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及现实意义

作 者: 李韬
导 师: 李艳
学 校: 长春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方法论 和谐社会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者解决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后者完成了对人类解放的继续思考和深入探查。马克思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进程中,依次对宗教、政治、哲学和阶级四个对象展开批判。在逐步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作为牵引,指出了它只是“撕碎了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并不能解除人们身上没有任何乐趣的锁链,从而得出只有政治批判才能作出对现实的评价。哲学的批判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批判,从批判到批判的批判,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最革命的批判、最彻底的批判。归结到最后,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落后,革命不彻底,缺少革命的意识和诉求,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历史主体来完成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把握社会的本质,使批判理论能够真正成为认识现实,改变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把自己置身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当中,通过对人类活动的深刻理解,使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实质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成为了指引人类社会前进的理论力量之源。它体现了辨证否定精神、创新精神和永不枯竭的理想追求。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哲学、国家与社会的角度的剖析,明确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并且把社会批判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之下,结合当代具体的社会背景,构建新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日益膨胀的政治机构、失控和自律发展的技术等异化的社会力量。处在深刻变化危机中的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行为本身进行批判性的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绪论  7-9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7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7-8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8-9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前提  9-14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初源  9-12
    1.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9-10
    2. 人类解放的继续思考和深入探查  10-12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结构  12
    1. 社会批判的对象  12
    2. 社会批判的主体  12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界  12-14
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14-21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形成  14-15
    1. 从哲学角度的剖析  14
    2. 从国家与社会角度的剖析  14-15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实质  15-18
    1. 以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方法  15-16
    2. 以合理辩证法为内核的科学方法  16-17
    3. 以改造现实为目的的革命方法  17-18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的特征  18-21
    1. 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  18
    2. 批判与构建的统一  18-20
    3. 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  20-21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  21-29
  (一) 西方主要社会批判理论  21-25
    1.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21-22
    2.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22-24
    3. 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24-25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  25-26
    1. 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视角  25
    2. 现像与本质的关系  25
    3.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关系  25-26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  26-29
    1. 宗教领域的批判  26-27
    2. 政治领域的批判  27
    3. 哲学领域的批判  27-28
    4. 阶级领域的批判  28-29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  29-35
  (一) 思维方式上的突破  29-30
    1. 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  29
    2. 当代社会物化和异化背景下的检讨和反思  29-30
  (二) 社会实践上的创新  30-31
    1.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其他社会批判理论的整合与超越  30-31
    2. 从社会实践出发的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31
  (三)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资源  31-35
    1. 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达于社会本质  31-32
    2. 从勇于创新的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  32-33
    3. 从深刻理解现在的基础上清晰的洞察未来  33-35
结论  35-36
致谢  36-37
参考文献  37-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9-40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4.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5.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6.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8.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9.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10.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1.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2.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3.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1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5.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稳定思想的研究,D61
  16. 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下的政治文化研究,D621
  17.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18. 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926.2
  19.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G206
  20.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闻传媒研究,G210
  21.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绿色教育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