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

作 者: 易旺
导 师: 刘斌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史
关键词: 康有为 宪政 民权 民主 立宪
分类号: D9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7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列强开始涌入中国,大肆搜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致富致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关注的首要目标,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他们将目光投向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并思考加以引进。由此引出了“宪政”这一话题。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康有为扮演了一个孤独、悲剧色彩极浓的角色,他竭力倡导的君主立宪政治作为一股思潮也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本文以康有为为突破口来解析近代中国宪政思潮的流变,透视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之路,当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宪政建设话题,对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也不乏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导言、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导言部分首先论述了近代中国宪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宪政观念的萌芽,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救亡图存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奋斗的终极目标,正是基于救亡图存的经世目的导致了对宪政精神的工具化理解和利用,事实证明,宪政并不能用作变革中国社会、致富致强的工具。笔者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的。其次,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正文又分为五个部分。1、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渊源。笔者考察了“宪”在中国古代的真正含义,以期证明“宪”在中国古代并不含有民权、议会、民主、平等等近代宪政理念,也不能直接将这些观念涵摄、演变出“宪政”一词。中国近代宪政理念的萌芽主要来自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理论探索。早期改良派对三权分立、民权、议院、君民共治的推介,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冲击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直接影响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后期维新派宪政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开启民智、启蒙思想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的萌生。而中国近代“宪政”概念的产生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理论贡献。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渊源进行梳理,为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2、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笔者主要从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起点、理论基石和理论核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变易”观、“公羊三世”的历史进化论和民权观构成了康氏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3、康有为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纵观康有为一生,其宪政思想历程大致可分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后、辛亥革命后三大阶段,相应的宪政体制模式设计为“行三权鼎立之义”、“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这是现实世界的政治图景。康氏同时还是乌托邦思想家,在《大同书》中他缔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宪政王国。本章着重挖掘康有为改良的精神实质,论证康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改良主义者。4、康有为与同时代人宪政思想之比较——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例。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比较,立足点在“异”。与梁启超宪政主张的“流变”性相比,康有为的宪政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与孙中山的比较,立足点则在“同”。康有为与孙中山分别作为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两大宪政思潮的代表,二人的宪政思想在巨大的差异中也有着契合的一面。5、康有为宪政思想的评价与反思。本章重点评价了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工具观、民权观和康氏一生坚持的君主立宪宪政模式,同时论述了其宪政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意义。结语部分重申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对康有为复杂的一生做了总体的评价,对其宪政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并对如何建设中国的宪政之路进行了思考:康有为一代人的摸索证明宪政的工具化利用既不可能为中国带来宪政,也不可能实现致富致强的目标,于是我们只能选择静下心来,慢慢地播种宪政文化的种子,也许这不失为一条出路。

全文目录


摘要  4-9
导言  9-12
第一章 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渊源  12-20
  一、中国古代“宪”义略考——追寻中国近代宪政观念的语词资源  14-15
    1、“宪,法也”  14
    2、“宪,谓至令云”,“柯、宪,至法也”  14
    3、“悬法示人曰宪”  14
    4、“宪,表也”,“人之取法亦谓之宪”  14-15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15
  二、中国近代宪政理念的萌芽——早期改良派的理论探索  15-18
    1、三权分立制度的译介  15-16
    2、“民权”意义的阐发  16-17
    3、议院的倡设  17
    4、“君民共主”的呼吁  17-18
  三、中国近代“宪政”概念的产生——维新派的理论贡献  18-20
第二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20-27
  一、康有为宪政思想之理论起点——融合中西之“变易”观  21-22
  二、康有为宪政思想之理论基石——“公羊三世说”之历史进化论  22-24
  三、康有为宪政思想之理论核心——民权观  24-27
第三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  27-48
  一、戊戌变法——倡导“三权鼎立”的君主立宪宪政模式  27-35
    1、从七次上书看康有为“行三权鼎立之义”君主立宪宪政思想的形成  27-31
    2、“行三权鼎立之义”君主立宪宪政模式下的具体制度设计  31-35
  二、保皇与反对革命——君主立宪的再度坚持  35-41
    1、保皇、反对革命与倡导君主立宪的实践与理论  36-38
    2、君主立宪宪政模式下的省府县乡议院与国议院  38-40
    3、余论  40-41
  三、“虚君共和”——君主立宪的老调重弹  41-44
    1、“虚君共和”的艰难求索  41-42
    2、“虚君共和”的概念解读  42-44
  四、宪政乌托邦——《大同书》中的宪政思想研究  44-48
    1、无国  44-45
    2、公政府统治世界与地方自治  45
    3、倡导民权、平等,反对集权专制  45-46
    4、公政府议院制的宪政模式  46-47
    5、余论  47-48
第四章 康有为与同时代人宪政思想之比较——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例  48-53
  一、康有为与梁启超宪政思想之比较研究  48-50
  二、康有为与孙中山宪政思想之比较研究  50-53
第五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53-59
  一、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工具主义价值观评析  53-54
  二、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核心民权观评析  54-56
  三、康有为倡导的君主立宪宪政模式评析  56-57
  四、通往宪政之路——君主立宪,抑或民主革命?  57-58
  五、康有为的宪政思想在近代史上的意义  58-59
结语  59-60
参考文献  60-61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5.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7.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8.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9.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1.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2.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13.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14.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5.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16.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7.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18. 云南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633
  19. 巴黎公社民主监督机制的发展及启示,D13
  20.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21. 基层治理中的民主机制研究,D42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法学史、法律思想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