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蒋介石的多元化外交体系

作 者: 张祖(龙天)
导 师: 田利军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蒋介石 正规化和非正规化外交人员 多元化 体系
分类号: K26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4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面临日本全面侵华的巨大威胁和抗击日本侵略的严重斗争。与日本不懈斗争和争取国际援助的“双管齐下”政策,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作重心。这个时期是蒋介石(以下简称蒋氏——笔者)多元化外交体系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蒋氏以外交人员的多元化、外交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外交途径的多元化,构建了当时中国战时外交的多元化格局,体现出灵活、机动、超越常规的外交运作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由蒋氏亲自操控的外交行政权的无限扩大和职业外交人员外交权的相对缩小,最终“多元归于一元”的明显弊端。值得指出的是,整个“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无不打上美国影响的深深烙印。 本文试图以战时外交为背景,探讨蒋介石在外交上不断拓宽自己权力空间,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蒋氏个性的多元化外交体系的过程。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蒋介石在“承袭”和“变通”民国初期外交体制基础上,构建了蒋氏的多元化外交体系。 第二部分:蒋介石多元化外交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由正规化外交人员和非正规化外交人员两大系统组成。在蒋氏亲自操控下,正规化外交人员和非正规化外交人员既相互兼容,又相互排斥,矛盾始终难于调和。 第三部分:蒋氏多元化外交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如典型的橄榄状运作形态、人事方面的“专人专用”、丰富的非正规化外交人员辅助渠道、元首外交……等等,但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蒋介石对整个体系握有的绝对操控权。 第四部分:蒋氏多元化外交体系形成的原因,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从国际关系看,除日本以外,中国与多个大国都保持相当密切的关系。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不同层面影响了蒋及其政府的外交运作;而蒋个人的作用和影响,则对多元化外交体系产生了最为直接、又最为关键的作用,其作用力直接左右了南京政府各部门和外交部。 第五部分:蒋充分利用权力优势使外交从业人员队伍空前膨胀,并带来了外交渠道的多元化发展,突显了战时外交的“灵活性”,特别是蒋氏对外交的亲历亲为,打破了以往国家首脑一贯在外交上缺乏主动性的被动局面。非职业外交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的非正规化操作,显然给职业外交人员造成了极大冲击;同时,人员的庞杂也导致了管理混乱,职业和非职业外交人员矛盾不断加剧。 应该说蒋氏的多元化外交体系,对当时的中国战时外交曾起过有益作用,但因以蒋为中心的权力操控和独裁,也就注定了“体系”难以发挥正常的和应有的作用,始终无法彻底改变民国外交被动、尴尬的局面。

全文目录


前言  9-12
第一部分 历史沉思:民国外交体系变化的多元化  12-15
第二部分 蒋氏多元化外交体系的主要架构  15-41
  一、 正规化外交人员  16-25
    1 、 顾维钧  17-21
    2 、 颜惠庆、王宠惠、王正廷等职业外交人员  21-24
    3 、 海外“顾问”  24-25
  二、 非正规化外交人员  25-41
    1 、 宋氏家族  25-28
      (1) 、 宋美龄  25-26
      (2) 、 宋子文  26-27
      (3) 、 宋氏家族其他成员  27-28
    2 、 特使  28-32
      (1) 、 黄郛  28-30
      (2) 、 张群  30-32
    3 、 蒋介石的“亲身”外交  32-41
第三部分 蒋氏多元化外交体系的特点  41-53
  一、 典型的“橄榄状”运作形态  41-42
  二、 多元化同“专人专用”相映成趣  42-48
    1 、 以国别区分  42-46
    2 、 以项目区分  46-48
  三、 职业、非职业外交人员的划分呈现相对性和互动性  48
  四、 蒋氏“亲历亲为”和角色扮演的多元化  48-50
  五、 非正规化外交途径相当活跃  50-53
第四部分 蒋介石多元化外交体系的成因  53-60
  一、 国际背景  53-57
    1 、 美国  53-54
    2 、 日本  54-55
    3 、 德国  55-56
    4 、 苏联  56-57
  二、 蒋的个人因素  57-60
    1 、 个人因素  57-58
    2 、 儒家思维  58-59
    3 、 江湖帮会思想  59-60
第五部分 蒋氏多元化外交体系的利弊  60-66
  一、 有利方面  60-61
    1 、 灵活性  60
    2 、 针对性  60-61
  二、 弊端  61-66
    1 、 尴尬境地  61-62
    2 、 内耗冲突  62-64
    3 、 人事混乱  64-66
余论  66-67
参考文献  67-70
后记  70

相似论文

  1. “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J601
  2.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3. 基于WEB的仿真互操作性测试工具研究,TP391.9
  4.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5. 食品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TS201.6
  6.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7.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8.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9.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教学体系研究,G642.4
  10.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1.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14.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5.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内容与策略探究,G633.55
  16.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17.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18. AI学院薪酬体系设计与研究,G647.5
  19.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20.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 > 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年以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