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最后的”邻居

作 者: 杨帆
导 师: 姜磊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单位制 邻里关系 权威法则 人际互动模型 社区建设
分类号: C9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职工生活的重要场域。单位制填补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真空地带。同时,也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整合的需要,成为了资源分配的组织通道,连接了国家与普通社会成员,使国家的社会控制力得到加强。单位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与资源的抽取能力的同步性。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单位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单位的内部结构,单位的行政职能被弱化,个人与单位以及国家的依附关系也改变了。单位是原有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缩影,单位制结构影响着社会组织结构,单位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着重大的变迁。单位制对人们的约束性日益减弱的同时,个人对单位的依附程度也不断下降。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对单位集体成员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单位外社会体系的日渐丰满,单位成员逐渐摆脱了对单位的依附。单位不再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单一组织,人们可以在单位外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和机制。改革也使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在“单位制”这一特殊的场域内正发生着某种特殊的变化。部分学者从单位制度、单位组织等概念出发,围绕“单位”这一基本概念从特定制度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单位制下的微观人际互动;部分学者关注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研究,但仅对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行独立的解释,忽略了宏观的制度化背景。而本文以单位制下的邻里关系变迁为切入点,在宏观社会背景变迁下,深入探讨当代中国人人际关系及人际互动的变化特点。本文将人际互动模型置于单位制背景之下,从宏观角度分析制度因素,将单位制下的邻里关系置于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从微观角度分析人际互动,将社会转型浓缩在特定的情境研究之中。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这段历史予以记录,有助于我们对建国以来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特点与变化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人际交往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而单位制的邻里关系与其他人际交往关系相比,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单位制下邻里关系中独特的人际交往互动模式,从而反映中国人际交往模式随时代变迁等因素而有所改变。同时,对当前的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人的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单位制中这种貌似“和谐”的邻里关系会对现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研究方法来说,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运用参与式观察,并针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便细致地了解研究对象,获得较为准确、详实的资料,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单位制下邻里之间的互动模式。在资料分析过程中,运用情境分析及生命历程分析,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提炼。本文在研究了单位制下邻里之间的交往类型和交往所遵循的一般法则的基础之上,提出单位制下邻里关系所特有的交往法则——权威法则。在单位制中人与人的关系及互动带有较强的结构性与政治性。地缘关系成为业缘关系的映射,平等的邻里关系被置于等级性的业缘关系之下。单位制中的邻里关系是非先赋性的,在情感性与工具性交织的混合型横向交往模式中,权威成为纵向交往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业缘关系下的独特的邻里关系模式。这种人际交往模式既是单位制所独有的,也是单位制下邻里关系的重要的特点。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导论  10-2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0-12
    1.1.1 研究背景  10-11
    1.1.2 问题的提出  11-12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3
    1.2.1 研究目的  12
    1.2.2 选题的意义  12-13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3-16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4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15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16
  1.4 文献综述  16-18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8-19
  1.6 研究分析框架  19-21
2 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21-31
  2.1 单位制下邻里互动的主要情境  22-28
    2.1.1 大年初一早上的团拜  22-23
    2.1.2 下班路上  23
    2.1.3 婚礼(中层干部的儿子的婚礼)  23-26
    2.1.4 仲夏夜  26
    2.1.5 春节聚会  26-28
  2.2 情境中的关系"转换"  28-31
3 时代变迁中的单位制邻里关系模式  31-40
  3.1 和谐平等的互动式交往——筒子楼里的"近邻"  32-34
  3.2 房改后的"疏离"——"接力棒"式的福利化分房  34-35
  3.3 权威下的关系模式——集资建房中的"公平"与"权利"  35-37
  3.4 "无处安放"的情感——住房商品化带来的居住隔离与人情冷漠  37-40
4 结论与展望  40-46
  4.1 单位制下的邻里关系模型  40-43
    4.1.1 情感型与工具型交往的混合  40
    4.1.2 人际交往所遵循的多重法则  40-43
  4.2 单位制下邻里关系模式的发展与展望  43-46
    4.2.1 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由"企业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的转变  44
    4.2.2 社区建设的目标——城市的发展  44
    4.2.3 社区建设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  44
    4.2.4 社区建设模式的多样性  44-45
    4.2.5 社区建设的长期性  45-46
附录  46-75
参考文献  75-79
后记  79-80

相似论文

  1.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2. 试论利益协调对城市社区人归属感的促进,D669.3
  3. 中国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研究,D669.3
  4. 连云区社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669.3
  5. 动迁对农村居民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C912.8
  6.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研究,TU982.29
  7. 我国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建设问题浅论,C916
  8.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C916
  9. 乡村治理的转型:从行政化治理到社区化治理——A村的经验,D422.6
  10. 非单位青年组织归属方式研究,D297
  11.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民主自治问题研究,C916
  12. 单位制解体下的下岗职工生存行动选择研究,C912.63
  13. 我国慈善事业现状的社会学分析,D632.9
  14. 打工潮在农村邻里关系变迁中的作用研究,C912.82
  15. 论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伙计》中的文化融合,I712
  16.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669.3
  17. 当代邻里关系背景下的北京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研究,TU984.12
  18. 当前我国高档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TU984.12
  19. 近代早期英国乡村邻里关系浅析,K561.4
  20. 上海社区依法治理初探,D927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