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短命植物小疮菊的果实异形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

作 者: 孙华之
导 师: 谭敦炎
学 校: 新疆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短命植物 果实异形性 小疮菊 扩散对策 萌发对策 准噶尔荒漠 生态适应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疮菊(Garhadiolus papposus Boiss. et Buhse)隶属于菊科小疮菊属(Garhadiolus Jaub. et Spach),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早春短命植物,具典型的果实异形现象,其同一果序中由外到内分别产生外围果、过渡果和中央果三种不同类型的果实。本论文将野外与室内观测相结合,对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结构与扩散特征、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类型的瘦果在数量、形态结构及微形态、颜色、大小、冠毛的有无及数量以及胚生物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在每果序中,外围果5.24±0.05个,柱状弧形曲,深黄、黄至黄白色,果体长6.67±0.10mm,无冠毛,成熟时被宿存苞片所包被,果体背面下部与苞片合生,果皮厚约156.7μm,表面较光滑,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118.10±1.30mg和46.70±0.50mg;过渡果5.39±0.14个,柱状弧形曲,灰白色,果体长7.60±0.11mm,具少量短冠毛,果皮厚约82.1μm,表面有两条纵向的细棱,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88.30±1.30mg和36.80±0.30mg;中央果5.77±0.13个,柱形近直立,深褐色,果体长9.74±0.14mm,具发育完全的冠毛,果皮厚约69.7μm,表面有多条纵向的细棱,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69.00±0.60mg和36.90±0.30mg;(2)三种类型的瘦果具有不同的散布特征,扩散能力表现为中央果>过渡果>外围果,且扩散特点与其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中央果成熟后容易从母株上脱落,发育完全的冠毛能借风力进行远距离扩散,外围果与宿存苞片紧密相连,成熟后不易脱落,散布距离很近,过渡果的散布特征介于两者之间。(3)三种类型的瘦果具有不同的休眠与萌发特性:刚收获的中央果在15/2℃和20/10℃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可达10-21%,而过渡果和外围果的萌发率均<5%。将胚取出可提高外围果种子的萌发率,而对过渡果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外围果和过渡果而言,果皮和/或苞片对离体胚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构中不存在水溶性的萌发抑制物质。对于中央果和过渡果而言,贮藏时间的延长可以提高其种子的萌发率。黑暗对过渡果和中央果的萌发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外围果有较严格的萌发需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种子萌发。这些萌发差异可能是由于胚的生长势较低以及厚果皮和/或苞片对胚的机械抑制作用所引起的。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特点及休眠与萌发对策对于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与生长发育以及物种的延续和种群的扩大、减少同胞果实之间的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适应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一 前言  9-11
二 文献综述  11-24
  1 果实异形性及其形态结构特征  11-14
  2 异形果实的萌发特性  14-20
  3 幼苗存活及生殖生长  20-21
  4 果实形态及萌发多型性的进化适应意义  21-22
  5 结论与展望  22-24
三 正文  24-43
  1 形态结构与扩散特征  25-34
    1.1 材料与方法  25-26
    1.2 结果与分析  26-31
      1.2.1 异形瘦果果皮形态及微形态特征  26-29
      1.2.2 异形瘦果果皮解剖结构特征  29
      1.2.3 异形瘦果的数量与质量特征  29-30
      1.2.4 异形瘦果的扩散特征  30-31
    1.3 讨论  31-34
      1.3.1 异形瘦果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的关系  31-32
      1.3.2 异形瘦果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32-34
  2 休眠与萌发特性  34-43
    2.1 实验材料与观测地点  34
    2.2 实验方法  34-36
    2.3 结果与分析  36-40
      2.3.1 刚收获瘦果的萌发  36-37
      2.3.2 贮藏时间(后熟)对异形瘦果萌发的影响  37-38
      2.3.3 层积处理对休眠种子萌发的影响  38
      2.3.4 光照条件对异形瘦果萌发的影响  38-39
      2.3.5 果皮或苞片对异形瘦果萌发的影响  39-40
    2.4 讨论  40-43
四 结论  43-44
五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44-45
参考文献  45-53
致谢  53-54
作者简历  54

相似论文

  1. 转SrMV-P1基因甘蔗的环境安全性评价,S566.1
  2.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3. 毛穗旱麦草种子位置效应及其生态适应意义,Q948
  4. 由生态适应性建筑设计引出的对于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可运用的技术方式探究,TU986
  5.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S513
  6. 黔南州有机生态烟叶栽培模式研究及其生态适应性分析,S572
  7. 云烟97在云南不同产区的生态适应性和利用价值评价,S572
  8. 新疆郁金香的繁殖生物学,S682.263
  9. 寒牧系列苜蓿新品系在环湖地区生态适应性研究,S541.9
  10.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生态适应性及生防增效因子筛选,S435.121
  11. 高枝假木贼胎生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Q948
  12. 短命植物异喙菊的繁育系统及异形果实的生态适应对策,Q948
  13.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沙棘林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S793.6
  14.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态适应性研究,S451
  15. 短命植物异果芥的果实多态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研究,Q948
  16. 三种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Q948
  17. 三种菊科短命植物的生殖生态学研究,Q948
  18. 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S436.8
  19. 棉蚜(Aphis gossypii)对温度和光周期适应对策的进化,S435.622
  20.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生态适应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S435.13
  21. 两种短命植物的果实多态性及其生态适应机制,Q94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