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浅析

作 者: 傅铭
导 师: 张桂光
学 校: 华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 通假字 古文字
分类号: H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对简帛文献的研究迅速地开展起来。2000年《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掀起了简帛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就语言文字研究而言,简帛典籍时代明确、未经后人改窜、近古存真,所保留的文字资料的可靠性比传世文献大得多,极具研究价值。而简帛文献用字的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而且通假字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同时期的传世文献。为了更好地释读简帛,就非常有必要对简帛文献的通假字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通假字进行全面考察,根据我们确定的通假字的定义与判定标准,确定通假字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分类,以点带面,重点分析若干组通假字。在此基础上探讨上古运用通假字的规律、上古通假字所反映出来的语音特色、战国时代通假字大增的原因和研究战国文字通假的意义。本文充分利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释文、注解,尽可能广泛搜集各家考释成果,在研究这些通假字时,上溯至甲骨文、金文,并佐以同时期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遵循考释文字,探求字义,标明字音,说明相通的原因,并适当举例的原则。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共有通假字277个,可分别从字形、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语音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通假字的语音研究表明,这些通假字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为上古语音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为上古语音规律的研究进行了补充或提供了很好的旁证。战国通假字大量存在的可能原因是:汉字运用的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就简心理、汉字的表音化趋势。《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通假字的研究对竹简的准确释读、丰富通假字的构成、推进上古语音研究、传世文献的整理与校刊起了很大的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6
引言  6-9
  一、 通假字的定义  6-7
  二、 通假字的标准  7-8
  三、 本文研究方法与手段  8-9
壹、 通假字的考察  9-25
贰、 通假字的分类  25-31
  一、 从字形上对通假字进行分类  25-26
  二、 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分类  26
  三、 本字借字按语音分类  26-30
  四、 结论  30-31
叁、 通假字语音研究  31-44
  一、 声母研究  31-40
  二、 韵部研究  40-44
肆、 通假字大量存在的原因  44-46
伍、 研究战国竹简通假字的意义  46-50
注释  50-51
主要参考书目  51-52
致谢  52-53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53-54

相似论文

  1. 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H121
  2. 古玺形式美的发展与时代特征,J292.4
  3. 越南汉文写卷俗字研究,H44
  4. 《班马字类》通假字研究,H131
  5. 《说文通训定声》通假字的声母(唇、牙喉音)研究,H114
  6. 《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声母研究,H111
  7. 《墨子》通假字音义关系研究,H122
  8. 《穆天子传》词汇研究,H131
  9. 《说文古籀补补》研究,G256.3
  10. 古文字中从金之字研究,H121
  11. 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H11
  12. 上博楚简文字研究,K877
  13. 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K877.1
  14. 唐兰的金文研究,K877.3
  15. 《说文》谐声源流研究,H11
  16. 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K877.1
  17. 《競建内之》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集释,H13
  18. 《汉语大字典》“解形”研究,H163
  19. 《战国文字编》校订,G256
  20. 《楚系简帛文字编》校订,H12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文字学 > 古文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