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魏晋南北朝挽歌研究

作 者: 杜瑞平
导 师: 孙金韬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挽歌 有意味的形式 魏晋挽歌 挽歌诗 南北朝挽歌 审美文化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60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挽歌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哀祭文体;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与魏晋南北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以魏晋六朝挽歌为研究对象,探讨魏晋六朝挽歌在文学及审美文化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挽歌起源的考察,说明它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号子的劳歌,因其曲调悲哀,被丧葬仪式所用,从此就与哀生悼死、慎终追远的丧葬仪式发生了紧密联系。产生于实用的挽歌,其与送葬过程的紧密联系成为本文挽歌的判断标准,即以送葬的顺序和过程(乍死而殓、祭奠送葬、入土埋葬)进行布局谋篇。 以挽歌的判断标准为据,对挽歌作品进行了考证和判断。魏晋六朝之前的挽歌直接影响了挽歌的发展。魏晋六朝挽歌在原先挽歌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创新和改造,赋予这一古老的话题以新的结构形式和艺术因素。 魏晋南北朝挽歌经历了独特的魏晋时代和南北朝时期挽歌的演变和定型。挽歌是魏晋文人抒发生死感慨和排遣焦虑的抒情手段和文体形式。陶渊明的三首挽歌是魏晋挽歌的代表,至此,魏晋挽歌达到了高峰;经过南北朝挽歌的发展和演变,挽歌逐渐成熟和完善,至北朝已成为标准的实用挽歌体制。魏晋六朝挽歌的发展可概括为:实用型——抒情型——实用型;他挽诗——自挽诗——赠献挽诗。 不可忽略的是,挽歌还是一种行为,这种特殊的行为便构成了挽歌文化。挽歌与音乐的关系、挽歌所反映的生死观、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一起构成了魏晋六朝人的风度与美,唱出了一首凄美绝艳的魏晋六朝挽歌。

全文目录


引言: 挽歌研究的回顾及挽歌探源  5-8
  小结  7-8
第一章 挽歌作品考证  8-2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挽歌  8-16
  第二节 魏晋六朝挽歌作品认定  16-18
  小结  18-20
第二章 魏晋及南北朝挽歌  20-34
  第一节 独特的魏晋挽歌  20-30
    一、 曹操《薤露》、《蒿里行》  20-23
    二、 陆机对挽歌的创新  23-25
    三、 陶渊明挽歌  25-30
  第二节 挽歌的演变和定型  30-33
    一、 南朝刘宋短期的挽歌创作(过渡阶段)  30-32
    二、 北朝的赠献挽歌(定型阶段)  32-33
  小结  33-34
第三章 挽歌的审美文化价值  34-42
  第一节 挽歌与音乐  34-35
  第二节 挽歌与丧葬文化  35-38
  第三节 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  38-42
结语  42-43
附录 本文所引挽歌作品  43-52
主要参考文献  52-54
后记  54

相似论文

  1. 树根雕中传统人物造型艺术研究,J314.2
  2.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I313.074
  3. 繁密与疏朗之美,J212
  4. 有意味的形式—实验动画中线条与色彩以及空间关系的表现研究,J218.7
  5. 笳与中古诗歌,I207.22
  6. 邢台地区民间艺术探究,J120
  7. 关于油画创作中——中国意象语言的探索与思考,J212
  8. 徽州审美文化初探,B83-0
  9. 一曲英国性的挽歌——论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I561.074
  10. 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B83-0
  11. 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B83
  12. 消费与审美的对话,B83
  13. 论卡西尔符号形式美学的建构特征,B83-06
  14. 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B83-02
  15. 网络文化的审美化与审美文化的网络化,B83-0
  16. 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B834
  17. 土司制度灭亡的挽歌,I207.425
  18.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B83-092
  19. 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J0-05
  20. 张恨水言情小说的叙事艺术,I207.42
  21. 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B83-0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