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理性民族主义探究

作 者: 汪少波
导 师: 檀江林
学 校: 合肥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和平崛起 民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分类号: D8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步入了大国崛起的现代化进程。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与国际体认下,中国所主张的和平崛起理念,具有浓郁的国际理想建构与现实境遇考量。自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是民族主义成长与发展的逻辑使然。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了民族主义,缔造了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开创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新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本研究即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帏幕下,探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源”与“流”,解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的深远历史进程。凸显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内在理路与建构路向。全文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文献述评、核心概念辨析和研讨路径、研究范式,以及研究的创新与限制。意在说明研究的具体进展与情况,以及本研究所涉及的具体方面及探索方向。第一章“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进路”。主要内容是:对传统大国兴衰历程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诠释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理念与建构路径;最后,从国际格局、政治理念、国际认同以及国际可行性和战略构建性诸方面,分析和平崛起的国际体认。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解读”。主要内容为:首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视角,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民族主义之体认;在此之后出现了马克思民族观的苏俄范式;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三章“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传统皇权下的民族观、国家观,晚清时局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肇始,中华民国的民族主义的纵深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的现代归路。第四章“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格局的多维透视”。主要阐释的是:自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凝聚整合,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红色外交。第五章“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民族主义路向”。主要探讨的是: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调控、建构与推进,当前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在整合进路,以及在国际社会中作为有影响力的中国所要培育的大国风范。本研究的正文部分可分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两大板块。第一、二章立足于解析和平崛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向度,第三、四、五章旨在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主义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路。结语部分,意在通过对当前全球化的体认,阐述中国目前的姿态与面向未来的应对策略。中国共产党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渐趋发挥着不同寻常的机制与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9
  一、选题背景与缘由  10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10-13
  三、重要概念辨析  13-16
  四、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16-17
  五、研究工具与方法  17-18
  六、创新与限制  18-19
第一章 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进路  19-42
  第一节 传统大国崛起的历史参较  19-28
    一、大国崛起的进程:历史的规律考量  19-21
    二、大国崛起的路径:战争的逻辑探解  21-26
    三、大国崛起的衍展:传统的困境超越  26-28
  第二节 当代中国崛起的和平范式  28-34
    一、和平范式的经略形成  28-29
    二、和平范式的逻辑解读  29-31
    三、和平范式的路径建构  31-34
  第三节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体认  34-42
    一、国际格局下的和平培育  34-36
    二、国际政治下的理念更新  36-37
    三、国际社会下的精神认同  37-38
    四、国际背景下的现实可行  38-39
    五、国际战略下的路径构建  39-4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解读  42-7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视向  42-53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出场路径  42-44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历史钜献  44-48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体认理路  48-5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苏俄范式  53-60
    一、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进路  53-55
    二、苏俄范式的历史助推  55-57
    三、苏俄范式的民族困厄  57-6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视域  60-70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历史进程  60-62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时代进路  62-66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66-70
第三章 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  70-112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民族主义回瞻  70-77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跃迁  70-72
    二、"中国观念"的历史认同  72-74
    三、中华民族的观念生成  74-77
  第二节 晚清时局的民族主义萌动  77-88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发——"天下"观的流变  77-78
    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脉象——新群体的履新  78-85
    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归路——民族国家的肇建  85-88
  第三节 中华民国的民族主义践履  88-102
    一、民国肇建的民族主义变路  88-91
    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转轨  91-93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嬗演  93-102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归潮  102-112
    一、中共民族主义的历史指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吁求  102-104
    二、中共民族主义的社会路径——"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进路  104-106
    三、中共民族主义的民族路向——"中国化"的本土求索  106-112
第四章 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格局的多维透视  112-144
  第一节 国内民族的共存关系  112-121
    一、民族关系的理论诠解  112-116
    二、我国民族关系的存在形态  116-117
    三、我国民族关系的当前动向  117-121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凝聚整合  121-132
    一、红色建构下的国家整合  121-12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下的民族凝聚  124-128
    三、现代转型期的社会分际  128-132
  第三节 中国主体的国际践履  132-144
    一、国际主义的红色秉承  132-137
    二、独立自主的中国风派  137-140
    三、和谐世界的寰球建构  140-144
第五章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民族主义路向  144-1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有序协同  144-154
    一、民族关系的现代调控  144-146
    二、民族关系的和谐构建  146-148
    三、民族关系的综合推进  148-1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合构建  154-164
    一、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合立场  154-15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合路径  155-160
    三、架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合体系  160-1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大国风范  164-173
    一、国际环境变迁下的中国考量  164-165
    二、内外交互下的中国转型  165-167
    三、未来定位下的中国方略  167-169
    四、和谐世界下的中国路径  169-173
结语  173-176
主要参考文献  176-17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79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79-180
后记  180-181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3.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4.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5.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6. 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村庄的和谐,C95
  7.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研究,D09
  8. 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F426.72
  9. 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探析,C924.21
  10.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11. 论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制约,D914
  12. 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G02
  13.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中国化,A81
  14. 转移视线战争的困境,D50
  15. 和平崛起背景下政府优化国家形象对策研究,D820
  16. 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评述之嬗变研究,K261.1
  17. 刘师培与章太炎“中国人种西来说”再探,K25
  18. 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231
  19. 庙会作为公共文化的传承与展演,G122
  20. 欧漫郎音乐文论研究,J605
  21.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