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

作 者: 冯高峰
导 师: 曹维安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马尔托夫 孟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
分类号: K51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孟什维克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是俄国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俄国革命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马尔托夫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之一,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的主要创办者和编委会中的一员,是俄国革命运动中卓越的理论家和领导人之一。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尔托夫与列宁的分歧引起了党的分裂,而后,他们分别成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领导人。马尔托夫的一生与孟什维克运动和俄国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为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尔托夫和孟什维克的名字都比较熟悉,但是对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的历史却知之不多。基于此,本文拟以《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为题,对马尔托夫的个人生平、早年政治活动及其与孟什维克运动进行初步探讨。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马尔托夫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了自由主义思想和革命活动,尤其是赫尔岑的著作以及法国大革命等事件使他产生了投身革命的念头。他强烈的革命热情、渊博的知识、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高尚的个人品德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列宁开始把他视为革命道路上最可靠的同志。1900年,马尔托夫与列宁、波特列索夫共同创办了《火星报》,而后,他们为建立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火星报》编委会中,6位编辑的分歧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最大隐患。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尔托夫与列宁在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新编委会中的分歧造成了党的最终分裂。1905年革命时,马尔托夫坚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不应夺取政权,反对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1905年革命后,他认为可以把杜马变成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的机构,主张参加杜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尔托夫在国外领导着孟什维克国际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沙文主义。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尔托夫与列宁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阻隔在苏黎世。在归国策略上,由于马尔托夫的优柔寡断,使他没能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返回俄国,也因此丧失了对孟什维克的领导权。这使他在整个1917年革命时期,对革命的发展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十月革命后,马尔托夫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但是他认为布尔什维克的“根”是无产阶级的,可以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来“纠正”它,所以他支持布尔什维克政权反对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1920年,经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马尔托夫移居德国,直到1923年去世。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来论述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第一部分,马尔托夫的早期活动。论述了马尔托夫怎样走上革命道路以及他与列宁早年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的形成。通过分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前《火星报》编委会的分裂,代表大会上马尔托夫与列宁的政见分歧,本文认为孟什维克的形成是马尔托夫与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新编委会选举上的分歧造成的,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在党员资格上的分歧造成的。第三部分,马尔托夫与1905年革命。本节论述了马尔托夫对1905年革命的认识、对待杜马的态度以及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彻底决裂。第四部分,1917年革命中的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通过分析马尔托夫在1917年革命时期的活动和策略,阐述了马尔托夫在这次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五部分,十月革命后的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本节着重论述了马尔托夫在十月革命之后,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立场及其最后的革命活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首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运动的关系,着重分析了马尔托夫在孟什维克运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前言  10-14
  一、西方国家的研究状况  10-11
  二、俄国的研究状况  11-13
  三、国内研究状况  13-14
第一节 马尔托夫的早期活动  14-26
  一、童年时期的马尔托夫  14-18
  二、马尔托夫早年的活动  18-24
  小结  24-26
第二节 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的形成  26-39
  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隐患  26-31
    (一) 马尔托夫与列宁的分歧  26-29
    (二)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分歧  29-31
  二、孟什维克的形成  31-37
    (一) 党章问题上的分歧  31-34
    (二) 孟什维克的形成  34-37
  小结  37-39
第三节 马尔托夫与1905年革命  39-45
  一、马尔托夫对1905年革命的认识  39-41
  二、马尔托夫主张参加杜马  41-43
  三、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决裂  43-44
  小结  44-45
第四节 1917年革命中的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  45-64
  一、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立场  45-47
  二、马尔托夫丧失了对孟什维克党的领导权  47-51
  三、马尔托夫与政权问题  51-56
  四、二月革命后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略  56-58
  五、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反对布尔什维克夺权  58-63
  小结  63-64
第五节 十月革命后的马尔托夫与孟什维克  64-71
  一、马尔托夫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立场  64-67
  二、最后的岁月  67-69
    (一) 移居德国之迷  67-68
    (二) 国外活动  68-69
    (三) 生命的最后时刻  69
  小结  69-71
结束语  71-75
参考文献  75-77
致谢  77-7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8

相似论文

  1. 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K512.4
  2. 帝俄晚期(1870-1917)在美俄国政治侨民研究,K512.42
  3. 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231
  4. 被撕裂的“母象”,I512
  5. 查苏利奇与俄国社会主义运动,K512.4
  6. 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粮食政策与苏俄农村社会的联系与互动(1917-1923),F326.11
  7. 1917年俄国革命中的孟什维克,K512.4
  8. 试论社会革命党在远东共和国中的活动,K512.4
  9. 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K512.5
  10. 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K512.4
  11. 试论俄国民意党(1879-1884),K512.4
  12. 苏波战争与列宁的世界革命战略,K512.52
  13. “大改革”与革命恐怖主义,K512.42
  14. 喀琅施塔得事件及其对俄共执政思想的影响,K512.53
  15.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研究,K512.53
  16. 特卡乔夫的布朗基主义思想研究,K512.42
  17. 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的缓和外交,K512
  18. 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关系探析(1939-1945),K512.54
  19.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俄国贵族与地方机构改革,K512.4
  20. 俄罗斯知识分子矛盾性研究,K512
  21. 论苏联意识形态历史演变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D751.2;K512.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欧洲史 > 东欧、中欧 > 俄罗斯及苏联 > 近代史(1861~191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