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子洲气田榆30井区山2段产能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作 者: 刘登丽
导 师: 冯文光;杨宇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子洲气田 产能试井 地质建模 合理产量 开发对策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低渗透及超低渗透储量已成为影响我国陆上油气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低渗透及超低渗透储层具有储量大、丰度低、物性差和开发难度大等特点。本次研究的子洲气田山2段具有物性变化大,砂体储集岩性较多等特点,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产能评价对于低渗气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到气井工作制度。本论文以子洲气田榆30井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井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技术、多元判别技术、气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在气井产能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动、静态参数,针对不同储层类别提出相对应的开发对策。本论文首先采用多种产能分析方法对子洲气田气井的产能进行求解,并对比产能计算结果,最终认为用生产数据计算的无阻流量优于“一点法”试井计算的结果,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近似计算产能。综合分析确定出子洲地区气井产能受地层系数、储层非均质性、储能系数和地层压力降落等因素的影响,并指出其主控因素为储能系数。利用子洲气田基础资料,建立榆30井区三维地质模型,由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属性模型可知工区内物性受岩相控制,在主河道砂体发育,物性较好。为了使气田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渗透层段储能系数、无阻流量、试气资料等相关参数,对子洲气田山2段有效层段进行聚类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得出山2段三类有效储层的多元判别标准。创新性提出“储层分类指数”的概念,让子洲气田山2段三类有效储层与产能分析更好结合,并进行相应的计算。结合产能计算的无阻流量和“储层分类指数”的计算结果,通过相应的动静态划分标准作出平面上三类储层的展布,此种方法得出的三类储层分类为以后的开发技术对策提供基础。根据储层分类标准,利用多种方法求出三类储层相应的开发对策,本文主要利用经济极限评价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出三类储层的合理产量及合理井网井距。对于少数产水的气井,运用Turner提出的方法计算气井携液临界产气量。参考合理产量和临界携液流量,通过类比法和气藏工程法确定出合理采气速度。最后利用经验公式和二项式产能方程确定出地层废弃压力。通过本次对子洲气田榆30井区的地质研究和动态特征分析,对工区内气井的产能、三类储层的划分和开发对策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本次研究为气藏今后的开发和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同种气藏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第1章 引言  10-15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1.2.1 产能评价研究现状  10-11
    1.2.2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1-12
    1.2.3 气井合理产量的研究现状  12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2
  1.4 研究技术路线  12-13
  1.5 主要取得的认识  13-15
第2章 子洲气田工区概况  15-19
  2.1 地理位置  15
  2.2 地质概况  15-17
    2.2.1 主要构造特征  15-16
    2.2.2 储层沉积相及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16-17
  2.3 气藏基本特征  17-18
    2.3.1 气藏流体特征  17
    2.3.2 气藏地层温度压力特征  17
    2.3.3 气层物理参数特征  17-18
  2.4 子洲气田开发概况  18-19
第3章 子洲气田气井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19-36
  3.1 产能方程  19-22
    3.1.1 产能二项式方程  19-21
    3.1.2 指数式方程  21-22
  3.2 常规产能试井方法计算产能  22-33
    3.2.1 产能试井评价  22-27
    3.2.2 不稳态产能预测方法计算气井产能  27-32
    3.2.3 产能计算结果对比  32-33
  3.3 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36
    3.3.1 地层系数(KH)对产能的影响  33
    3.3.2 地层非均质性对产能的影响  33-34
    3.3.3 储能系数(ΦHSG)对产能的影响  34-35
    3.3.4 地层压力下降对产能的影响  35-36
第4章 榆30井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36-46
  4.1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36-38
    4.1.1 数据准备  36-37
    4.1.2 模拟边界确定  37-38
    4.1.3 模拟网格设计  38
  4.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38-46
    4.2.1 构造建模  39-40
    4.2.2 储层岩相模型  40-42
    4.2.3 属性模型建立  42-46
第5章 储层划分及单井控制储量计算  46-68
  5.1 子洲气田榆30 井区储层类别划分  46-56
    5.1.1 参数和样本选择  46-50
    5.1.2 三类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50-53
    5.1.3 储层界限参数确定  53-55
    5.1.4 储层判别  55-56
  5.2 子洲气井产能与静态数据关系  56-59
    5.2.1 储层分类指数法  56-58
    5.2.2 分类指数法的应用  58-59
  5.3 结合产能划分储层有利区  59-60
  5.4 单井控制储量计算  60-68
    5.4.1 压降法  60-63
    5.4.2 弹性二相法  63-64
    5.4.3 产量累积法  64-66
    5.4.4 试凑法  66
    5.4.5 单井井控储量的核实  66-68
第6章 榆30井区开发对策研究  68-87
  6.1 单井合理产量分析  68-76
    6.1.1 单井投产日产气量的经济极限  68-70
    6.1.2 单井废弃日产气量的经济极限  70-71
    6.1.3 数值模拟法确定合理产量  71-74
    6.1.4 气井携液临界产量  74-76
  6.2 子洲气田开发井网井距论证  76-85
    6.2.1 经济极限井网井距论证  76-80
    6.2.2 数值模拟法确定技术合理技术合理井距  80-83
    6.2.3 合理采气速度论证  83-85
  6.3 气藏废弃地层压力  85-87
结论  87-88
致谢  88-89
参考文献  89-9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1

相似论文

  1.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G633.7
  2. 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3. 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F224
  4. 精细三维地质地形建模技术,TP391.41
  5. 江西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F239.22
  6. 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7. 路44断块低渗储层开发技术对策研究,P618.13
  8. 鄯善油田二次开发数值模拟研究,P618.13
  9. 水平井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P618.13
  10. 古城油田泌浅10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P618.13
  11. 大庆油田“二三结合”试验区水驱阶段综合研究,P618.13
  12. 和谐社会语境下另类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3. 福建象山休闲农场开发思路与发展对策研究,F592.7
  14. 西区二元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P618.13
  15. 河南油田泌浅57区块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6. 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剩余分布技术研究,P618.13
  17. 东河1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8. 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三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9. 环巢湖地区滨水游憩带规划与开发探讨,F592.7
  20. 宝安区技能人才开发对策研究,C96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