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社会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作 者: 丁晓强
导 师: 吴敏
学 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社会基层组织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对我国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挑战。社会基层组织原有的组织形式、工作职能、工作方式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其作为执政党及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培育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应有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对此,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并一再强调加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并多次明确写入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学界和业界也展开了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这种背景下,考察和分析国外社会基层组织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研究和探讨国外社会基层组织的运行机理,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基层组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2009年标志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已达50年,新加坡及人民行动党在这期间,皆取得莫大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该党执政以来一直借助政权的力量随社会变迁而不断建设和完善基层组织。基层组织不仅是行动党及其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梳理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主导之下的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以公民咨询委员会(CCCs)、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CCMCs)、居民委员会(RCs)为重点,剖析其现行结构和运行机制,揭示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推进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活力和影响力从而赢得并巩固政权、成功领导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意义,在分析比较中新两国国情的基础上找出我们可资借鉴的方面。本文主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由于新加坡基层组织的调整和优化是与新加坡本身的发展历史相联系相一致的。所以本文是根据新加坡的具体国情及社会现实来分析,不是照搬照抄,力求在历史进程中来把握,以史实特别是第一手材料来分析,并在文献基础上进行一些实证分析和研究,适当参考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由于本文的着眼点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建设提供借鉴,所以力求在把握新加坡的历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用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从政党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的内在机制及功能,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1章 导论  10-15
  1.1 选题依据  10
  1.2 文献回顾  10-15
    1.2.1 大陆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现状  11-13
    1.2.2 港台及国外学界的研究现状  13-14
    1.2.3 小结  14-15
  1.3 研究方法  15
第2章 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  15-28
  2.1 特定政治、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15-24
    2.1.1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政治社会背景  15-16
    2.1.2 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的创立  16-21
    2.1.3 公民咨询委员会的创立  21-24
  2.2 社会变迁推动社会基层组织进一步发展  24-26
    2.2.1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社会的变迁  24-25
    2.2.2 居民委员会的创立  25-26
  2.3 政府主导下社会基层组织渐趋统合  26-28
第3章 社会基层组织的现行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8-49
  3.1 现行结构  28-37
    3.1.1 人民协会的结构  28-33
    3.1.2 三大主要社会基层组织的结构及关系  33-37
  3.2 运行机制  37-43
    3.2.1 价值观  37-38
    3.2.2 管理机构  38
    3.2.3 人才队伍  38-42
    3.2.4 财政支持  42-43
  3.3 功能特点  43-47
    3.3.1 政治功能  43-46
    3.3.2 特点  46-47
  3.4 新的挑战  47-49
    3.4.1 社会基层组织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  47-48
    3.4.2 行动党应对挑战的策略  48-49
第4章 结论及启示  49-53
  4.1 结论  49
  4.2 启示  49-53
    4.2.1 党的建设  49-50
    4.2.2 社会建设  50-53
附录1 人民协会法令  53-57
附录2 人民协会公民咨询委员会章程  57-66
附录3 人民协会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章程  66-72
附录4 人民协会居民委员会章程  72-77
附录5 人民行动党章程  77-85
参考文献  85-89
后记  89

相似论文

  1. 中新公务员监督机制比较研究,D630
  2. 新加坡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研究,F832.6
  3. 新加坡威权政治与渐进民主改革研究,D733.9
  4. 从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金融生态环境比较研究看上海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F832.7
  5. 中资企业在新加坡跨国经营的税务筹划研究,F279.2
  6. 社会基层组织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512.91
  7.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新加坡语言政策研究,H002
  8. 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G623.5
  9.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比较(1971—1990年),F133.9
  10. 新加坡民主转型分析,D733.9
  11. 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D733.9
  12. 独立以来新加坡马来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D733.9
  13. 李光耀法治思想与新加坡特色的法制社会建设,D733.9
  14. 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G41
  15.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H195
  16. “汪辜会谈”中的新加坡作用分析,D618
  17. 冷战后美国的新加坡战略分析(1990—2010),D833.9
  18. 论李光耀时期(1965-1990)新加坡的实用主义外交,D733.9
  19. 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G643
  20. 新加坡华侨革命报纸与辛亥革命研究,K257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