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MCSs及我国南方天气尺度波的研究

作 者: 胡亮
导 师: 何金海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CSs 中国降水 天气尺度波
分类号: P412.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卫星资料,提取了643个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MCSs序列,对这些MCS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的MCSs不能移出青藏高原,而移出高原的系统存在向南和向东两个优势方向;青藏高原上存在东西两个MCSs高发中心,它们都位于33°N以南,西部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东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峡谷地带,且东部中心强于西部中心;MCSs的平均生命史长度为37.39 h;其强对流部分约占MCSs面积的22%;MCSs具有非对称发展的特性,其内部最大的CC发展的最快。MCSs的日变化显著,其生成时刻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MCSs的发展强度和所对应的降水强度在夜晚趋于加强,而白天趋于减弱;各类MCSs移出青藏高原后其云物理特性和对应的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影响各类MCSs的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当MCSs离开青藏高原后,总体上对流系统有发展加强的趋势,MCSs所造成的降水率也明显增强。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四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利用1998-2003年共6年的TRMM3B42降水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波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2~-0.12),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0~0.29;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经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的北移所引起,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前言  10-17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0-12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
  1.3 主要结论  12-14
  1.4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  14
  本章参考文献  14-17
第二章 资料说明及预处理  17-24
  2.1 ISCCP及深对流路径数据库说明  17-20
  2.2 TRMM卫星简介及其数据说明  20-21
    2.2.1 TRMM卫星  20-21
    2.2.2 2A25数据  21
    2.2.3 3842数据  21
  2.3 NCEP/NCAR资料和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资料  21-22
  2.4 卫星资料匹配处理  22-23
  本章参考文献  23-24
第三章 MCSs的发展演变规律  24-44
  3.1 研究区域  24-25
  3.2 MCSs的源地及移动轨迹  25-29
    3.2.1 源地分布  25-26
    3.2.2 MCSs的出现频率及其对总降水的相对贡献分布  26-28
    3.2.3 移出高原的MCSs的轨迹分布  28-29
  3.3 MCSs的月变化、日变化  29-36
    3.3.1 逐月变化  29-30
    3.3.2 日变化  30-36
  3.4 MCSs的生命史及其特性变化  36-40
    3.4.1 MCSs生命周期  36-38
    3.4.2 云特性随生命史的演变  38-39
    3.4.3 降水特性随生命史的演变  39-40
  3.5 MCSs的平均云特性分析  40
  3.6 MCSs移出青藏高原区域前后的特性异常  40-42
  3.7 小结  42-43
  本章参考文献  43-44
第四章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44-53
  4.1 MCSs的水平分布  44-46
    4.1.1 MCSs起源的水平分布  44-45
    4.1.2 MCSs出现频率的水平分布  45-46
  4.2 夏季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46-47
  4.3 夏季青藏高原MCSs异常影响中国降水的可能机制  47-51
    4.3.1 夏季青藏高原MeSs的强度指数  47-48
    4.3.2 青藏高原MCSs爆发强弱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48-49
    4.3.3 青藏高原MCSs爆发强弱对西太副高及东北冷涡的影响  49-50
    4.3.4 青藏高原MCSs爆发强弱影响中国降水的可能机制  50-51
  4.4 小结  51-52
  本章参考文献  52-53
第五章 中国华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夏季天气尺度波的对比分析  53-64
  5.1 资料和方法  53-55
  5.2 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纬向波波能的波数-频率图  55-56
  5.3 天气尺度波动的经向变化  56-58
  5.4 天气尺度波动的纬向变化  58-59
  5.5 天气尺度波动的季节变化  59-60
  5.6 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天气尺度波动的形成机制  60-61
  5.7 小结  61-62
  本章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6
硕士期间参与撰写的论文  66

相似论文

  1.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2. 中国雨季降水气候态季节内振荡主模态的特征研究,P732
  3. 青藏高原上空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分析,P312
  4.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532
  5.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P544.4
  6. 基于D-InSAR技术的青藏高原区域冻土变形监测研究,P642.14
  7.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P315
  8. 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P931
  9. 青藏高原黄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9.751.9
  10. 基于ITS和trnL-F序列对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1
  11. 川西北高寒草甸中两种蚯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S812.2
  12. 歌与唱—浅谈我在学习演唱《青藏高原》等作品中的体会与认识,J616
  13. 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P461.5
  14. 青藏高原东缘9种风毛菊属植物挥发油成分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Q946
  15. 青海省活动断裂展布特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P642.2
  16. 青藏高原东缘二十六种风毛菊属植物超微结构研究,Q944
  17. 七种风毛菊幞植物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适应对策,Q948
  18. 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S512.1
  19. 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变质地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P588.3
  20. 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S512.3
  21. 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X17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大气探测(气象观测) > 探测技术与方法 > 高空气象探测、高层大气探测 > 卫星探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