19
      2.1.1.3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文化分期  19-21
    2.1.2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生计方式  21-23
  2.2 岭南地区的遗址及其文化面貌  23-33
    2.2.1 岭南地区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分期  23-31
      2.2.1.1 岭南地区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23-29
      2.2.1.2 岭南地区遗址的文化分期  29-31
    2.2.2 岭南地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生计方式  31-33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比较  33-35
3 稻作农业起源原因探讨  35-40
  3.1 原因探讨  35-38
  3.2 结论  38-40
参考文献  40-44
致谢  44

相似论文

  1. 跃然纸上的世俗生活,J209.2
  2.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龙山文化稻作农业研究,K875.9
  3. 论农业在泰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K33
  4. 南方典型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S511
  5. 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K878
  6. 水稻干燥品质的模拟和控制机理研究,S511.09
  7. 稻谷干燥应力裂纹生成扩展及抑制的试验研究和机理分析,S511.09
  8. 稻谷平床深层干燥试验研究,S511.0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