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体心立方过渡金属中空位形成与迁移的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模拟

作 者: 文艳妮
导 师: 张建民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光学
关键词: 体心立方金属 空位 形成能 迁移能 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
分类号: O4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空位是金属晶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点缺陷。当金属内部和表面存在空位时,直接影响金属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固体相变,裂缝形成与增长,位错和界面迁移过程中,原子扩散的主要机制是空位的迁移。许多表面现象,如扩散、表面粗糙和偏析、氧化、腐蚀和晶体生长等直接与其表面空位有关。因而长期以来对金属晶体中空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并展开了各种理论与实验工作。本文应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MAEAM)结合计算机模拟计算了体心立方(BCC)过渡金属Fe、W、Mo、Cr、Ta、Nb和V中单空位的形成能,双空位和三空位结构的形成能和结合能,三个低指数表面最上层的单空位和空位吸附原子对的形成能以及以W(001)、W(110)和Fe(111)表面为代表的单空位在表面层上的形成能、迁移能和自扩散激活能。从能量最小化观点,对体内的双空位和三空位理想构型,表面空位吸附原子对的择优形成机制以及W(001)、W(110)和Fe(111)表面层上单空位的择优形成和迁移机制做了详细的讨论。结论如下:(1)体心立方过渡金属内,两个空位构成的第一最近邻(FN)和第二最近邻(SN)以及三个空位构成的两个第一最近邻和一个第二最近邻的[112]结构分别与其他双空位和三空位结构相比较是最为稳定的构型。所以得出体心立方金属内部存在空位聚集趋势。(2)单空位或空位吸附原子对形成能对于不同的金属是不同的,且每种金属三个低指数表面最上层的单空位和空位吸附原子对的形成能均按照面间距(原子面密度)增加的顺序(111)→(100)→(110)依次增加,即就是原子密度越大的表面对应的形成能越大;对于(111)表面负的单空位和空位吸附原子对形成能表明这些点缺陷可以自发的在(111)表面形成;对于每种金属的每个低指数表面,空位吸附原子对形成能均低于单空位形成能,所以,空位吸附原子对比单空位更容易形成。(3)对于W(001)、W(110)以及Fe(111)表面,空位在表面第一层很容易形成并进行层内迁移,这和实验所得的表面第一层空位聚集程度最高的结果相一致。对于其他表面层上的单空位,W(001)、W(110)和Fe(111)分别是前四层、前两层和前六层的单空位容易向上迁移,而W(001)第五和第六层容易向下迁移,第七层上的迁移和体内一致,W(110)第三层容易向下层迁移或者在层内迁移,第四层上迁移和体内一致,Fe(111)第七、第八和第九层容易向下迁移,第十层上迁移和体内一致。所以,对于体心立方过渡金属表面的单空位,由于受表面的影响,其迁移情况与体内是截然不同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第一章 绪论  8-13
  §1.1 引言  8
  §1.2 空位的产生与运动  8-10
  §1.3 空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  10-11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1-13
第二章 理论基础  13-21
  §2.1 嵌入原子法计算模型  13-14
  §2.2 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计算模型  14-17
  §2.3 MATLAB计算程序流程  17-21
第三章 多空位的构型及能量计算  21-26
  §3.1 单空位  21-22
  §3.2 双空位  22-23
  §3.3 三空位  23-26
第四章 表面第一层单空位和空位吸附原子对的能量计算  26-30
  §4.1 吸附原子位置的确定  26
  §4.2 能量计算  26-30
第五章 W(001)、W(110)和Fe(111)表面层单空位的形成和迁移  30-41
  §5.1 W(001)表面层  30-33
  §5.2 W(110)表面层  33-36
  §5.3 Fe(111)表面层  36-41
第六章 总结  41-42
参考文献  42-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  48

相似论文

  1. 电视广告商务平台中Oracle数据库的ADICI设计与优化研究,TP311.13
  2. 铁基超导体Sr_2VO_3FeAs的磁转变及其掺杂研究,O469
  3. 若干铁电体的磁学性质和极化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O482.5
  4. GH4586B合金长期时效后的组织演变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TG166
  5. 强磁场条件下Cu-Ni扩散偶的柯肯达尔效应,TG146.11
  6. B2型NiAl合金原子间势构建及简单应用,O562.4
  7. 氮化镓纳米线机械性能的模拟研究,TB383.1
  8. 外电场作用下Si_xO_y(x,y=1,2,3)分子的激发特性,O561.1
  9. 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高压下缺陷对LiF和AL_2O_3两种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O734
  10. 磷和铝掺杂硼氮纳米管几何结构和电学性质的理论研究,TB383.1
  11. 电子辐照直拉硅单晶中空位相关缺陷的红外吸收光谱研究,TN304.12
  12. ZnO基稀磁半导体的X射线吸收谱学研究,O434.13
  13. 酒石酸辅助制备SrTiO_3:Pr~(3+)纳米颗粒和HF后处理对其发光增强的研究,TB383.1
  14. 基于钛氧化物的纳米存储阵列制备和机理研究,TP333
  15. N-Al共掺p型ZnO薄膜制备及形成机理研究,O484.1
  16. 铁电薄膜的极化疲劳机理研究,TM221
  17.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序介孔二氧化钛薄膜及性能研究,O484.4
  18. Hg_(1-x)Cd_xTe材料几种ρ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N213
  19. TiO_2纳米管的水热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TB383.1
  20. 含有缺陷的手性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TB383.1
  21. Fe、Co共掺杂TiO_2稀磁半导体性能研究,TN304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固体物理学 > 固体缺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