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长组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研究

作 者: 万友利
导 师: 张哨楠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物源分析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耦合关系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我国东西部构造区域接合区,受到东、西部构造的多期次、反复交替的拉张及挤压作用影响,形成以不整合面为界限的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段、多沉积体系、多原型盆地叠加的复合盆地,在我国行政区划上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5省市,面积约37×10~4km~2。构造单元上可划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前陆冲断带、天环坳陷、陕北斜坡和晋西挠褶带,其中陕北斜坡面积巨大,构成了盆地以三叠系油气勘探的主体区域。鄂尔多斯盆地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已经发现并投产的油田显示:盆地内部中生界地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主要生、储岩系为晚三叠世延长组,其中长7油层组、长4+5油层组发育大段暗色泥岩,为半深湖—深湖沉积;长6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发育以砂岩为主的储层;储层砂体主要有东北缓坡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西南陡坡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西北部及南部发育少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中半深水—深水部分区域发育浊积扇沉积;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构成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成藏的主体。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充填记录了湖盆产生、间歇震荡式湖进、湖退及消亡的兴衰演化历史。物源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在延长组沉积时期是一个多水系大型汇水盆地,古水系主要有东北190°~250°和西南50°~65°两大主流向,在盆地西北缘野外剖面的流向基本在105°~135°及正南方向,在盆地南部有正北方向股水流;轻、重矿物研究及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特征也表明晚三叠世沉积期盆地主要物源方向为北东向及南西向物源,同时也存在西北方向物源及南物源,但南物源影响范围不大。结合盆地沉积边界确定研究,能够为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提供物源的母岩为东北方向的阴山古陆乌拉山群、集宁群,西北方向的阿拉善古陆阿拉善群,西南方向来自陇西古陆、秦岭—祁连古陆的一套中高级变质岩及花岗岩,受其控制在盆地内部相应发育形成了东北大型缓坡型复合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大型陡坡型复合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成岩作用方面:延长组砂岩经历了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晚成岩期的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砂体储集性能降低,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改善了砂体的孔隙结构和储集性能,但总体来说延长组砂体仍具有特低孔渗特征。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既是埋藏深度和次生孔隙发育的函数,又是受物源条件和沉积环境控制的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受构造运动控制的沉积碎屑物质埋藏史、水动力条件、孔隙流体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地温场、与储层岩体相关的沉积体系内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的成岩演化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源及沉积环境控制沉积物成分及结构,经历埋藏、成岩过程,延长组砂体因不同物源及沉积环境,各沉积体系的成岩作用特征也具有差异,受阴山古陆物源控制发育的东北部大型缓坡型沉积体系砂体长石及云母含量高,压实作用强烈,浊沸石胶结是本区胶结作用的主要特征,溶蚀作用阶段的长石溶蚀主要发生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烃源岩生烃时产生的有机酸从盆地中心向东北方向边缘运移时沿途对浊沸石进行溶蚀形成不同溶蚀程度的环带,长石溶蚀及浊沸石溶蚀大大改善了储层性能。西南部砂体及南部砂体相较于东北砂体来说,石英含量较高,刚性颗粒对上覆地层的支撑作用更强,但上覆地层比东北部要厚的多,同时还有大量千枚岩岩屑,故西南部压实作用也较强烈,早成岩期形成的环边绿泥石对本部砂体原生孔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受西北物源浅变质岩、火山岩控制的沉积体系长6油层组比长8油层的发育范围缩小很多,浅变质岩在压实作用中极易形成假杂基而堵塞孔隙,所以刚性颗粒石英的多少与储集物性有非常好的相关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1章 引言  11-20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7
    1.2.1 国内外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3-15
    1.2.2 成岩作用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15-17
  1.3 主要研究内容  17-18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8-20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0-23
  2.1 构造演化特征  20
  2.2 沉积地层格架  20-23
第3章 延长组物源分析  23-49
  3.1 古流向特征  23-31
    3.1.1 古流向的研究方法  23-26
    3.1.2 延长组长8 油层组古流向特征  26-29
    3.1.3 延长组长6 油层组古流向特征  29-31
  3.2 砂岩组分特征  31-33
  3.3 重矿物特征  33-44
    3.3.1 重矿物物源分析方法  34-36
    3.3.2 延长组长8 段重矿物特征  36-39
    3.3.3 延长组长6 段重矿物特征  39-44
  3.4 稀土元素特征  44-49
    3.4.1 阴山古陆物源区  44-46
    3.4.2 秦祁褶皱带(陇西古陆)  46-47
    3.4.3 阿拉善古陆物源区  47
    3.4.4 河西走廊地区  47-49
第4章 延长组沉积边界确定  49-71
  4.1 周缘古陆特征  49-55
    4.1.1 北部阴山古陆  49-50
    4.1.2 西北部阿拉善古陆  50-53
    4.1.3 陇西古陆  53-54
    4.1.4 秦岭古陆  54-55
  4.2 延长组盆地边界分析  55-70
    4.2.1 盆地西北沉积边界  55-60
    4.2.2 盆地西南沉积边界  60-66
    4.2.3 盆地西部边界  66-69
    4.2.4 盆地南部边界  69-70
  4.3 延长组原型盆地特征  70-71
第5章 储层物性特征  71-80
  5.1 储层孔隙类型  71-75
    5.1.1 原生孔隙  71-73
    5.1.2 次生孔隙  73-75
  5.2 储层的孔渗特征  75-76
  5.3 储层砂岩的孔隙演化史  76-80
第6章 成岩作用研究  80-96
  6.1 成岩作用类型  80-91
    6.1.1 压实、压溶作用  80-82
    6.1.2 胶结作用  82-89
    6.1.3 交代作用  89
    6.1.4 溶蚀作用  89-91
  6.2 成岩演化序列  91-93
  6.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93-96
第7章 物源与成岩耦合及对储层的影响  96-102
  7.1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96-97
  7.2 物源与成岩在空间上的配置  97-102
    7.2.1 阴山古陆物源区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  97-99
    7.2.2 陇西古陆、秦岭—祁连古陆物源区物源与延长组成岩耦合关系  99-100
    7.2.3 阿拉善古陆物源区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  100-102
结论  102-104
致谢  104-105
参考文献  105-110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10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TE324
  3.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4.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段和盒8段沉积相特征与储层评价,P618.13
  5. 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6.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9.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10. 波浪作用下海滩沉积物的动力学行为,P736.21
  11.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P736.21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3.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14.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15.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F832.7;F224
  16.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7.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8. 西峰油田合水区长8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P618.130
  19.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沉积体系研究,P618.13
  20.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21.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P588.248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