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作 者: 桑京京
导 师: 查小春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渭河下游 历史时期 洪涝灾害 社会经济发展
分类号: X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然灾害是贯穿于整个地球历史的事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水灾频繁。在约2000年的历史时期,渭河下游地区一度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渭河下游地区作为玉玺之地,史料记载十分丰富。同时,在当前全球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渭河下游地区在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通过历史文献法与实地访谈调查法相结合、图表和地图表现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借助丰富翔实的洪涝灾害文献记载,对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至1949年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时间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原因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结果为:1.根据等级序列,对渭河下游唐代至明代和清代到民国1949年这两段时期的洪涝灾害进行逐年等级划分得出:渭河下游自618年到1644年期间,洪涝灾害大多属于二级灾害,一级灾害也较多发生,三、四级灾害发生较少。渭河下游自1644年到1949年期间,洪涝灾害大多属于二级灾害,一、三级灾害发生较少,四级灾害发生最少。2.根据洪涝灾害在各个世纪出现的次数和变化规律,将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到1949年的洪涝灾害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少灾时期:前4-6世纪,早期灾害记录较少,灾害发生的周期也不明显。波动时期:7~13世纪。其中7-8世纪洪涝灾害次数增加,但8-13世纪灾害次数较之前在不断减少。多灾时期:14~20世纪上半叶,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大幅度增加。3.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本文对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至1949年以来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季节统计得出,此段时期渭河下游流域夏季和秋季洪涝灾害发生比较多;其次为春灾和夏秋连灾;春夏连灾较少;冬灾和春夏秋连灾最少。本文对渭河下游各县市洪涝灾害统计得出: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发生次数也较多,春灾和夏秋连灾较少发生。夏季洪涝灾害发生较多的县市有华阴、华县和大荔。秋季较多的为华县。4.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渭河下游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较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渭河入黄河两岸的华县华阴以及渭河入黄河处支流洛河两岸的大荔三县市;其次是渭河主流下游两岸的县市也较易形成灾害;距离渭河下游较远的县市均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较小。5.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涝灾害发生会直接使农作物受损以及农田被淹,中灾对农作物和农田的破坏力较小,但是重灾和大灾可将农作物全部淹没,农田的被淹面积也急剧增加。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三级四级洪涝灾害的发生本身就可以直接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而洪涝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饥荒同样可以造成人口大规模的死亡,由洪涝灾害和次生饥荒引起的瘟疫再一次威胁到人民的生活健康导致死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渭河下游历史时期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必然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耕地的荒废对于劳动力减少的农业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但受灾后灾荒性移民不仅缓解了受灾地区的救灾赈济压力,为迁入地区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损和被淹直接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引发饥荒。饥荒,是造成历史上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都城选址与迁都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的洪涝灾害,常常造成农业歉收,引发战乱和民族迁移;严重的洪涝灾害,也会摧毁建筑物和城市,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6.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低温期及气候波动时期洪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渭河下游,地形作用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渭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和年际变化强烈,是造成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人类盲目开垦和滥砍滥伐,使得生态系统失衡,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7.渭河下游历史时期防洪减灾措施为:兴修水利工程是治理水害的前提条件,所以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水害被认为是减灾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1章 绪论  11-16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2
  1.2 研究动态综述  12-14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1.4 研究方法  14
  1.5 数据来源  14-15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6
第2章 渭河下游区域概况  16-21
  2.1 自然地理环境  17-20
    2.1.1 地貌地质特征  17
    2.1.2 气候条件  17-18
    2.1.3 河流水系  18-19
    2.1.4 水文泥沙  19
    2.1.5 土壤植被  19-20
  2.2 社会经济  20-21
第3章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的分级依据和标准及时空变化  21-29
  3.1 洪涝灾害的分级依据和标准  21-24
  3.2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变化  24-27
    3.2.1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年际变化  24-26
    3.2.2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季节变化  26-27
  3.3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  27-29
第4章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9-42
  4.1 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9-32
    4.1.1 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损  29-30
    4.1.2 洪涝灾害导致农田被淹  30-31
    4.1.3 洪涝灾害引发粮食价格的波动以及免税粮  31-32
  4.2 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2-36
    4.2.1 洪涝灾害造成人口死亡  32-34
    4.2.2 洪涝灾害导致饥荒  34-35
    4.2.3 洪涝灾害引发瘟疫  35-36
  4.3 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6-37
    4.3.1 受灾地区的经济波动  36-37
    4.3.2 灾民流动的经济作用  37
  4.4 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7-38
  4.5 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都城选址与迁都的影响  38-42
第5章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42-47
  5.1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因素  42-44
  5.2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  44
  5.3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44-47
第6章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7-54
  6.1 西周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7
  6.2 春秋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7-48
  6.3 战国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8
  6.4 秦朝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8-49
  6.5 两汉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49-50
  6.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50-51
  6.7 隋唐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51-52
  6.8 宋元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52
  6.9 明清时期的防洪减灾措施  52-54
第7章 结论  54-57
参考文献  57-62
附录  62-91
致谢  91-9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2

相似论文

  1. 广西防洪减灾档案资料管理利用研究,TV87
  2. 媒体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G206
  3. 沈阳市能耗与经济、环境及人口的相关性分析,F224
  4.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吉林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P429
  5. 艺术的终结与后历史时期的艺术,J0
  6.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法律思考,D630
  7. 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67
  8. 历史时期河湖泉水与济南城市发展关系研究,F299.2
  9. 基于多维标度技术的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F127
  10.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对西平地区的文化影响,K203
  11. 中缅边境地区景颇/克钦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733.7
  12. 北京市2000年与2005年成年人身体形态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G804.49
  13. 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F205
  14. 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TU984.113
  15. 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P333.2
  16.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研究,F301.24
  17. 两千年来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及其与河流的关系,P901
  18. 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P285.1
  19. 历史时期以来且末绿洲动态演变过程,X171
  20.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性评估与预估,P426.61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灾害及其防治 >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