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气候的关系

作 者: 陈博
导 师: 李建平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冻土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 夏季降水
分类号: P642.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冻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选取具有40年时间长度(1965-2004年)的冻土资料,分析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0年来中国冻土的总体变化趋势,同时对中国冻土的三个主要区域:东部、西北、青藏高原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随后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冻土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冻土异常年份的同期和前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东部地区从最北端的大小兴安岭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和福建等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呈带状分布,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2.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的冻结时间相对较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南部边缘地区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冻结时间。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地区的冻土主要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缩短,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4.通过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最大冻土深度与随后夏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最大冻土深度偏弱,随后的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反之,容易偏少。最大冻土深度偏弱,欧亚大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存在一异常反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附近为一气旋性异常。这种配置之下东亚沿岸从我国东北到华北,一直到华南地区都是异常的偏北气流控制,夏季风偏弱,随后夏季500hPa上,欧亚大陆存在一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位势高度正异常,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这些都是有利于降水增多的环流条件。最大冻土深度偏强时,情况相反。另外最大冻土深度偏弱,随后的夏季东南沿海地区向上的垂直运动得到加强,水汽含量增加。最大冻深偏强,随后的夏季情况相反。因此前期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为夏季东南沿海降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前期预报信号。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第一章绪论  8-16
  1.1 引言  8
  1.2 冻土的认识和定义  8-10
  1.3 中国冻土的研究进展及其基本特征  10-12
    1.3.1 中国冻土研究进展  10
    1.3.2 中国冻土的区域划分  10-11
    1.3.3 中国冻土与气候系统的相互影响  11-12
  1.4 问题的提出  12-13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6
第二章 资料与分析方法  16-20
  2.1 观测资料  16
  2.2 资料质量控制  16-20
    2.2.1 站点资料的选取  16-17
    2.2.2 超刻度现象  17
    2.2.3 站点的撤销和迁移  17
    2.2.4 稳健回归方法介绍  17-20
第三章中国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20-39
  3.1 引言  20
  3.2 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  20-23
  3.3 中国冻土冻结始日和冻结终日的日期分布  23-24
  3.4 中国冻土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  24-25
  3.5 冻土冻结和融化过程分析  25-28
  3.6 冻土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28-30
  3.7 本章小结  30-39
第四章全球变暖形势下中国冻土的变化  39-48
  4.1 引言  39
  4.2 中国冻土的变化趋势  39-40
  4.3 中国冻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40-42
  4.4 本章小结  42-48
第五章中国冻土变化与东亚气候的关系  48-72
  5.1 引言  48
  5.2 资料说明  48
  5.3 中国冻土与气温的关系  48-49
  5.4 中国冻土与海温的关系  49-50
  5.5 东部最大冻土深度与中国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50-52
  5.6 最大冻土深度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  52-56
    5.6.1 最大冻土深度与春夏高度场异常  52-55
    5.6.2 最大冻深与夏季风场  55-56
  5.7 最大冻深与夏季东南沿海水汽场  56-57
  5.8 本章小结  57-72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72-75
  6.1 本文主要结论  72-74
  6.2 问题与展望  74-75
参考文献  75-80
致谢  80

相似论文

  1. 棉花间歇性土壤涝渍的产质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S562
  2. 长乐江流域大气氮、磷沉降及其在区域营养物质循环中的贡献,X131.2
  3. 海南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P457
  4. 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温度场研究,U416.1
  5. 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设计方法研究,U416.16
  6. 川藏线康定段季节性冻土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路基变形研究,U416.1
  7. 青藏公路路基路面不均匀变形分析与处治研究,U418
  8. 1870年代上海城区犯罪时空分析,K256
  9. 长江主流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X143
  10. 基于数据融合的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P427.32
  1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雪面蒸发—凝结试验研究,P426
  12. 天山冻土低温淀粉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TQ925
  13. 冻融循环作用下季冻区高铁路基沉降预测的试验研究,U238
  14. 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S42
  15. 山东省2000~2009年婴儿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及干预措施的研究,R174
  16. 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理论的冻土本构模型探索,P642.14
  17. 基于D-InSAR技术的青藏高原区域冻土变形监测研究,P642.14
  18. 北大西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P732
  19. 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长期变化的研究,P434
  20. 基于TM/ETM+数据的厦门市城市热岛动态监测研究,X16
  21.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影响,P46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 > 土质学 > 冻土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