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GIS的西藏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研究

作 者: 管磊
导 师: 彭培好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GIS 地学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 协调度 四江流域
分类号: X8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立足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综合运用了“3S”技术、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传统生态学研究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在充分掌握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构建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并将图谱的图形化思维化方式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进行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方法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生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同时分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四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2)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关于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评价单元,对本文得到的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进行分级评价,得到以下结论: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排列由大到小依次是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洛隆、波密、工布江达、边坝、昌都、贡觉、左贡、丁青、类乌齐、察雅。从等级分级来看,墨脱、察隅、林芝处于良好等级;察雅处于较差等级;其余县均处于一般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了生态质量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3)通过对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林芝地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了良好水平。从面积上看,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一般等级以上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96%以上,在较差等级以下的区域只占4%左右,说明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较优越,基本未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较强。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好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差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东北部的澜沧江流域中部。(4)本文对协调的判断标准是:协调度小于0.4的,为极不协调;介于0.4和0.6之间的是不协调;介于0.6和0.8之间的是协调;大于0.6的是极协调。植被-气候-水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四江流域内除了江达、工布江达、贡觉和类乌齐等四个县域是植被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6,处于不协调状态,类乌齐的水环境子系统与气候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4,处于极不协调状态外;其余县域内植被、气候和水环境两两之间的协调度均大于0.6,均处于协调状态。(5)本文对功效贡献的判断标准是:功效系数大于0,则为满意;等于0,则为基本达到要求;小于0的,则为不满意。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在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等县,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正向发展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大,且系数均大于0.75,表现为满意;在其余县则表现为不满意,其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小,且系数均小于0。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21
  1.1 选题来源  10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5
    1.3.1 基础理论与概念  11-13
    1.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4
    1.3.3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5
  1.4 四江流域概况  15-18
    1.4.1 自然地理  15-16
    1.4.2 气候  16-17
    1.4.3 生物资源  17-18
    1.4.4 地质  18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9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9-21
第2章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实现方法  21-30
  2.1 图谱生成的数据处理  21-25
    2.1.1 遥感数据提取和处理  21-24
    2.1.2 数字地图制图  24-25
  2.2 野外考察  25-26
    2.2.1 野外考察的意义  25
    2.2.2 野外考察线路及工作  25-26
  2.3 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法  26-27
    2.3.1 制图流程  26-27
    2.3.2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系列图生成  27
  2.4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生成法  27-30
    2.4.1 评价信息图谱的特点  27-28
    2.4.2 构建步骤  28
    2.4.3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生成  28-30
第3章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分类体系及指标体系  30-36
  3.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分类体系  30-32
    3.1.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分类指标选取  30-31
    3.1.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分类体系的构建  31-32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36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33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6
第4章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生成  36-64
  4.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生成  36-55
    4.1.1 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  36-42
    4.1.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2-50
    4.1.3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生成  50-55
  4.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结构分析  55-63
    4.2.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图谱分析  55
    4.2.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协调度分析  55-63
  4.3 小结  63-64
结论  64-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70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0

相似论文

  1.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G647
  2.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3.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4. 三坊七巷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X820.3
  5.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6.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7.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8.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9.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10. 基于元数据的农田信息存储、管理和共享研究,S126
  11. GIS和地统计学应用于泸州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技术研究,S158
  12. 浙江省金衢盆地典型土系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S159.2
  13. 基于模型与GIS的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62
  1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化,X321
  15.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X171
  16. 典型石油开采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系统研究与构建,X826
  17. 生态政治研究,X321
  18.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G852.9
  19. 化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哲学思考,X820.3
  20. 基于GIS和GPS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208;P228.4
  21. 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F205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