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作 者: 刘小方
导 师: 李小波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旅游管理
关键词: 文化线路 茶马古道 世界遗产 旅游开发
分类号: F5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27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线路是指“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性和形成基于它自身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以及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目前,全球共有包括不同种类的反映我们这个星球历史和文化财富的古迹、历史遗址和综合建筑等628项世界文化遗产。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单体、静态形式存在的,文化线路是一种动态的、链接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遗产项、并包含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和自然景观在内的综合遗产类型。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文化线路丰富了世界遗产的概念,反映了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第一章从对世界遗产发展的趋势着手,对文化线路产生的背景以及CIIC的成立、地位与目标等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对已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文化线路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在大量外文资料翻译整理的基础上详尽梳理、总结了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领地控制”、“文化线路解释系统”、“文化线路环境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第二章“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现状研究”首先从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最新公布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两项文化线路遗产的身份地位、保护现状开始,对国内相关文化线路溃产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综述,并结合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理论的最新成果,理清了国内在文化线路遗产研究领域存在的“文化线路就是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就是线状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就是序列遗产”、“文化线路就是廊道遗产”、“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必须走跨国联合申报的道路”等几个误区,并就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在“CIIC与中国文化线路”部分则充分肯定了CIIC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申报和旅游利用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分析指出了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业与CIIC的具体差距。本文是一篇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理论为指导,以茶马古道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性论文,之所以选择茶马古道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茶马古道在文化线路意义层面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更为明显。与大运河相比,茶马古道更具草根性质,它不是由统治阶层或官方支持修建,而是由藏汉民间出于自身生存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与丝绸之路相比,虽然两者都是以经济贸易为主的文化线路,但丝绸贸易主要满足西方特别是古罗马贵族奢侈生活需要,而茶马贸易则是为普通大众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川陕古栈道相比,茶马古道更体现了国际性、民族性,而不是军事性、工程性等。此外基于(1)茶马古道异常庞大复杂,大方向就可以分为川藏线、青藏线和滇藏线,且每条主线下都有若干分支,各条线路历史、文化、民族等都有差异,因此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有选择的研究是可行的。(2)相比较而言,茶马古道滇藏线旅游发展差异明显,以德钦飞来寺为界出现两侧截然相反的旅游发展态势,即滇西北的旅游业极发达和藏东南的旅游极不发达。而文化线路遗产最大的特征正是要从线路的整体性上把握和研究,因此滇藏线为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样本。(3)从对茶马古道的关注来看,滇藏线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这为文化线路的研究节省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等三方面的原因,本文截取滇藏线自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芒康、昌都部分作为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实例。文章的第三章以文化线路遗产为视角审视茶马古道,认为我国古代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白族、纳西族、藏族),中央政权和外来势力之间相互的领地控制是产生、维持茶马古道及其丰富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关键所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以及世界遗产价值在于连接了汉藏两大民族,巩固了西藏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加深了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生成了异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遗产;形成了唯一的独特的世界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古道。在茶马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本文的第四章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分析了茶马古道滇藏线在旅游发展、遗产保护、市场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在借鉴相关国家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区域保护机制的确立、社区参与、景观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最后从西方视野下的茶马古道着手,构想了茶马古道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鉴于茶马古道目前的遗产身份还没有得到确认,本文的落脚点放在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申报上。本文第五章本文从中印合作的案例入手,辨析了茶马古道世界遗产申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茶马古道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由于CIIC规定“线路预登记”为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具体要求,所以本章还对茶马古道进行了线路遗产的预登记的尝试。本文的最后就茶马古道申报世界遗产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全文目录


摘要  3-6
英文摘要  6-13
绪论  13-23
  一、选题的缘起  13-14
  二、选题的意义  14-16
  三、基本的研究方法、思路和途径  16-19
  四、研究的目的  19-20
  五、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框架  20-23
第一章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综述  23-45
  第一节 文化线路产生的背景  23-29
    一、世界遗产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文化线路遗产的兴起  23-25
    二、CIIC与文化线路  25-29
  第二节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状况  29-36
    一、西班牙德孔波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朝圣通道(1993)  31-32
    二、法国(Le Canal du Midi)南运河(1996)  32
    三、法国(Santiago de Compostela)圣地亚哥·德·孔波特拉朝圣之路(1998)  32-33
    四、阿曼(The Frankincense Trail)乳香之路(2000)  33-34
    五、阿根廷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Quebrada de Huahuaca)山谷(2003年)  34-35
    六、日本(2004年)纪伊(Kii Mountain Range)朝圣之路  35-36
    七、以色列内盖夫沙漠(The Incense Route)香和香料之路(2005年)  36
  第三节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研究  36-45
    一、文化线路遗产理论的相关理论  36-39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研究  39-45
第二章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现状研究  45-58
  第一节 中国的文化线路遗产概况  45-48
    一、丝绸之路  45-47
    二、京杭大运河  47-48
  第二节 国内文化线路的研究  48-55
    一、研究的现状  48-50
    二、文化线路理解方面存在的普遍误区  50-52
    三、研究中国文化线路的意义  52-55
  第三节 CIIC与中国文化线路  55-58
    一、CIIC对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空间的提升作用  56
    二、CIIC对于文化线路遗产的贡献与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振兴  56-57
    三、CHC就文化线路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我国的启示  57-58
第三章 文化线路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  58-72
  第一节 茶马古道的演变及研究现状  58-63
    一、茶马古道的地理走向及历史沿革  58-61
    二、茶马古道的研究现状  61-63
  第二节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63-66
    一、连接了汉藏两大民族,巩固了西藏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  64
    二、加深了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生成了异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遗产  64-65
    三、形成了世界上唯一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古道  65-66
  第三节 文化线路遗产下的茶马古道  66-72
    一、领地控制--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凸现  66-67
    二、茶马古道沿线的世界文化遗产  67-70
    三、作为整体的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  70-72
第四章 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机制  72-92
  第一节 茶马古道滇藏线旅游发展现状  72-79
    一、茶马古道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72-75
    二、茶马古道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构想  75-77
    三、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77-79
  第二节 西方视野下的茶马古道与启示  79-85
    一、西方视野下的茶马古道  79-82
    二、相关国家文化线路保护对茶马古道的经验借鉴  82-85
  第三节 茶马古道保护及旅游利用的机制构建  85-92
    一、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区保护机制的确立  85-88
    二、茶马古道的社区参与问题  88-89
    三、茶构建马古道的时空景观体系  89-92
第五章 古道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申报  92-103
  第一节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申报的可行性分析  92-95
    一、中印合作——茶马古道国际意义的凸现  92-94
    二、茶马古道启动申遗机遇和挑战  94-95
  第二节 茶马古道的文化线预登记  95-100
    一、线路遗产预登记的误区  95-97
    二、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遗产预登记  97-100
  第三节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运作机制  100-103
结语  103-104
参考文献  104-109
后记  109-110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10

相似论文

  1.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3. 体验经济视角下芜湖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与营销研究,G812.7
  4.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5. 建宁县生态旅游开发研究,F592.7
  6.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7.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TU982.29
  8. 风景名胜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TU984.114
  9. 邯郸市峰峰矿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G122
  10. 天府水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1.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2.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F592
  14. 中原黄帝神话传说及旅游价值研究,F592.7
  15. 都江堰延伸景区开发研究,F592.7
  16. 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G122
  17.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G122
  18. 旅游开发对太白山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Q948
  19. 关于我国世界遗产中的景观设计研究,TU986
  20. 山东省魏氏庄园建筑群研究,TU-86
  21.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G1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