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

作 者: 孙灵希
导 师: 林忠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企业管理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后现代 扎根理论 自我管理 本体人
分类号: F2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由于知识的类型除了可以编码的显性知识外,还有更为重要、但却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的隐性知识,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更加关注对组织中隐性知识的管理,也就是通过提高员工隐性知识创造、转移、学习、积累与吸收的途径来提高组织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知识社会的今天,员工已不再作为成本的生产工具,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是,理论是灰色的,在后现代社会中,国内外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尚存在某些局限性:第一,现代社会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假设建立在传统工业社会的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上,将员工看成是知识生产的工具,对员工作为本体人追求的研究相对匮乏。第二,现代社会对隐性知识的研究目的更多关注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员工个体的发展。第三,现代社会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过于理性与教条,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很少基于情境的适用性。基于此,本文从后现代社会的角度,运用扎根理论对后现代知识管理中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的障碍所在、员工知识创造的合法化过程、隐性知识创造的情境适用性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尝试构建后现代视角下的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理论。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现代、后现代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同时说明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章对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知识管理以及三者关系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第3章以大连城市建设集团为样本的质性研究。首先对大连城市建设集团的概况及组织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展开整个案例的质性研究,即先通过访谈,取得一手扎根资料,然后应用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对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定性分析,应用进行假设检验;最终得出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的途径和方法,本章也是全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第4章得出最终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研究建议,说明本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局限。根据选定的样本出发,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核心范畴、主范畴、副范畴以及所有其他范畴和概念而建立的网络关系,本文得到研究结论是:第一,企业在后现代时期的员工隐性知识创造要根据各种因素的差异性,要充分考虑情境的适用性;第二,后现代时期的企业发展,倾向于在员工隐性知识创造中侧重实现自我管理,其基点是对本体人的追求。第三,后现代企业中隐性知识创造的目的在于达到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第四,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的重点应以认同知识型员工的群体声音为基础,鼓励增强其自我意识。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1 绪论  8-15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8-11
    1.1.1 问题的提出  8-9
    1.1.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9-10
    1.1.3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0-11
  1.2 研究目的  11
  1.3 研究方法  11-12
  1.4 研究的创新点  12
  1.5 研究框架  12-15
2 相关理论述评  15-22
  2.1 现代视角下的组织隐性知识创造述评  15-18
    2.1.1 组织隐性知识  15-16
    2.1.2 组织知识创造  16-17
    2.1.3 组织隐性知识创造  17-18
  2.2 后现代知识管理述评  18-22
    2.2.1 后现代知识观  18-19
    2.2.2 后现代管理  19-20
    2.2.3 后现代知识管理  20-22
3 以城建集团为样本的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的研究  22-62
  3.1 研究方案设计  22-24
    3.1.1 研究方法  22-24
    3.1.2 访谈提纲设计  24
  3.2 城建集团概况与组织结构  24-31
    3.2.1 城建集团概况  24-27
    3.2.2 组织结构  27-28
    3.2.3 访谈情况介绍  28-31
  3.3 扎根理论分析  31-62
    3.3.1 开放性译码  31-45
    3.3.2 个案资料主轴译码  45-57
    3.3.3 选择性译码  57-62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66
  4.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63
  4.2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63-64
  4.3 研究取得的进展  64-65
  4.4 研究的局限  65-66
附录  66-68
参考文献  68-73
后记  73-75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3. 型染纹样的研究及应用设计,TS193
  4.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5.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6.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7.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8. 东莞农村初中生自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G637
  9.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10. 长沙现代大学区位变化研究,G649.2
  11.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12. 论家具中的折叠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TS664.01
  13.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4.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15. 温州市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D422.6
  16. 苏州现代生育文化建设研究,C924.21
  17.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8.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19.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20.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研究型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G647
  21.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