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区土壤生态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

作 者: 刘书宇
导 师: 王宏燕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培肥方式 土壤生态系统 氮素转化 生化作用强度
分类号: S1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7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同培肥物质处理下,与氮素转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有关的土壤微生物(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土壤酶(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规律,及对土壤中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以及土壤温度、湿度、pH值对土壤微生物、生化作用强度和速效氮的影响,从而对土壤中氮素的循环机理转化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生产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壤氮素和指导氮素肥料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的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本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整个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肥处理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最高,其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平均为6.19×107个/克干土,硝化细菌数为13.59×102个/克干土,反硝化细菌数为4.03×104个/克干土,其次为化肥处理,各细菌数分别为6.17×107个/克干土,5.42×102个/克干土,1.35×104个/克干土。这说明化肥和农肥的施用促进了土壤中细菌的发育,也促进了土壤中有机态氮向铵态氮的转化。 2 农肥处理与化肥处理土壤氨化作用强度高于秸秆培肥和对照,农肥与化肥中有机态氮含量较高,可供转化的氮素较多,农肥处理的硝化作用强度在整个作物生长期保持最大,NO2-N消失率平均为43.42%,化肥处理为34.54%,秸秆平均为24.12%,对照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呈直线下降趋势,平均为18.86%。反硝化作用强度比较:化肥处理>农肥处理>秸秆培肥>对照,说明化肥使用后有相当比例的硝态氮损失掉了。3 土壤中速效N含量在整个小麦生长发育阶段成下降趋势。施用农肥的土壤速效N含量在整个小麦生育期变化幅度不大,施用农肥可以稳定地供应给土壤N素,而施用化肥使作物各生育时期的速效N含量不稳定,易造成土壤N的淋溶。4 土壤温湿度与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及生化强度之间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化肥处理与农肥处理中二者相关性较大。土壤pH对土壤生化作用强度有较大影响。有机质含量与硝化作用强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萌芽期r=0.3545、三叶期r=0.4004、拔节期r=0.9828**、抽穗期 r=0.9981 **、成熟期r =0.9927**)。说明施用农肥有利于土壤氮素转化,而施用化肥在促进土壤氮素转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损失。施用秸秆和农肥的土壤有较高的C/N比,有利于土壤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并抑制反硝化作用的进行,这两种形式肥料N的输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利用,减少氮素的反硝化损失。5秸秆还田的培肥模式可以改良土壤,修复土壤微生态系统。其次是农肥处理,对土壤微生态系统健康的修复好于化肥。化肥处理虽然促进小麦地上部的发育,但与农肥处理比较,地下与总生物量之比较小,所以在施用化肥过多使作物在存在环境胁迫条件下,抗逆性差。施用农肥的小麦产量高于化肥处理28.4%,说明农肥代替化肥并不会降低小麦产量,反而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全文目录


摘要  8-9
英文摘要  9-11
1 前言  11-2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1
    1.2.1 土壤培肥研究  12-13
    1.2.2 土壤微生物及其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13-14
    1.2.3 土壤酶  14-15
    1.2.4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  15-16
    1.2.5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  16-18
    1.2.6 土壤肥力  18
    1.2.7 氮肥去向的研究  18-21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24
  2.1 试验材料  21-22
    2.1.1 供试土壤  21
    2.1.2 供试小麦品种  21-22
  2.2 试验设计  22
  2.3 测定方法  22-23
    2.3.1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22
    2.3.2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  22-23
    2.3.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23
    2.3.4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测定方法  23
    2.3.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
  2.4 试验数据处理  23-24
3 结果与分析  24-52
  3.1 各指标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  24-29
    3.1.1 土壤微生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  24-26
    3.1.2 土壤氮素转化的研究  26-28
    3.1.3 土壤速效N的动态变化  28-29
  3.2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及生化强度的影响  29-37
    3.2.1 土壤湿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0-31
    3.2.2 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32
    3.2.3 土壤湿度对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32-33
    3.2.4 土壤温度对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33-34
    3.2.5 土壤pH值对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34-37
  3.3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与土壤速效N变化的关系  37-43
    3.3.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氮素变化的关系  37-39
    3.3.2土壤生化作用强度与土壤速效N变化的关系  39-43
  3.4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43-47
    3.4.1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氨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43-44
    3.4.2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44-45
    3.4.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45-47
  3.5 不同培肥处理中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47-49
    3.5.1 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  47-48
    3.5.2 土壤中脲酶活性对速效N含量影响的研究  48-49
    3.5.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9
  3.6 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9-50
  3.7 N2O释放通量的研究  50-52
4 结论  52-54
5 讨论  54-57
6 参考文献  57-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2-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2. 干旱对海河流域典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X820.3
  3. 食用菌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S141.4
  4. 富营养化湖泊系统藻类水华与硝化细菌种群作用关系的研究,X172
  5.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及利用效率的影响,S511
  6. 牛粪高温堆肥化中氮素转化的微生物机理研究,S141.4
  7. 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S156.4
  8. 磷影响尿素氮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研究,X131.3
  9. 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S718.56
  10. 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F301
  11. 环境因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S158
  12. 应用核素15N研究风信子N、P、K的吸收与分配,S682.29
  13. 微域种植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S152
  14. 培肥方式对黑土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S158
  15.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X171.5
  16. 温室滴灌条件下氮素转化运移规律研究,S152
  17. DDTs和BHCs的残留状况及其对土壤动物的影响,X592
  18. 轮作方式对烟草土壤生态系统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19. 耕作和施肥对黑土氮素转化菌影响的初步研究,S154.3
  20.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施肥组合对土壤水肥关系和产量的影响,S147
  21. 培肥方式对黑土区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S154.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