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作 者: 刘晓筝
导 师: 牛梦琪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范仲淹 教育 教化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分类号: G40-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作为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从担任地方官员的时候起,就对“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①的道理有着深刻领悟。他爱民如子,勤政为民;立命朝堂,直言敢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②具有刚正不阿的秉性;虽三次遭贬,仍不改其忧国忧民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他主持庆历新政时,不怕打击,坚持斗争,整肃吏治。“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倖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④在其从政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知人善任,荐举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士多出其门下”,⑤其中的胡瑗、孙复、狄青、富弼、种世衡等,后来成为北宋王朝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物。范仲淹文武全才,在宋夏纷争,宋处劣势的危急关头,他临危受命,经略陕西,在军事、外交活动中,充分显示了过人的胆识,成熟的智慧,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他领导沿边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抗御西夏侵扰的斗争。他一方面荐拔将才,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力挽狂澜;一方面着力于民心的教化收服,“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⑥体恤百姓,免除了“民远输劳苦”;⑦他“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立为条约”,⑧优抚教化少数民族的民众。他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扭转了北宋王朝与西夏交战以来的不利局势,为大宋江山社稷的稳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范仲淹还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诗、词、赋兼擅,文风清新流畅,立意高远。他的《岳阳楼记》便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既是他立身从政的真实写照,又是激励壮士情怀的千古箴言。此外,他喜欢把军旅生活、边塞情景、社会生活、个人情怀融入诗文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如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他所写的边塞诗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成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诗词的先导。慷慨悲凉的词句,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范仲淹深谙“学校,王政之本”③的道理。他认为“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④学校教育,事关重大,“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⑤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认识高瞻远瞩,他在全国各地兴学办校,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根本做起,普及基础教育,移风易俗,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他的领导与推动下,天下各州县踊跃兴学,据《宋会要辑稿·崇儒二》记载:“州郡不置学者鲜矣!”⑥北宋兴学之风达到高潮。他兴建义庄、义学,“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⑦旨在救助教导宗族成员。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各地义庄、义学纷纷兴建,这对宋及以后的元、明、清各朝代的宗族教育影响深远。他的家庭教育也极为成功,四个儿子在他言传身教的教育培养下,无论为官治学,都卓然有成。他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改革贡举考试制度,提出“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⑧的改革主张,从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⑨而不能选拔经世致用优秀人才的弊端。学术思想方面,中国自汉代儒学独尊以来,至唐代儒、释、道三教并举,儒学受到了佛老之学的较大冲击,至宋援释、道入儒,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学术思想——理学。在推动儒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范仲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年轻时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儒学造诣颇深,《宋史·范仲淹传》称他“泛通六经,长于《易》。”①从政后,政务繁忙之余仍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对佛学、道学的研究也颇有心得,他认为:“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浄为宗?雹诖佣纬伤捞?的援释、道入儒的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公之学识,于名教岂小补哉!”③范仲淹对被誉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他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那种具有智、仁、勇、信、忠等品德,见识高明、德才兼备、文武双修的理想人物。范仲淹执着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是他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政以来位列显要,但除了1027年应晏殊之请短暂充任应天府教席外,很少担任教职和教育管理官员。他的教育实践与其政治活动始终密不可分,其教育思想也常常揉合贯穿在自己的政治主张内,这就给我们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他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眩目光辉,使以往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刻画他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从而对他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这样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在较长时期内没有被纳入教育史学的研究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度的研究。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国家所用乏人。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不得不进行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和实施了庆历新政。他针对当时“文庠不振,师道久缺,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故文章柔糜,风俗巧伪,选用之际,常患才难”④的社会弊端,对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⑤由此形成“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①的教育兴盛局面,当时“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②范仲淹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做认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展示范仲淹作为教育家的风采。本文对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充分肯定了范仲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卓绝功勋。并试图把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理念和经验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相结合,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施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7
ABSTRACT  7-15
序言  15-17
  (一) 选题缘由  15
  (二) 选题意义  15-17
范仲淹的生平  17-25
二 范仲淹的教育实践  25-57
  (一) 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  25-30
  (二) 创办学校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30-32
  (三) 在学校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活动  32-33
  (四) 宗族教育  33-37
  (五) 家庭教育  37-40
  (六) 社会教化  40-42
  (七) 发现英才,因材施教  42-47
  (八) 广选“搢绅有闻之士”“长养群材”  47-52
  (九) 言传身教  52-57
三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57-66
  (一) 教育作用:教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  57-58
  (二) 教育步骤:德育为先  58-61
  (三) 教育内容:“宗经”与实学并重  61-63
  (四)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63
  (五) 关于教师:尊师重道  63-65
  (六) 教育与选拔用人:崇德尚才高度统一  65-66
四 研究范仲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66-71
参考文献  71-76
后记  76-77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5.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6.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7.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8.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9.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0.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2.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3.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4.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5.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6.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7.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18.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19.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20.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21.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