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 者: 赵戎
导 师: 张学忠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陶渊明”情结 “和陶诗”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2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分析其诗歌中的“陶渊明”情结,由此看出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状况及对后世的影响。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简述苏轼之前陶渊明的传播与接受。宋之前,陶渊明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此期文人及文学评论家对陶渊明的认识尚处于浅层,关注点集中在他的隐逸思想及其高蹈的人格,而涉及或模拟陶渊明的文学成果则为苏轼理解与阐释陶渊明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另北宋士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对待隐逸的态度,是苏轼产生“陶渊明”情结的社会环境;陶诗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为苏轼产生“陶渊明”情结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重点分析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的形成。以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为蓝本,以时间为纲,将苏轼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部分,从苏轼的出仕观与人生观随时代、境遇转变的角度,来探讨其诗中“陶渊明”情结的形成及其显露。贬谪黄州之前的苏轼,由于建功立业的心切,虽有“归去”的想法,但稍纵即逝,仅是偶尔提及渊明,是“地偏心远似陶潜”。“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谪居黄州的田园耕作则使苏轼开始羡慕陶渊明一样的归隐生活,虚心效法渊明,奉之为师友,“不辞中路伺渊明”。虽后又踏上仕途,且官职日升,但苏轼已在心灵深处与渊明产生共鸣,只是淑世济时的精神使之难于断然归隐;后待贬谪岭海,“归去来兮”的和陶情结几乎占据了他整个生命,也开始了他“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的创作。第三章重点论述苏轼对陶渊明的继承与发展。苏轼诗中那对“陶渊明”浓厚追慕情怀的凝结,正在于其发现了自身有着与陶相同的任真自得的个性特征,并由陶式田园诗的启发而创作出蕴含其深情至醇的民本思想的苏式“田园诗”,也使其认真思考孰是孰非的仕隐问题而最终总结出了一条应物无累的处穷哲理。“和陶诗”是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的精华所在,是其追和古人的典范之作,亦是其晚年全面学陶、和陶的结晶,文章从三方面来综述其“和陶诗”的独创性:苏轼的“和陶诗”虽不是历史上最早的“追和古人”之作,但却是改变唱和诗历史的追和古人之作;苏轼不仅以次韵的方式来和陶,而且力求在精神上与陶取得一致,以达到形神俱佳的追和,使陶渊明变成了苏轼式的“陶渊明”;苏轼对陶渊明平淡质朴诗风的推崇,不仅在诗文、评述中对其加以赞赏,而且身体力行,采用模拟、追和的方式以陶诗的题材、内容结合自身的处境创作出若干和韵诗,以此来阐述和实践他“平淡”的诗学主张。第四章考察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对后世文坛的影响。苏轼同时代及其后的文人士子,开始对“和陶诗”这一创作形式加以推广。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无论在质抑或量上均有前所未有的突破,他们或透过苏轼的视野来看待陶渊明,这主要表现在宋人对渊明的接受上;或以苏轼论述为基础而又有所超越;或对苏轼和陶及其相关评论有所质疑。对陶渊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开始走向正规和完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第一章 苏轼之前陶渊明的传播与接受  11-18
  第一节 文化积淀  11-15
  第二节 时代背景  15-18
第二章 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的形成  18-36
  第一节 “地偏心远似陶潜”  18-21
  第二节 “不辞中路伺渊明”  21-27
  第三节 “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  27-36
第三章 苏轼对陶渊明的继承与发展  36-52
  第一节 任真自得的个性特征  36-39
  第二节 深情至醇的民本思想  39-41
  第三节 孰是孰非的仕隐情结  41-43
  第四节 应物无累的处穷哲理  43-45
  第五节 “和陶诗”的独创性  45-52
第四章 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对文坛的影响  52-60
结语  60-62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5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I207.22
  2. 宋代和陶现象研究,I207.22
  3. 苏轼“和陶诗”之道与隐,I207.22
  4. 冯惟敏曲作新论,I207.24
  5. 苏轼《和陶诗》研究,I207.22
  6. 苏轼诗用典研究,I207.22
  7. 元人郝经的诗文研究,I206.2
  8. 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H114
  9. 论郝经的慕陶情结,I206.2
  10. 试论苏轼词的出世倾向,I207.23
  11. 苏轼诗与禅之研究,I207.22
  12. 陶渊明图像研究,J205
  13. 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I207.22
  14. 苏轼“和陶诗”研究,I207.22
  15. 苏轼唱和诗研究,I207.22
  16.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17.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综论,I207.22
  18.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19. 梅尧臣说理诗研究,I207.22
  20. 论《六幺》,I207.22
  21. 涉“和”典故群源流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