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理性反思下的文化寓言——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白痴形象

作 者: 刘晹
导 师: 张福贵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白痴 理性反思 人物形象 象征功能 寓言性 主流意识形态 理性话语 作家 形象的塑造 第一人称叙述者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8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1985年寻根文学的代表性形象——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开始至今,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里增添了一系列的白痴人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白痴的定位和理解是医学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里中的白痴是身体残疾、智力低下、充满悲剧感的弱者形象,同时也是作家精心设计的反叛现实的非理性形象。作家借白痴的遭遇和命运从最原始最本能的角度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和反思。文学文本里的“白痴”具有社会学意义:一是具有文化象征意味,二是折射人性,三是大智若愚,似傻非傻。本文着重探讨白痴形象的审美价值、产生动因、意义三个问题,希望对新时期以来的白痴形象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一、符号化与寓言性:白痴形象的审美价值符号化的存在形态——白痴形象不同于作家们以往创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在作品中不是具体的性格人物,他们的存在形态更接近一种符号。早期的白痴形象有畸形的外在特征,而后的白痴形象则面目模糊,作品中找不到关于他们的外貌和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寓言性的象征功能——白痴是作家精心塑造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审美符号,符号化的特点决定了白痴形象具有象征功能,这种象征功能不仅使白痴人物具有寓言性,就是描写白痴人物的作品同样也具有了寓言性。白痴形象不同于以往的人物形象,不是单纯的人性体现者,而是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是附着于文化之上的生命符号。他们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白痴,而是一种有充分暗示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有着哲学意义,是一种“哲学表征符号”;作家们往往将白痴置于一个特别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家对社会人生和民族历史的独特思考。这些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对历史、文化、生命、人性进行反思的寓言。独特的视角:白痴叙述 <WP=35>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白痴一方面作为叙述者,一方面又做为主要人物,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同时具备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功能。这种特殊的白痴视角使一般第一人称叙述者所不能触及的生活侧面、精神境界、心里活动全部展现了出来。客观化效果——白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不同于常人,他们是与世无争的局外人,也是人世纷争的旁观者。他们在明处或者暗处审视现实的一切,不偏不倚的客观化描述往往更发人深省。 作家因此选择他作为生活的切入点和故事的叙述者,保证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客观性。想象空间丰富—— 与其他人物形象的话语相比,白痴的话语表达更为自由,叙事功能更为强大,可以将常人世界中不能表达和没有表达的东西置换出来,从而使作家最大限度地摆脱理性话语的束缚,给作者以最大的想象力和话语空间。二、意识形态的流变与文学观念的转化:白痴形象产生的动因当文学创作的思想环境与艺术环境发生变化时,痴形象诞生的土壤和条件得以具备。意识形态的流变——1985年以前的意识形态是无法“容忍”白痴或者说不需要白痴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而直到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走向多元时,白痴产生的“意识形态”才得以存在。? 文学真实观的转变——对真实观的重新理解,使中国文学界普遍存在的那种以固定的社会、历史、政治模式反映和把握世界和以描写具体的现实生活为正宗的创作方式得以屏弃。抛开政治视角,作家才有机会选择和塑造更多、更丰富的人物形象。传统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突破——以往的典型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手法已经难以承担对现实人生、生命本体、灵魂深层、宇宙万象的思考了,需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这种思考。白痴这种异类形象的特点是先天低能,没有正常人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头脑空白。但正是这种空白给作家提供了创作和发挥的空间,既可以<WP=36>象征现实世界的某种存在状态,又可以承载作家的思考深度,并生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力量。外来思潮的涌入——在西方非理性思潮和国外著作的启示下,白痴作为一种特别的非理性人物形象,得到了诞生的机会。从白痴形象的塑造,叙述手法以及作品中,都很容易找到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和文学作品启发的痕迹。社会审美心理的转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文学的美学思潮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由审美到审丑。如果说以往的某些作品通过对丑的描写去揭露黑暗社会的内在真实的话,那么,新时期的部分作家则是用丑陋的白痴人物和白痴视角来窥测现实与人生的真实。作家的退场意识——白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身份边缘,白痴形象和白痴视角在传统文本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当作家创作思维发生转变、小说叙述方式出现变革之时,作家不再是传统的“道德评论家”和“读者引路人”。作家的“退场”给白痴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使白痴的叙述人身份成为可能。三、白痴:世纪末理性反思的载体白痴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实现其文化批判目标的特殊视角和代言人。白痴们无需受任何道德和理性话语的束缚,本身就给作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他们的遭遇,述说着现代文明世界里人性的残酷和人类的生存困境。白痴们的非理性存在背后凝结的是作家们的严肃思考——经历了转型期的困惑和迷惘,在这个纷扰喧嚣的世

全文目录


前 言  5-8
一、 符号化与寓言性:白痴形象的审美价值  8-16
  (一) 符号化的存在形态  8-9
  (二) 寓言性的象征功能  9-13
  (三) 独特的视角:白痴叙述  13-16
二、 意识形态的流变与文学观念的转化:白痴形象产生的动因  16-26
  (一) 意识形态的流变  17-19
  (二) 文学真实观的转变  19-20
  (三) 传统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突破  20-21
  (四) 外来思潮的涌入  21-23
  (五) 社会审美心理的转变  23-25
  (六) 作家的退场意识  25-26
三、 白痴:世纪末理性反思的载体  26-31
  (一) “真实的镜像”  26-27
  (二) 从愚昧到智慧的蜕变  27-28
  (三) 世纪末理性反思的载体  28-31
结 语  31-32
注 释  32-33
参考文献  33-34
摘要(中文)  34-37
摘要(英文)  37-40

相似论文

  1. 对20世纪20年代初中韩短篇小说中一人称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I0-03
  2. 叙事策略与叙事效果,I712.074
  3. 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的叙事模式:纠缠不清的“中国性”、“美国性”冲突研究,I712.074
  4. 戏剧独白诗中的声音和关系,I561
  5. 《项狄传》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I5
  6. 引入CI理念促进高校形象建设,G640
  7.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D630
  8.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630
  9.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D623
  10. 吐鲁番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研究,F592.7
  11. 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营销中的作用及行为研究,F592
  12.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3. 新时期以来作家笔下的“作家形象”研究,I207.42
  14. 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范式“作家论”研究,I206.6
  15. 从《解放日报》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I207.42
  16. 巴赫曼早期短篇小说中对当代生存主题的表现,I521
  17. 中国现代作家的自然主义倾向,I206.6
  18. 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土著文学的联系,I73
  19. “十七年”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研究,I207.42
  20. 乡村守望与现代批判,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