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零质量射流及其在流场主动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作 者: 沙江
导 师: 徐惊雷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关键词: 零质量射流 主动控制 超声速 PIV 非对称喷管
分类号: V23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近年来零质量射流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实验研究为主,结合数值模拟,就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几何和激励参数对射流流场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和分析,并对将零质量射流应用于超声速流场主动控制中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索。实验利用结合相位锁定技术的PIV系统,从瞬时和平均流场两方面对零质量射流流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零质量射流流场的特点及与常规射流的区别。重点讨论了激励频率、功率放大器参数、激励器出口厚度、圆形出口孔径、激励器出口形状等几何和激励参数对射流流场的影响,结果对激励器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在单出口零质量射流研究的基础上,以圆形出口双射流组为主,讨论了射流间距对射流组融合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最后对矩形出口和圆形出口的平行多射流组流场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它们和单出口的射流流场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采用FLUENT软件、结合UDF函数,对零质量射流在改善过膨胀状态下非对称喷管性能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改变激励幅值、零质量射流角度、激励位置以及激励器腔体体积等参数,来考察上述不同参数时,喷管分离区、推力以及升力的变化。研究发现,当采用第二种激励器腔体体积、激励器幅值为20m/s时,在一个激励周期内,零质量射流使得喷管的推力和升力增加了约1.8%和3%。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4
第一章 零质量射流概况  14-26
  1.1 零质量射流的提出  14-15
  1.2 零质量射流特点及与常规射流比较  15-18
    1.2.1 零质量射流流场特点  15-16
    1.2.2 零质量射流与常规射流的比较  16-18
  1.3 零质量射流的形成准则  18-20
  1.4 零质量射流应用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5
    1.4.1 零质量射流应用概述  20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0-23
    1.4.3 国内研究现状  23-25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5-26
第二章 零质量射流激励器  26-31
  2.1 概述  26-27
  2.2 常用激励器简介  27-29
    2.2.1 压电膜式激励器  27
    2.2.2 活塞驱动式激励器  27-28
    2.2.3 火花放电式激励器  28-29
  2.3 激励器的影响因素  29-31
第三章 零质量射流实验研究  31-72
  3.1 实验介绍  31-35
    3.1.1 PIV 系统介绍  31-34
    3.1.2 实验方案介绍  34-35
  3.2 零质量射流流场研究  35-46
    3.2.1 瞬态流场研究  36-41
    3.2.2 平均流场研究  41-45
    3.2.3 小结  45-46
  3.3 激励参数对零质量射流流场影响研究  46-61
    3.3.1 激励频率对射流流场的影响  46-48
    3.3.2 功率放大器功率变化对流场的影响  48-50
    3.3.3 出口厚度对射流流场的影响  50-56
    3.3.4 圆形出口孔径对射流流场的影响  56-58
    3.3.5 激励器出口形状对射流流场的影响  58-61
  3.4 平行零质量射流组流场研究  61-70
    3.4.1 平行双射流组  61-67
    3.4.2 平行多射流组  67-70
  3.5 本章小结  70-72
第四章 数值模拟  72-86
  4.1 概述  72-73
  4.2 单独零质量射流的数值模拟  73-75
  4.3 超声速流场的流动控制数值模拟  75-85
    4.3.1 激励幅值影响  75-78
    4.3.2 零质量射流角度影响  78-79
    4.3.3 激励位置的影响  79-81
    4.3.4 激励器出口直径的影响  81-82
    4.3.5 改变激励器腔体体积的影响  82-85
  4.4 本章小结  85-86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86-88
  5.1 结论  86-87
  5.2 展望  87-88
参考文献  88-92
致谢  92-9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3

相似论文

  1. 八作动器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容错控制研究,TB535.1
  2. 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V249.1
  3.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分类技术研究,V235
  4. 超声速巡航导弹姿态控制系统增益调度设计的参数化方法,TJ765.23
  5.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噪声主动控制研究,TP183
  6. 沙尘暴导致输电导线产生电晕的机理研究,TM851
  7. 基于智能压电摩擦阻尼器的Benchmark模型地震响应半主动控制,TU352.12
  8. 船用排气系统引射问题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U664.12
  9. 结构化表面约束流道内的磨粒群分布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TG664
  10. 基于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的超声速燃烧室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V231.2
  11. 采用电机驱动的太阳翼振动控制理论与仿真,V448.2
  12. 推力转向喷流与高速主流干扰的数值模拟研究,V211.4
  13. 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成的界限转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TG506
  14. 气液传质过程中Marangoni效应的PIV实验研究,TQ021.4
  15. 可变气门升程直喷汽油机缸内气流运动特性研究,TK411
  16. 高速流动下基于凹腔的火焰稳定技术研究,TK16
  17. 透平叶片顶部泄漏流和气膜冷却混合特性研究,TK471
  18. 基于悬架系统的车辆动力学控制仿真研究,U463.33
  19. 飞机加筋壁板结构压电主/被动控制系统的研究,V227
  20. 侧板对二元超声速进气道性能影响研究,V231.3
  21. 超声速非均匀流模拟方法研究,V231.3

中图分类: > 航空、航天 > 航空 >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 发动机原理 > 航空发动机气体力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