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结构完整性

作 者: 袁瑛
导 师: 吴芬
学 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专 业: 英语
关键词: 结构完整性 回忆 意识和无意识 性别角色错位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5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三位现代评论家对于《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在他们对小说的精彩阐述中,虽然切入点不尽相同,却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了小说的结构一致性这一观点。本篇论文借此证明,《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不仅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和社会意义,给人以启迪, 还具备了完整严谨的结构框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在这三位评论家中,K. M.牛顿(K. M. Newton)明确提出:《弗罗斯河上的磨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的结尾是属于这个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着重于他对小说中丰富的“回忆”世界的阐述,本篇论文在这一部分展示了牛顿对“回忆”在小说中所起的两个重要作用的阐述是如何有助于我们欣赏小说所具备的结构一致性。通过将他关于“回忆”的论点扩展到两个具体的主题——家以及对哥哥的爱,小说结尾与其他部分的一致性就表现的更加突出和明确。和牛顿一样,莎丽·沙特尔沃斯(Sally Shuttlworth)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评论。不过与前者不同的是,沙特尔沃斯的着重点在于讨论乔治·艾略特对有机一致论的矛盾态度。基于这一点,她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心理两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乔治·艾略特的这一矛盾态度。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沙特尔沃斯的论点与小说结构一致性的微妙关系,并从中得出结论:无论是从小说分裂的叙事结构,还是从人物的两分心理世界看,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最后的洪水片段不仅充分展示了这一分裂性,更是这一分裂性的产物。本文讨论的最后一位评论家,南茜·亨利(Nancy Henry),则从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她与十九世纪英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关系角度,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进行了另人耳目一新的评论。借用大量的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亨利主要探讨了乔治·艾略特作为殖民文学的阅读者,移民青年的母亲以及帝国事业的投资人是如何影响到她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这一作品的创作。本文特别关注了亨利所讨论的前两个角色,并从中展开探讨了有关性别角色错位和家在移民青年的心理危机中所起到的双重作用这两个主题。在对这两个主题的深入讨论中,作者都发现小说主人公玛格的命运归宿即可以说是亨利所提出的性别角色互换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家的双重作用在玛格的最后死亡中的戏剧化体现。通过对这三位评论家论点以及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本篇论文希望能够驳斥那些认为小说的结尾是多余的,或者认为乔治·艾略特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结尾处理上缺乏成熟思考的观点。从本篇论文的探讨可以看出,《弗罗斯河上的磨房》在结尾的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不仅揭示了小说的结构完整性,更表现了乔治·艾略特在处理小说主题以及艺术结构两方面的杰出才能。

全文目录


Introduction  7-13
Chapter 1 Memory and The Mill on the Floss  13-30
  1.1 The Rich World of Memory  14-16
  1.2 Memory in Its More Specific Contexts  16-27
    1.2.1 Memory of the Old Home  17-22
    1.2.2 Memory of the Early Reunification  22-27
  1.3 Two Yearnings Unified in the Last Phase of the Novel  27-30
Chapter 2 The Dual World of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30-39
  2.1 Review of Shuttleworth’s Argument  30-32
  2.2 The Divided Narrative Construction  32-34
  2.3 The Dual World of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34-39
Chapter 3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the British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39-54
  3.1 A Parent to Immigrant Son  39-46
  3.2 A Reader of Colonial Literature  46-54
Conclusion  54-58
Bibliography  58-59

相似论文

  1.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2. 回忆性特征的具象油画画面机制解析,J213
  3. 话语标记语对中国高中学生理解和回忆短篇听力材料的影响,G633.41
  4. 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建构,I210.5
  5. 回忆,幻想与现实,I712.073
  6. 情绪对定向遗忘的影响研究,B842.3
  7. 生命中那些无法承担的痛,I207.42
  8.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回忆叙事”研究,I712
  9. 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I206.6
  10. 从安娜·玛丽娅·玛图特的早期作品分析其存在的世界,I551
  11. 不同认知任务与判断形式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B842
  12. 流光碎影共繁华,I565.074
  13. 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中无关言语的倒摄效应,B842.3
  14. 青、老年人自传体记忆提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B842.3
  15. 回忆的诗学:《朝花夕拾》的一种研究路向,I210
  16. 苏醒的自我 延迟的成长,I207.42
  17. 汪曾祺小说的时间艺术,I207.42
  18. 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结构完整性分析,V435
  19. 老年人回忆功能量表的修订及其应用研究,B844.4
  20. 汉字拼音输入的认知问题探析,B842.3
  21. 对英语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在线修改的多维分析,H31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